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天大圣的師傅是何方神圣?
所有看過《西游記》的人,一定都有一個疑問。孫悟空的授業(yè)師傅——“須菩提祖師”,文中也叫“菩提祖師”,也簡稱“祖師”,他到底是哪路神仙?到底是和尚還是道士?為什么后來再沒出現(xiàn)過?
孫悟空的師傅,可以說是全書最神秘的人物。突然出現(xiàn),又突然消失。
作為神仙,無論是哪吒、托塔天王、二十八宿、太上老君,還是觀音、普賢、五百羅漢,我們都能在別的小說、演義、故事中見到,但唯獨這位“須菩提祖師”,在別的什么書里都再沒有提到過,只在《西游記》里有,還這么大本領。
文中祖師登壇開講時,“說一會道,講一會禪,三家配合本如然。”
“‘道’字門中有三百六十傍門,傍門皆有正果?!?/span>
這三百六十傍門中,書中提到的有:
“術字門中,乃是些請仙扶鸞,問卜揲蓍,能知趨吉避兇之理。”
“流字門中,乃是儒家、釋家、道家、陰陽家、墨家、醫(yī)家,或看經,或念佛,并朝真降圣之類。”
“靜”字門中是“休糧守谷,清靜無為,參禪打坐,戒語持齋,或睡功,或立功,并入定坐關之類?!?/p>
“動”字門中“是有為有作,采陰補陽,攀弓踏弩,摩臍過氣,用方炮制,燒茅打鼎,進紅鉛,煉秋石,并服婦乳之類?!?/p>
孫悟空在菩提祖師處只待了二十年,前七年還只是“與眾師兄學言語禮貌,講經論道,習字焚香,每日如此。閑時即掃地鋤園,養(yǎng)花修樹,尋柴燃火,挑水運漿?!?/p>
顯然孫悟空只學了九牛一毛,就能“大鬧天宮”,西行路上“斬妖除魔”,而且能預知孫悟空一定會惹出是非,故要求孫悟空保密,絕不能提起自己。
這位“須菩提祖師”的法力之高,可見一斑。
很多人都在論證誰是菩提祖師。
電視劇中菩提祖師是以一個道家仙人的身份出現(xiàn)。其實小說原文并沒有描寫菩提祖師的著裝,到底是僧是道。
之所以穿道家服裝,因孫悟空路遇樵夫,樵夫唱到祖師“靜坐講《黃庭》”,《黃庭》是道家經典。雖沒說菩提祖師的著裝,但寫了他座前童子,是“髻雙絲綰,寬袍兩袖風。”顯然童子是道童的打扮。
但他的名字,書中提到他是“須菩提”,“菩提”是佛教用語。我們很容易想到佛教禪宗第五祖弘忍大師。
弘忍大師當時在湖北的黃梅開壇講學,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大弟子是神秀,是大家公認的弘忍大師衣缽的繼承人。弘忍漸漸老去,要在弟子中尋找繼承人,所以他就讓徒弟們都做一首偈子,也就是有禪意的詩。
大弟子神秀就在院墻上寫了一首偈子:“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span>這首偈子的意思是說,我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不讓它被塵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要通過“持續(xù)不斷”的修行,來抗拒外面的和種種邪魔。強調后天修行的作用,屬于“漸修”說??吹竭@個偈子的時候,其他弟子都說好,只有弘忍大師看到了以后沒有做任何的評價。因為他知道神秀還沒有頓悟。
而這時,當廟里的和尚們都在談論這首偈子的時候,被廚房里的一個火頭僧,也就是后來的六祖惠能禪師聽到了,當時就說這個人還沒有領悟到真諦啊。
于是他又做了一個偈子,惠能自己不會寫字,就拜托別人,寫在了神秀的偈子的旁邊,就是廣為流傳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span>意思是說,神秀還有明鏡臺,還需要常打掃,以免染上塵埃,而自己的心,什么都沒有,連落塵埃的地都沒有。他這個偈子帶有禪宗所強調的“頓悟”的理念,比神秀的又高了一級。
弘忍大師看到這個偈子以后,問身邊的人是誰寫的,邊上的人說是惠能寫的,于是他叫來了惠能,當著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說:寫得亂七八糟,胡言亂語,并親自擦掉了這個偈子。然后在惠能的頭上打了三下就走了。
這時只有惠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時候去了弘忍的禪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講解了《金剛經》這部佛教最重要的經典之一,并傳了衣缽給他,成為六祖。然后為了防止神秀的人傷害惠能,讓惠能連夜逃走。
都是三更傳道,都是頭上打了三下就走,都是成道后就趕走了弟子。
《西游記》的作者,肯定知道這個故事,顯然也借鑒了這個故事,但要說“須菩提祖師”的原型就是五祖弘忍大師,也還不是。
作者只是在故事情節(jié)上,借鑒弘忍大師和六祖慧能的故事橋段。
那“須菩提祖師”到底是誰呢?屬于哪路神仙呢?
答案是,這個神仙就是——你自己。
其實,“須菩提祖師”是一個不見任何經典的,是《西游記》作者憑空杜撰出來的想象人物。
我們先來看《西游記》產生的時代,當時的中國上至內閣首輔,下至普通士子,哪怕是帶兵的武將,都信仰一種思想,那就是王陽明的“心學”。
其思想不僅影響了當時,更是影響到了今天,曾國藩、梁啟超、伊藤博文、東鄉(xiāng)平八郎、稻盛和夫等都信仰他的學說。蔣介石更是將臺灣的草山改名為陽明山。
《西游記》可以說是一部把“心學”故事化的作品。
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就是通過唐僧一行的形象尤其是孫悟空的形象來宣揚佛化的心學,宣揚佛教的“明心見性”、“自度成佛”,即對自我價值的肯定和對人性完美的追求。
我們仔細看“須菩提祖師”所住的洞府,叫做“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
“靈臺”不是靈山,而是類似“鏡臺”是指人的“心”;“方寸”有成語叫“方寸已亂”,也是指人的“心”;而“斜月三星”,把彎彎的月亮放倒,就是一個“臥鉤”,再加三個“星星”是什么字呢?是一個“心”字。
所以說,“菩提者,心也?!?/span>也就是心的代表。
像第56回《神狂誅草寇道昧放心猿》開篇,詩曰:
靈臺無物謂之清,寂寂全無一念生。猿馬牢收休放蕩,精神謹慎莫崢嶸。除六賊,悟三乘,萬緣都罷自分明。色邪永滅超真界,坐享西方極樂城。
“須菩提祖師”就是“心”的最高境界。
作為弟子的孫悟空,他就是普通人“心”的具體形象化的產物,第一回就把孫悟空的誕生,就叫做“靈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
孫悟空的本領來自“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其實就是在自己的內心深處修行。一切本領、神通,都源于自己的內心。
全書三個部分,大鬧天宮,被壓五行山下,西天取經成正果,實際上暗喻一個人的“放心,定心、修心”的全過程。
書中還不時讓孫悟空像唐僧宣傳“明心見性”的主張。
如第24回唐僧問孫悟空何時到西天雷音,悟空答道:“只要你見性志誠,念念回首處,即是靈山”。
第85回,悟空還用烏巢禪師的《多心經》提醒唐僧道:“在心頭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頓時唐僧明了:“千經萬典,也只是修心?!?/span>
所以,真正的““須菩提祖師””就是每個人,“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就在每個人自己的心里面。人的“內心”才是真正無窮力量的源泉。
第6回《觀音赴會問原因小圣施威降大圣》,“李天王二太子木叉,南海觀音大徒弟惠岸”助父親托塔天王李靖捉拿孫悟空,與孫悟空大戰(zhàn),木叉的兵器也是“鐵棒”。
小說原文:
好太子,雙手輪著鐵棍,束一束繡衣,跳出轅門,高叫:“那個是齊天大圣?”大圣挺如意棒,應聲道:“老孫便是。你是甚人,輒敢問我?”木叉道:“吾乃李天王第二太子木叉,今在觀音菩薩寶座前為徒弟護教,法名惠岸是也?!贝笫サ溃骸澳悴辉谀虾P扌?,卻來此見我做甚?”木叉道:“我蒙師父差來打探軍情,見你這般猖獗,特來擒你!”大圣道:“你敢說那等大話!且休走!吃老孫這一棒!”木叉全然不懼,使鐵棒劈手相迎。他兩個立那半山中,轅門外,這場好斗——
……
這大圣與惠岸戰(zhàn)經五六十合,惠岸臂膊酸麻,不能迎敵,虛幌一幌,敗陣而走。大圣也收了猴兵,安扎在洞門之外。
木叉是觀音大弟子,這是佛門勢力第一次和孫悟空交手,“五六十合”,就被孫悟空打敗了。
而第49回《三藏有災沉水宅觀音救難現(xiàn)魚籃》,八戒與沙僧拜問道:“這魚兒怎生有那等手段?!逼兴_道:“他本是我蓮花池里養(yǎng)大的金魚,每日浮頭聽經,修成手段。那一柄九瓣銅錘,乃是一枝未開的菡萏,被他運煉成兵。不知是那一日,海潮泛漲,走到此間。我今早扶欄看花,卻不見這廝出拜,掐指巡紋,算著他在此成精,害你師父,故此未及梳妝,運神功,織個竹籃兒擒他。”
孫悟空只在“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修行十幾年,就能大鬧天宮。
一個蓮花池里的金魚,“每日浮頭聽經”,用“一枝未開的菡萏”,就能讓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三人都拿他不住,最后還得請觀音親自前來捉拿。
可見無論是佛是道的修為,還是在“內心”,正如唐僧所說:“千經萬典,也只是修心?!?/span>
作者正要告訴你們,其實沒有什么“菩提祖師”,有的只是你們自己。
正像那個時代“陽明心學”所說的“滿街皆是圣人”。
當“良知”被發(fā)現(xiàn)時,普通人就能成了圣人。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