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姓氏文化中的奇特現(xiàn)象——生死異姓
“命定了百家的姓,遺傳了重復的命”,姓氏,標志了家族的血緣,傳承的不止是家族的血脈,還有那份名為“親情”的羈絆。
在中國,姓氏是血緣的符號,同時也是表示了家風的延續(xù)。姓氏從我們出生那一刻就被賦有,伴隨一生,并成為死后能留下并傳承的唯一的東西。然而在中國姓氏文化中還有一種奇特的現(xiàn)象——生死異姓。這種“生死異姓”的情況還真不少,如“生姓何、死姓方”、“生姓萬、死姓劉”等。身份證上是一個姓,祖先墓碑上是另外一個姓,這是怎么回事?
生前姓潘,死后姓郭
潘先生的老家叫岙潘村,面積不大,據(jù)稱已有千余年的歷史。聽他說,村子里有110多戶人家,幾乎家家都姓潘;而在村子附近的墓地,幾乎所有的墓碑上都寫著“郭公某某之墓”字樣。
潘先生說,“生潘死郭”是他們沿襲了700多年的習俗:身份證上姓潘,去世后的死亡證明上也姓潘,但在喪禮上被稱為“先人郭公”,牌位、墓碑、宗譜上也都改姓郭。
該村宗譜記載:“戶部尚書元林公之子良甲公,由天臺青石橋遷邑之銀杏樹,以為發(fā)祥之祖。二世希淵公贅邑令潘諱珣公女,后因潘公乏嗣,遂易岳婿之分,而為父子之稱。生則氏潘,不忍沒岳翁之祀;死則氏郭,不敢忘己身所出。”
該村村委會主任潘永來介紹,這就是岙潘村潘姓人“生潘死郭”的由來,“良甲公是唐代名將郭子儀的17世孫,也是我們村潘姓人的始祖。他的兒子希淵公入贅潘家,因為潘家無子,希淵公就改姓潘,但死后則恢復原姓郭?!?/p>
潘永來說,希淵公是名門之后,其祖父更是當時的戶部尚書,他能沖破門庭阻隔,入贅身為“邑令”的潘家,并因潘家無子而改姓潘,這種選擇是因為愛情。當時,他一定遭遇了不少阻力,內心也經(jīng)歷過激烈掙扎,才最終作出這樣一個折中的決定。
生前姓吳,死后姓趙
“生死異姓”并非岙潘村的潘姓人所獨有,福建晉江有個星塔村,村里人大多姓吳,也流傳著“生吳卒趙”的習俗,已經(jīng)延續(xù)了700多年,但原因遠沒有潘姓人“生潘死郭”來得“浪漫”。
該村村民介紹,該村有一座祠堂,正門的門楣上寫著“吳氏宗祠”四個大字,但走進祠堂,大殿橫梁上卻掛著“趙氏家廟”的匾額。
每當該村有吳姓男子去世,送殯隊伍最前面的燈籠上寫著“吳”字;而送殯隊伍返回時,則是寫有“趙”字的燈籠在最前面,死者墓碑上也都寫著“趙公某某之墓”。這就是“生吳卒趙”。
泉州趙氏研究會理事吳廣富介紹,星塔村大部分吳姓人都是這樣,這與他們的祖先因避禍改姓有關。南宋建炎三年,趙宋宗室趙子侁、趙子镠等人移居泉州;半個世紀后,趙子侁之孫趙師玖舉家遷徙,隱居在晉江的青陽山下;后來,蒙古騎兵南下攻破臨安,趙氏皇族慘遭,趙師玖的后裔趙仕道逃往如今的星塔村,被吳姓人家收留?! ?/p>
此后,趙仕道的后代便在此以吳姓繁衍生息。
全國各地的“生死異姓”
其實,“生死異姓”的情況,幾乎全國各地都有。
安徽省繁昌縣新港鎮(zhèn)克里村:
村民胡廣東老人介紹,村里的胡姓人都是明朝開國大將藍玉的后代。
據(jù)記載,洪武二十六年,藍玉遭人舉報驕縱跋扈,被朱元璋定了個“謀反”的罪名,其本人被“剝皮實草”,家族一萬五千多人受牽連被殺。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藍玉案”。
胡廣東介紹,當時,藍玉的胡夫人帶著他的兩個兒子藍春、藍斌逃了出來,來到克里村隱居。為了躲避追殺,兩人改姓胡,但為了不忘本姓,他們叮囑子孫死后都改回藍姓,并從此成為習俗。
江蘇省姜堰市姜堰鎮(zhèn)城北村:
該村的吳姓男子去世后,墓碑上都會改姓張。
原來,這支吳姓人,可能是元末吳王張士誠的后裔。據(jù)介紹,張士誠兵敗后,朱元璋大肆捕殺張氏族人,張家人便以張士誠稱號吳王中的“吳”字為姓,并約定死后墓碑上改回張姓,形成了“生姓吳死姓張”的習俗。
湖北省云夢縣胡金店鎮(zhèn)萬家廟村:
該村全都是萬姓人家,但在村里原來的大祠堂里,供奉的卻都是“姓劉的”。
村民介紹,該村萬姓人都是漢朝王族后裔。曹丕篡漢后,劉姓王族俯首稱臣,但仍被猜忌。后來,曹丕找了個借口,準備將在朝為官的劉氏王族清除,不少人因此改姓萬,才躲過劫難。
然而,這支劉氏畢竟是王族后裔,為了保持氣節(jié),他們“生降死不降”,一旦去世,祭文、墓碑及牌位上會改回劉姓。
此外,廣東揭陽縣有人“生姓陳、死姓林”、湖北武漢市有人“生姓黃、死姓史”、湖北鄖西縣有人“生姓祝、死姓方”、湖北麻城市有人“生姓葉、死姓陳”,江西南昌市有人“生姓熊、死姓黃”,廣東汕頭市有人“生姓陳、死姓陸”等。
生死異姓,體現(xiàn)了不忘“根本”
關于“生死異姓”,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錢文忠曾講過一個故事:安徽廬江縣黃屯村有不少村民姓何,但他們是明代帝師方孝孺的后代。
方孝孺得罪明成祖被滅了“十族”,他的后裔有人出逃后改姓何。這支何姓人至今留存的家譜上規(guī)定:何姓男子“生姓何、死姓方”。
老家在新鄉(xiāng)長垣縣方里鎮(zhèn)的張志杰先生也說,在他老家,張姓男子有著“生姓張、死姓吳”的傳統(tǒng)。
他說,這個傳統(tǒng)與吳三桂有關。當年,吳三桂反清時曾在這里駐扎軍隊,吳姓有一部分族人留居在這里。后來吳三桂兵敗,這支吳姓人為避禍改姓張,但男子去世后都會改回吳姓。
前瓦屋村村干部張培顯介紹,十幾年前,該村有位張姓老人去世后,確實改姓吳,“我們張氏族人也專門探討過這個事兒,但是年代太久遠,也沒留下來相關記載,只是祖上有這么一個說法而已?!?/p>
生死異姓的習俗大都跟家族的歷史有關,改姓一般是因為報恩、避難、脅迫、過繼的原因,祖先們改姓后不忘祖先根源,受人恩惠銘記于心,并作為習俗傳承下去,這恰恰又說明了中華民族不忘先祖不忘本,重視感情并尊重傳統(tǒng)的特點。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