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yōu)槭裁聪矚g尋根問祖?考古學家解讀中國人的“重史”情結
我積極地呼吁年輕學者,盡可能地走出國門,開拓自己的視野,除了中文之外,多學一兩門語言,真正地打通中外。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才能真正地貢獻于全球文明史的建構。
——許宏 知名考古學者,作家
01.
有一分材料說一分話
歷史要求真逐理
從中小學開始,我們的教育模式基本是“給定一種標準答案”的模式。
我們做公眾考古的時候,首先必須打破這種模式,要讓你的思維復雜化。尤其是上古史和考古學領域,在沒有文字材料的情況下,許多都是推論和假說。推論和假說只代表可能性,而可能性和可能性之間是不排他的。但是總有人問:“許老師,這個可以肯定嗎?”我覺得這種就是思想觀念和認識上的問題。
還有一種人會很自負地認為,以前他了解的歷史框架是真實的、正確的,所以他很難接受別人,對相同的問題有不同的認識。我覺得這個是最起碼需要的思維基礎,但很多人都不具備,這也是我們做公眾考古不容易的地方。
我們是一個文獻資源極其豐富的國度。在這個基礎上,我們逐漸形成了重史的情懷,或者說情結。包括在歷史研究過程中,由于文獻比較豐富,我們樂于證經(jīng)補史,只要出來一點考古材料,人們就總是想把它對號入座。將考古遺存與文獻中記載的人物、事件結合在一起。這是可以理解的一種樸素的歷史觀。
但是,作為一個學者,我跟大家談的還都是學術問題。我們首先要求真,作為中國人,我們做探究歷史的工作,是學術上的尋根問祖,既然尋根問祖,就難免有情感的問題。
如果你要抱著一定的“情感”,而這種情感跟我們追求客觀理性的研究相悖時,你就會有心理上的不適。所以最好還是有一份材料說一分話,首先要「求真逐理」。
02.
考古需要想象力
但不是天馬行空的想象力
考古學需要想象力,考古的研究對象是斷片的,我們做的就是拼合的工作,所以有時候像偵探。
在這種情況下,要盡可能地復原,接近當時歷史的真實,所以要用想象來彌補材料的不足。但我們做的是嚴肅的學術工作,這個想象一定要建立在扎實的材料、邏輯和推導過程的基礎上。
所以說,「想象」是需要靠譜的想象,而不是天馬行空的想象。這兩者有機結合,才能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學者。
我有一句經(jīng)常說的話,就是“只知道中國的話,已經(jīng)看不清中國,也搞不懂、搞不深中國了”。
說句不好聽的,如果完全無視外面的世界,很有可能我們的看法就是井蛙之見,像井底之蛙。如果我們只知道這片天,那么我們談中國文明起源、多元和一元,都在中國這個大盆地里邊來談的。
但由于這口井太大,使得我們往往有「遨游」的感覺。為什么我們要做比較文明史研究,因為要說中國特色的話,一定得是在比較的基礎上,你跟人家有什么共性,有什么不同,才能談上有特色。
所以許多我們認為有特色的東西,實際上只是人類文明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已,只不過有一些低層次的不同。許多許多東西,在人類文明里是有共性的。
所以,我積極地呼吁年輕學者,盡可能地走出國門,開拓自己的視野,除了中文之外,多學一兩門語言,真正地打通中外。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才能真正地貢獻于全球文明史的建構。
我自己是大學教師出身,受半個多世紀以來的大歷史研究的影響。我們把全球看成一個總體,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五六十年前。
在那之前我們是天朝上國的心態(tài),感覺周圍全是蠻夷戎狄,根本沒有任何國際和全球的概念。即便認知水平再高,都是在那樣的認知框架下,就根本談不上真知灼見。
因此,我們必須歷史地來看待古人的優(yōu)秀和局限性,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誰最高?當代人最高,因為你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的。人類跟動物的不同就在于,人類擁有文明的知識,有文明的傳承,而且知識會一代一代積淀、升華。
03.
我們已經(jīng)進入「后大家時代」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這類全球史的概念非常值得重視。我們現(xiàn)在讀的全球文明史和全球通史,幾乎都是白人學者寫的,實際上這與整個社會和族群的文明層次有關。
但現(xiàn)在我們的視野越來越開闊,隨著國家和民族、社會和經(jīng)濟的騰飛,我們也開始考慮更多深層次的文明問題,這本身就是令人欣喜的。
所以我相信,今后中國學者和中國文化人,會對全球文明史的建構貢獻自己的力量,甚至應該向張光直先生那樣,最后貢獻于哲學、社會科學一般法則的建構。這是我們的使命。
現(xiàn)在我們學術向前發(fā)展時,學科越來越碎片化。說句不好聽的,有點“雞零狗碎”。我個人在《中國通史大師課》里邊講的范疇是三千年、五千年前,但我也只懂這一段,所以在這方面還是自慚形穢的。
我個人認為,我們已經(jīng)進入了一個「后大家時代」,我們不可能出現(xiàn)像郭沫若先生、王國維先生那樣能打通多學科的、具有通識性的學者了?,F(xiàn)在學術界隨著學科的發(fā)展,做得越來越細碎。
從這個意義上講,至少我們應該在史識、史觀上,形成一種貫通的感覺?!吨袊ㄊ反髱熣n》這種知識體系的構建是有重要意義的,因為它能給讀者一種貫通的體驗。
我認為讀者應該把包括我在內(nèi)的這些老師當成引路人,通過這些老師的引領,不光是得到了歷史知識,還要學會看歷史的方法,這個是更重要的。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用自己腦袋來思考問題,對整個中國歷史、全球文明史,有一個貫通的、自己真正在吸納的基礎上做出的獨立思考,這就是我想和大家共勉的。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