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口之戰(zhàn)
曹操進軍至江上,欲從赤壁渡江。無船,作竹椑,使部曲乘之。從漢水來,下大江,注浦口。未即渡。周瑜又夜密使輕舸百艘,燒椑。操乃夜走。(《太平御覽》七百七十一注引《英雄記》)
周瑜鎮(zhèn)江夏。曹操欲從赤壁渡江南,無船,乘箄從漢水下,住浦口,未即渡。瑜夜密使輕船走舸百數(shù)艘,艘有五十人移桌,人持炬火?!渤只鹫邤?shù)千人,立于船上,以萃于箄,至乃放火〕。火然,則回船走去,去復(fù)還燒者,須臾燒數(shù)千箄?;鸫笃穑馍险仗?,操〔乃〕夜(走)〔去〕。(《藝文類聚》八十注引《英雄記》。又《御覽》八百六十八引箄)作“椑”,“從漢”作“沿漢”,“住”作“至”,“百數(shù)艘”無“數(shù)”字,“移”作“(施)〔拖〕”,“持炬火”下有“持火者數(shù)千人,立于船上,以萃于,至乃放火”十八字,“走去”下無“去復(fù)還燒者”五字,“火大起”無“大”字,“夜去”上有“乃”字。又八百七十引“周瑜敗曹操于赤壁,密使輕船走舸百(戶)〔余〕艘,艘有五十人拖桌,人持炬火”)
《太平御覽》和《藝文類聚》,字句頗為不同,《御覽》簡、《類聚》詳,但是可以看出是由于傳抄原因,才造成不同的。不過如果按《英雄記》描述,那么赤壁之戰(zhàn)就和正史大為不同,主要為兩點:
1,曹操軍渡江竟然無正式船只,只能用一種竹子扎制的竹筏——“竹椑”、“箄”。
2,曹操軍和周瑜軍在僅經(jīng)一戰(zhàn),曹操就連夜開溜了。
《漢末英雄記》據(jù)傳為王粲所寫,論時代王粲比陳壽早多了,屬于時人寫時事,然《三國志》所書非實的話,為何自陳壽成書起至裴松之作注,卻無一對《三國志》此戰(zhàn)非難??《英雄記》記載又疑點頗多:
首先,史載曹操建安十三年九月,“入荊州,劉琮舉眾降,曹公得其水軍,船步兵數(shù)十萬”,“劉表治水軍,蒙沖斗艦,乃以千數(shù),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陸俱下”。而曹操自九月得荊州,十一月順江陵而下,在如此長時間連船都不準(zhǔn)備,只能臨時湊合點竹筏,那也是于理不合的。
其次,即使按照《英雄記》記載,周瑜亦不過燒了幾千竹筏,曹操方是時處于“未即渡”的情況,周瑜軍是來回幾次才把竹筏燒光,可見當(dāng)時竹筏屬于停泊狀態(tài),故此曹操軍兵員損失不會慘重。以曹操掃平北方,虎入襄陽的氣勢,怎么會為損失區(qū)區(qū)一堆竹子就連夜開溜。
如此《三國志》和《英雄記》誰是誰非就一目了然了,但在下認為不能否定《英雄記》的記載。個人認為兩者可以在搜異求同的情況下并存:
首先《英雄記》里的曹操未必代表的是曹操本人,如《三國志,明帝紀(jì)》記載街亭之戰(zhàn)是
:“右將軍張郃擊亮于街亭,大破之。亮敗走,三郡平。”而實際情況可以看《三國志,張郃傳》:“加郃位特進,遣督諸軍,拒亮將馬謖于街亭。謖依阻南山,不下?lián)恰`A絕其汲道,擊,大破之。南安、天水、安定郡反應(yīng)亮,郃皆破平之?!敝T葛亮并未去街亭和張郃交戰(zhàn),而《明帝紀(jì)》卻書張郃擊亮于街亭,這亮其實是“亮軍”的縮寫。故此《英雄記》里的曹操也應(yīng)該是“曹操軍”的縮寫。其次,要搞清楚這支曹操軍屬于什么性質(zhì)的部隊。在下認為從這支軍隊沒有戰(zhàn)船渡江的情況可以看出這是一支陸軍。曹操自江陵而下,而曹軍以北方士卒為主,如果把他們都裝船東下,固然可以緩解征途疲勞,提高行軍速度,可是要真把與群善鞍馬,短舟楫的北方士卒裝船東下,恐怕在和孫劉聯(lián)軍遭遇前就上吐下瀉、暈船昏舟了。當(dāng)時由于云夢大澤日漸枯涸,從長江北岸江陵到華容的步道也有了,曹操后來就是走此路撤退回江陵的?!吨荑鳌吩疲骸皠⒈碇嗡姡蓻_斗艦,乃以千數(shù),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陸俱下?!惫蚀恕队⑿塾洝防锼啤安懿佟碑?dāng)為“兼有步兵,水陸俱下”的“步兵”。
最后,按理既然“水陸俱下”,那么為什么步兵到了赤壁,水軍卻連影子也沒,害得步兵只好扎竹筏渡江??這個問題還是要靠《英雄記》解決:
曹公赤壁之?dāng)?,至云夢大澤,遇大霧,迷道。(《北堂書鈔》一百五十一注引《英雄記》。又《初學(xué)記》卷2引無“之”字,“至”作“行”,“澤”下有“中”字,“迷道”作“迷失道路”)。
曹公赤壁之役,行至云夢大澤中,遇大霧,迷失道。(《藝文類聚 》注引《英雄記》)
上面兩段《英雄記》看起來相同,可有一字之差使得意思大為不同,《北堂書鈔》云“曹公赤壁之?dāng) 睍r間在曹操被周瑜火攻后,《藝文類聚》云“曹公赤壁之役”則時間可前可后。雖然《藝文類聚》成書于唐代,《北堂書鈔》成書于宋代,可兩書歷經(jīng)傳抄,現(xiàn)在留下最古版本卻相差時代無多,故此不能以《類聚》成書早于《書鈔》就認為《書鈔》不實,還是要具體分析。按《書鈔》所云,曹操在赤壁大敗后,一路撤退到云夢大澤,因為大霧迷路,這就有疑點了。試想入云夢大澤走的是水路,曹操的艦艇多為周瑜所燒,能否有足夠艦隊讓殘部撤退就成問題,而且當(dāng)時周瑜、劉備是銜尾窮追的,曹操要此刻在云夢“遇大霧,迷失道”,豈不被周瑜、劉備正好痛打,那能安然返回江陵,最重要的此說又和《山陽公載記》:“船艦為備所燒,引軍從華容道步歸,船艦為備所燒,引軍從華容道步歸?!辈缓?。鑒于以上疑點,故此對此段《英雄記》當(dāng)舍《書鈔》而
求《類聚》。那么步兵到了赤壁,水軍卻沒到的原因也知道,就是因為曹操的水軍在行經(jīng)云夢大澤的時候因為大霧,迷失道路,故此耽擱了行程,使得沒有如期和步兵會合。致使陸軍到了赤壁沒法渡江,也出現(xiàn)了浦口之戰(zhàn)。
當(dāng)時曹魏陸軍來來到赤壁,必然發(fā)現(xiàn)南岸已被周瑜軍隊占據(jù),他們意識到如果任由周瑜占據(jù)南岸要點,對隨即而來的水軍必然是不利的,于是想出用竹筏渡江,如果成功讓這能裝滿數(shù)千竹筏的軍隊搶灘登陸,那周瑜軍在陸地上和其作戰(zhàn)就麻煩了。但是他們也顧忌江東水軍,
未曾把竹筏直接停泊在大江,而是停在浦口。按《水經(jīng)注》是時有兩浦口,一在今南京,一在今鄂州,均與史實不合。宋代嘉魚詩人方逢時在《赤壁煙霞》云:
嗟峨赤壁石,遙對烏林舟。斷煙橫浦口,返照掛峰頭。
《英雄記》所云浦口應(yīng)該是《赤壁煙霞》之浦口,其具體位置當(dāng)在長江北岸、赤壁對岸附近。浦口應(yīng)是漢水當(dāng)時眾多分支水流入江口之一。把竹筏停泊在這種支流口岸,無疑可以防止東吳水軍借水上優(yōu)勢襲擊??墒亲詈筮€是被周瑜找到了應(yīng)付方法:
“瑜夜密使輕船走舸百數(shù)艘,艘有五十人移桌,人持炬火。持火者數(shù)千人,立于船上,以萃于箄,至乃放火?;鹑唬瑒t回船走去,去復(fù)還燒者,須臾燒數(shù)千箄”
每艘走舸有五十人移桌,那速度必然飛快,周瑜利用走舸的水上高度移動,快速靠近——馬上放火——燒了就走——去復(fù)還燒。這樣使得曹軍在采取措施前,其幾千竹筏就被燒的干干凈凈了。
綜上所敘,浦口之戰(zhàn)只是赤壁大戰(zhàn)前的一次接觸戰(zhàn)。由于《英雄記》原書的失傳,后人只能靠從《三國志》、《水經(jīng)注》、《藝文類聚》、《初學(xué)記》、《太平御覽》、《北堂書鈔》里窺得一鱗半爪,所以才容易造成浦口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的“誤解”。想必在《英雄記》原書里有赤壁之戰(zhàn)全過程的詳細記載,那只能期待考古工作者能從那座魏晉古墓里挖出全本《英雄記》了。
最后關(guān)于這支曹操軍統(tǒng)帥是誰,在下認為有可能是張遼,庾信的《哀江南賦》云:
《哀江南賦》里所述人事有勝有敗,而曹魏方面將領(lǐng)在赤壁那是不會有什么勝績可言的。庾信云“張遼臨于赤壁”該不是說的就是“從赤壁渡江,無船”的曹軍??(由于史料不全,只得妄做揣測)。
作者:遼東管寧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guān)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fù)' : '回復(fù)'}}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