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雜病論―《傷寒雜病論》序 (桂林左德序)
傷寒雜病論―《傷寒雜病論》序(桂林左德序),余聞吾師張紹祖先生之言曰:“吾家傷寒一書,相傳共有一十三稿,每成一稿,傳抄殆遍城
余聞吾師張紹祖先生之言曰:“吾家傷寒一書,相傳共有一十三稿,每成一稿,傳抄殆遍城邑,茲所存者為第十二稿,余者或為族人所秘,或付劫灰,不外是矣;叔和所得相傳為第七次稿,與吾所臟者較,其間闕如固多,編次亦不相類,或為叔和所篡亂,或疑為宋人所增刪,聚訟紛如,各執(zhí)其說;然考晉時尚無刊本,猶是傳抄,唐末宋初始易傳抄為刊刻,遂稱易簡,以此言之,則坊間所刊者,不但非漢時之原稿,恐亦非叔和之原稿也。”余聆訓之下,始亦疑之,及讀至傷寒例一卷,見其于可汗不可汗,可吐不可吐,可下不可下法,盡載其中,于六經已具之條為并不重引,法律謹嚴,始知坊間所刻之辨可汗不可汗,可吐不可吐,可下不可下,以及發(fā)汗 吐下后各卷,蓋后人以讀書之法,錯雜其間,而未計及編書之法固不如是也,不然孔氏之徒,問仁者眾,問政者繁,何不各類其類,而憚煩若此耶!吾師諱學正,自言為仲氏四十六世孫,自晉以后遷徙不一,其高祖復初公,自嶺南復遷原籍,寄居光州,遂聚族焉。
吾師雖承家學,不以醫(yī)名,亦不輕出此書以三示人,余得之受業(yè)者,殆有天焉。余宿好方術,得針灸之學于永川鄧師公,后隨侍先嚴游宦嶺南,與吾師同寅,朝夕相過從,見余手執(zhí)宋本傷寒論,笑問曰:“亦嗜此乎?”時余年僅弱冠,答曰:“非敢云嗜,尚未得其要領,正尋繹耳。”師曰:“子既好學,復知針灸,可以讀傷寒論矣,吾有世傳抄本傷寒雜病論十六卷,向不示人,得人不傳,恐成墜緒。”遂歷言此書顛末,及吾師家世滔滔不倦。先嚴促余曰:“速下拜。”于是即席拜之,得師事焉。
今羅生哲初為吾邑知名人士,從習針灸歷有年所,頗能好余之所好,余亦以所得者盡授之,余不負吾師,羅生亦必不負余,故特序其原起,羅生其志之,羅生其勉之。
光緒二十年歲次甲午三月桂林左盛德序
吾師雖承家學,不以醫(yī)名,亦不輕出此書以三示人,余得之受業(yè)者,殆有天焉。余宿好方術,得針灸之學于永川鄧師公,后隨侍先嚴游宦嶺南,與吾師同寅,朝夕相過從,見余手執(zhí)宋本傷寒論,笑問曰:“亦嗜此乎?”時余年僅弱冠,答曰:“非敢云嗜,尚未得其要領,正尋繹耳。”師曰:“子既好學,復知針灸,可以讀傷寒論矣,吾有世傳抄本傷寒雜病論十六卷,向不示人,得人不傳,恐成墜緒。”遂歷言此書顛末,及吾師家世滔滔不倦。先嚴促余曰:“速下拜。”于是即席拜之,得師事焉。
今羅生哲初為吾邑知名人士,從習針灸歷有年所,頗能好余之所好,余亦以所得者盡授之,余不負吾師,羅生亦必不負余,故特序其原起,羅生其志之,羅生其勉之。
光緒二十年歲次甲午三月桂林左盛德序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沒有了 ———
編輯:阿族小譜
文章價值打分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當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觀點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賞犒勞一下作者~
打賞作者
“感謝您的打賞,我會更努力的創(chuàng)作”
— 請選擇您要打賞的金額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賞成功!
“感謝您的打賞,我會更努力的創(chuàng)作”
返回
打賞
私信
24小時熱門
推薦閱讀
· 傷寒雜病論―序
論曰:余每覽越人入虢之診,望齊侯之色,未嘗不慨然嘆其才秀也。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y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yǎng)其生,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崇飾其末,忽棄其本,華其外,而悴其內,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卒然遭邪風之氣,嬰非常之疾,患及禍至,而方震栗,降志屈節(jié),欽望巫祝,告窮歸天,束手受敗,百年之壽命,持至貴之重器,委付凡醫(yī),恣其所措,咄嗟呼!厥身已斃,神明消滅,變?yōu)楫愇?,幽潛重泉,徒為啼泣,痛夫!舉世昏迷,莫能覺悟,不惜其命,若是輕生,彼何榮勢之足云哉!而進不能愛人知人,退不能愛身知己,遇災值禍,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趨勢之士,馳競浮華,不固根本,忘軀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紀元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撰用《素問》、...
· 傷寒雜病論
成書過程《傷寒雜病論》是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著作之一,作者是東漢末年著名醫(yī)學家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張仲景去世后,失去了作者的庇護,《傷寒雜病論》開始了它在人世間的旅行。當時,書籍的傳播只能靠一份份手抄,流傳開來十分艱難。不久,原書亡失。在紙張尚未大量使用,印刷術還沒有發(fā)明的年代,這本書很可能寫在竹簡上。《傷寒雜病論》時光到了晉朝,《傷寒雜病論》命運中的第一個關鍵人物出現了。這位名叫王叔和的太醫(yī)令在偶然的機會中見到了這本書。書已是斷簡殘章,王叔和讀著這本斷斷續(xù)續(xù)的奇書,興奮難耐。利用太醫(yī)令的身份,他全力搜集《傷寒雜病論》的各種抄本,并最終找全了關于傷寒的部分,并加以整理,命名為《傷寒論》。《傷寒論》著論22篇,記述了397條治法,載方113首,總計5萬余字,但《傷寒雜病論》中雜病部分沒了蹤跡。王叔和的功勞,用清代名醫(yī)徐大椿的話說,就是“茍無叔和,焉有此書”。王...
· 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
版本現在通行版本包括了:1939年黃竹齋《白云閣本》。1956年羅哲初之子羅繼壽將世傳抄本(直排)原稿獻予中國,后由廣西人民出版社于1980年由黃竹齋高足米伯讓,補刻三頁書版“勘誤表”,由陜西中醫(yī)藥研究院,依原黃竹齋所刻之《白云閣藏本》版重印二百部,稱“《白云閣本》重刻版”。2006年由民間自動發(fā)起的民間中醫(yī)網校正版本(橫排),以廣西人民出版社的1960年版和1980年版為底本,參以中醫(yī)整合研究小組版本、《白云閣本》重刻版、黃竹齋《會通本》等,各版本不一致處均保持正文與廣西人民出版社版本一致,另加注腳說明不一致處。特色根據《桂林古本》刊行序文,稱仲景撰有一十三稿;現存宋本之《傷寒論》與《金匱要略》為第七稿,而《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為第十二稿,共十六卷。一至二卷,為脈學;三至五卷,討論溫病。六至十六卷,除了少數文字略有改動,與后世傳本大致相同?!豆鹆止疟尽放c傳統(tǒng)版本最大的差異是加入了溫病的內...
· 傷寒雜病論―第四篇傷寒例
四時八節(jié)二十四節(jié)氣七十二候決病法:立春正月節(jié)斗指艮,雨水正月中斗指寅。驚蟄二月節(jié)斗指甲,春分二月中斗指卯。清明三月節(jié)斗指乙,谷雨三月中斗指辰。立夏四月節(jié)斗指巽,小滿四月中斗指巳。芒種五月節(jié)斗指丙,夏至五月中斗指午。小暑六月節(jié)斗指丁,大暑六月中斗指未。立秋七月節(jié)斗指坤,處暑七月中斗指申。白露八月節(jié)斗指庚,秋分八月中斗指酉。寒露九月節(jié)斗指辛,霜降九月中斗指戌。立冬十月節(jié)斗指乾,小雪十月中斗指亥。大雪十一月節(jié)斗指壬,冬至十一月中斗指子。小寒十二月節(jié)斗指癸,大寒十二月中斗指丑。二十四節(jié)氣,節(jié)有十二,中氣有十二,五日為一候,氣亦同,合有七十二候,決病生死,此須洞解也。陰陽大論云: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冰冽,此則四時正氣之序也。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周密,則不傷于寒。觸冒之者,則名傷寒耳。其傷于四時之氣,皆能為病。以傷寒為病者,以其最盛殺厲之氣也。中而即病者,名曰傷寒;不即病,寒毒藏于肌...
· 傷寒雜病論―第五篇雜病例
問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師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補之。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傷腎,腎氣微弱,則水不行;水不行,則心火氣盛,心火氣盛則傷肺;肺被傷,則金氣不行;金氣不行,則肝氣盛,肝必自愈。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肝虛則用此法,實則不可用之。經曰:勿虛虛,勿實實,補不足,損有余,是其義也。余臟準此。夫人稟五常,因風氣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蜌庑帮L,中人多死。千般難,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于臟腑,為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以此詳之,病由都盡。若人能養(yǎng)慎,不令邪風干杵經絡,適中經絡,未流傳臟腑,即醫(yī)治之,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
關于我們
關注族譜網 微信公眾號,每日及時查看相關推薦,訂閱互動等。
APP下載
下載族譜APP 微信公眾號,每日及時查看
掃一掃添加客服微信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