【阿族說時令】春節(jié)祭祖,各地風俗你了解多少?
“孝”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元素,逢年過節(jié)更是老百姓向祖先盡孝道的日子。每逢春節(jié),無論平時如何忙碌,回家和家人一起過年都是一件讓人幸福的事。掃墓和祭祖一直是春節(jié)的習俗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習俗最早要追溯到上古虞舜時期。因為各地風俗習慣不同,祭祖的過程也有差異。今天阿族就來給大家盤點一下中國部分省份各具特色的春節(jié)祭祖習俗。
陜西
除夕當天早上,家家房戶貼對聯(lián)和門神,屋里掛上年畫。到了下午,家中的男人要到祖墳前去請先人。由族中長子領頭,在墳前先從高位祖先請起,依輩分大小將祖先一一請全了才能回家。除夕晚上,在家中先人的靈前獻上一碗飯,然后從家長開始,家庭成員依次向先人的牌位上香、磕頭??念^必須五體投地。
大年初一早上,天還沒有亮,第一碗臊子面要獻給先人,之后全家一起祭拜祖先,祭拜過后才開始吃飯。
從初一到十五,每天一早一晚,家人都要到先人靈前祭祀,并注意及時續(xù)上香火。正月十五晚上家長撤去先人靈前的祭品,挑上燈籠,燃放一串鞭炮,送先人回到祖宗墳地。
山東
山東把祭祀祖先、祈求豐年、年節(jié)世俗、風土人情、娛樂慶祝巧妙地集為一體,形成獨具齊魯文化特點、鄉(xiāng)土氣息濃郁的山東春節(jié)習俗。餃子是山東人過年習俗中必不可少的一道大餐。
在曲阜,其他的年夜飯菜無論多豐盛,都一定要有餃子。過年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有的家庭包餃子時,還會把幾枚硬幣包進去,誰先吃到,則預示著來年好運。串親、拜年更是體現(xiàn)了山東過年習俗中尊老愛幼的文化。青島嶗山一帶,還有扭秧歌、跑旱船、舞、踩高蹺等過年習俗。
江蘇
江蘇民間除了貼春聯(lián)、掛年畫、守歲、舞獅子、大拜年等和全國一樣的習俗外,還有一些獨特的習俗。
如南京的夫子廟燈會、高淳的跳五猖、大馬燈、打水滸,還有梵剎聽鐘。
蘇州人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 泡茶時要置入兩只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fā)財。
南通人有在家門口或堂前插芝麻稈、冬青、柏枝的習俗,取意生活開花節(jié)節(jié)高,長年青翠。
淮陰人還有初六給孩子“烤頭風”之習俗,是夜帶孩子到田頭空地點燃火把,為孩子驅除病邪,邊烤邊唱:“烤烤頭,醒醒腦,烤烤腳,步子矯,烤烤肚皮不拉稀,滿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見?!?/p>
無錫漁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廟之習,祈求水神保佑。
安徽
安徽過春節(jié)俗稱過年,節(jié)日氣氛濃厚,無論家人在何處,都要在除夕前趕回家與親人團聚。除夕的年夜飯是全年最豐盛的一餐。
皖北人吃餃子,皖中和皖南人則在吃飯前要放鞭炮、貼春聯(lián)、祭祖。祭祖儀式相當講究,先上菜,菜要10碟,必須有雞有魚。吃飯之前,長輩要用紅紙包錢給每個孩子,稱為“壓歲錢”。飯后,全家人圍在一起,邊吃瓜子、花生、糖果邊聊天,看著中央臺的春晚直到天明,這就是“守歲”。
年初一清早起床后,開門要放鞭炮,祭天地,有的地方稱接門神。家人團拜,互相祝賀,吃棗、栗、茶葉、雞蛋、長壽面,然后出門向其他長輩們拜年。初一這天不能掃地,茶水也要倒在專備的盆中,不潑出門,意思是不把財氣掃(潑)出去。這天一般不勞動,因而有“趕忙三十夜,清閑初一朝”的說法。
浙江
開門炮:初一凌晨,家家戶戶第一件事是爭先恐后打“開門炮”,全城一片爆竹聲,象征送舊迎新和接福,俗謂“接年”。打過開門炮,各家男女穿新衣。以江西瓷碗盛各種祭品,供于香案。中堂懸掛祖宗圖像,先拜祖宗,再拜六神(灶神、檐頭神、白虎爺、井神、土地神、財神)。民間認為這六位神祗,是每家的保護神,新年祭拜,主要祈求全年人口平安,家業(yè)興旺。
在寧波,正月初一,在祖先遺像前點香燭,供奉湯團、禚、餅、水、果等食物,家人依次跪拜。浙江還有些地區(qū)祖先的牌位遺像擺放在宗族祠堂里,家人就要一起去祠堂祭祖。
在樂清,初一不出本地探親訪友。白溪等地連初二也列為禁忌的日子,如有入鄉(xiāng)不問俗者貿然登門,必將受到當面指責。初三起,未望“年夜”的挑著金盒去望岳父母、舅父母、干父母,兼行拜年,俗稱“望正月”。禮物以松糕或搗糕為主,其次為魚、肉和荔枝、魁圓等的紅封元寶紙包,習俗規(guī)定老親四樣,新親六樣。
福建
閩南一帶鄉(xiāng)村過年習俗顯得與城市不盡相同。鄉(xiāng)村農家,房多門多,除了貼春聯(lián)外,房門兩側還要擱置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叫“門蔗”,方言“蔗”與“佳”近音,寓意進入佳境。廳堂中案桌擺有隔年飯、長年菜、發(fā)糕,并插上用紅、黃兩色紙扎的“春枝”,寓意飯菜長年豐足,吉祥發(fā)財。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門外,點燃待其煙繞火旺,男人依輩分跳過這堆火焰,邊跳邊念。這叫“過火群”,象征燒掉舊歲的邪氣,消災過運,迎來干干凈凈、大吉大利的新年。“跳火群”后,就要用新掃帚打掃廳堂,掃完后掃帚畚斗擱在一起,垃圾堆放門邊,希望如愿再從畚帚中走出來,幫助發(fā)家致富。同時要把跳火群未熄的余灰收集一些添于炭爐中,叫“添旺”,象征更加興旺。家長率子女圍坐爐旁,叫“圍爐守歲”,最好通宵達旦守著,據(jù)說這是為父母添壽。此時,長輩給晚輩分壓歲錢,叫“分圓”。
湖北
大人盼插田,小孩盼過年”。在湖北,過年是從臘月二十三開始的。有民謠云:“二十三,送燈盞;二十四,剔魚刺;二十五,敲大鼓;二十六,福豬肉;二十七,除臟跡;二十八,福雞鴨;二十九,家家有?!?一句話把湖北過年的味道概括的淋漓精致,盡顯濃郁的荊風楚韻。
正月初一的早晨,到祠堂去祭祖拜年??词仂籼玫娜颂崆皽蕚浜眉榔饭┓钤谧孀谏裎恢?;再準備一支長竿掛著鞭炮,等族人來到時點火燃放,表示歡迎族人前來祭祖。
湖南
湖南人過年,要先從除夕說起了,除夕一定會吃雞、肉、魚三樣。雞要整只的清燉,要選擇公雞,燉好后把雞頭立起來放;魚蒸好后再在上面撒滿紅紅的辣椒,而且三十晚上的魚千萬不要吃完,要留到初一再吃,這是象征著年年有余、五谷豐登,辣椒當然代表的就是紅紅火火了。
除夕晚上零點的時候,各家要把一個金元寶模型放在門外。而在湘潭一帶有著一種古老而樸素的過年習俗:從正月初一到十五,不論是農村或城鎮(zhèn),到處可以看到舞龍燈。舞龍燈先要"接龍",即挨家挨戶發(fā)請?zhí)?,凡是接了請?zhí)娜思揖鸵来芜M屋去舞龍燈表示祝賀。
湘中一帶盛行舞龍燈,還傳承著不少的巫風楚俗,如"接龍"、"收水"、"掛紅"等,都表達了人們喜慶豐年的美好祝愿。
廣東
在廣州海豐一帶,小輩向長輩賀年時,長輩會以紅包或柑橘賞給晚輩。
潮州春節(jié)節(jié)食有菜粿、腐圓、酵包、管煎、五果湯。初四夜里,家家要點一盞燈,準備一缸水,叫做“等神水”。
東莞正月初一祭神,要供上糖上煮芋頭,叫做“富貴有緣”。除夕晚上,一家人要吃團圓飯,潮汕人稱之“圍爐”。豐富是年夜飯的特色,吃菜時,要由頭吃到尾,代表長長久久,吃魚則要故意吃剩一些,代表年年有余。這是每個家庭大團圓的美好時刻。飯后大人們給孩童、子女給父母上輩,分發(fā)“壓歲錢”。是晚農家水缸要貯滿水,米缸要填滿米,燈火不能熄滅,以象征“歲歲有余”、“年年不斷炊”的好兆頭。
四川
四川過年,年三十晚全家人一起吃年夜飯,十分豐盛,但不吃餃子。長輩帶領男女老幼,男左女右地站立在祖宗的神位前,向神位焚香點蠟燒紙。向祖宗跪拜、上酒、供飯、焚化紙錢。
初一早上吃湯圓。臘肉、等種類繁多、數(shù)量也多的腌臘品,一般是前幾天就煮好了的,要吃到過完年。要放鞭炮,初一至初三白天“走人婦”(串門),一般是看望年長、輩份高的親戚,要帶上雞、蛋、面條、酒、葉子煙(煙葉)等這樣的禮品。媳婦、姑爺回娘家,在農村比較遠的還要住幾天。晚上(城市中)狂燈會。白天場(廟會)、荼館非常熱鬧,有許多川劇、評書等表演。
云南
云南過年時與漢族一樣也要貼對聯(lián)。但那"對聯(lián)"是紅紙剪成的各種圖案。不僅"書寫"方式不同,連貼的方式也別具一格。除夕之夜,全家老小每人拿著自制的春聯(lián),合唱立腳點《祝年歌》,依序在院里院外、菜地果園和田邊地角為萬物張貼。因為邊貼邊唱,白族的春聯(lián)被稱為"歌聯(lián)"。大門上貼的是春樹和大象的圖案,由家中年紀最大的老人制作,最小的娃娃粘貼。貼好大門的"歌聯(lián)",接著貼堂屋門、樓門、房門、廚房門,再貼犁、耙、鞍等生產工具,最后貼花草樹木。"歌聯(lián)"貼到什么東西上面,就以那種東西為"主題",唱首聯(lián)歌"表達"聯(lián)意"。
東北
東北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在大年三十要點長壽燈,徹夜通明。守歲又稱“熬年”,在大年三十到來之前,別的門飾可以不要,但一定要貼上一副紅彤彤、喜洋洋的對聯(lián)。
大年初一的子時時分,全家男女老幼都換上新衣、新帽、新襪、新鞋,然后一起祭拜祖先,在供奉祖宗的神位前面點燭、燒香、焚紙、放炮,子孫跪拜祭祀。
大年三十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家家都要掛紅燈籠,大年三十晚上要點亮燈籠,而且要點一宿,不能關燈,意味著益壽延年。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