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譜中的年號所對應的公元年是什么?弄錯了就篡改歷史啦!
今天要講的年號,族譜年限短的家族請漂過。因為你們族譜上沒有這些,所以不必費神對照,如果你想了解一下,還是可以的。這是小編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制作的年號與公元年對應表,應該有版權(quán)的。如果大家需要,可與小編聯(lián)系。
先講講年號。
年號被認為是帝王正統(tǒng)的標志,稱為“奉正朔”。一個政權(quán)使用另一個政權(quán)的年號,被認為為藩屬、臣服的標志之一。這種現(xiàn)象主要發(fā)生在中國分裂的時期。五代十國時,閩國、楚國使用后梁、后唐年號,吳越國使用唐、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和北宋的年號。
中國年號的使用情況非常復雜。同一時期并存的政權(quán),往往各有年號。還有的政權(quán)一年之中數(shù)次改元,幾個年號重疊使用。也有政權(quán)自己不建年號,而沿用前朝或其他政權(quán)的年號。舉例:后晉的天福年號用至九年,改為開運元年。3年后,后漢劉知遠稱帝,不自建年號,也不沿用開運年號,而是追承天福十二年。還有許多年號在不同時期重復使用。例如建元就有5個時期在使用。還有因為避諱或者其他原因,一個年號有不同寫法,例如唐殤帝的唐隆年號,又寫作唐元、唐安、唐興。
其次是廟號。
當然啦,有些歷史較長的族譜中也會出現(xiàn)廟號。廟號是中國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廟里立宣奉祀時追尊的名號,一般認為,廟號起源于商朝,如太甲為太宗、太戊為中宗、武丁為高宗(成湯有可能是太祖)。廟號最初非常嚴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開國君主一般是祖、繼嗣君主有治國才能者為宗。(“古者天子廟號,祖有功而宗有德,始自三代,迄于兩漢,名實相允,今古共傳?!保?/p>
還有謚號。
謚號,是在我國古代,統(tǒng)治者或有地位的人死后,給他另起的稱號,如“武”帝,“哀”公等。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據(jù)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一種稱號以褒貶善惡,稱為謚或謚號。“謚者,行之跡也;號者,表之功也;車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钡弁醯闹u號,由禮官議上;臣下的謚號,由朝廷賜予。
當然,族譜中用謚號的情況還是比較少的。
公元年和農(nóng)歷年。
公元年源自西方基督教,是耶穌年。目前族譜上所講的公元前,就是公元一年,公元前的年份,越往前,年份數(shù)字越大。公元年之后,就是記載到時下的2016年。嚴格來講,公元的記法在我國很特殊,其特殊性在于:中國有農(nóng)歷記年法。即陰歷年,公元年稱為大年,即陽歷年。在1949年之前,修族譜一般沒有使用公元記年的,只是用年號,再加上農(nóng)歷的月日。所以,老譜上所指的年份,均為陰歷年。而現(xiàn)在新修的族譜,這兩種年歷記法并行,其實都沒有錯。但這兒小編需要提醒廣大修譜負責人的是:若老譜上記載的年份,在轉(zhuǎn)換為數(shù)字年的時候,千萬要區(qū)分其中的陰歷和陽歷,因為陰歷與陽歷之間大概有幾十天的時間差。所以記錯陽歷和陰歷,相當于改寫了歷史。
修族譜時想轉(zhuǎn)換成統(tǒng)一的歷法,一定要前后統(tǒng)一,用陰歷全部用陰歷,用陽歷全部用陽歷。記載的時候,也一定要在前面帶上陰歷或者陽歷二字,這樣更準確和規(guī)范。
小編在此刊出部分年號與年份對應表。表中歷史久遠年代,小編只寫出了元年,元年之后請自行計算,因為那些年份還沒有出現(xiàn)族譜,如某某幾年,在其元年的基礎上增加幾年。有興趣的朋友可自行增補,若小編對應表中有錯誤,可來噴。族譜現(xiàn)頻率較多的明清以及民國時期的對應,小編具體到每一年。這也花費了小編不少時間喲。中間的天干地支可以忽略,這不是本文的重點。由于對應表比較長,只刊出部分,請諒!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guān)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