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唐王朝化外人涵義的探討
關于唐王朝化外人涵義的探討,摘要:從《唐律疏議》成文的時代背景出發(fā),著眼于當時唐朝疆域狀況,尤其是邊疆民
摘 要:從《唐律疏議》成文的時代背景出發(fā),著眼于當時 唐朝疆域狀況,尤其是邊疆民族政治狀況及周邊政權情況,結合相關條文、疏議及字詞意思,對唐朝統(tǒng)治者眼中的“化外人”涵義進行思考。
關鍵詞:唐律疏議;化外人
幾乎所有全面論述《唐律疏議》的著作、教科書都會談及其中的“化外人相犯”條,即《唐律疏議?名例律》卷6總第48條規(guī)定:“諸化外人,同類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異類相犯者,以法律論”。 但不論褒貶,對于“化外人”涵義的理解卻又往往成為該條爭議之焦點所在。
簡單來說,“化外人”、“外國人”及“少數(shù)民族”的爭論可細化為兩個問題:一、唐朝周邊民族政權及王朝是否屬于“化外人”?二、對于唐王朝而言,它們的定性如何,是否屬于外國?因此,我們采取的考察方法是著眼于當時唐朝疆域狀況,尤其是邊疆民族政治狀況及周邊政權,結合該條條文、疏議及字詞意思,來推測唐朝統(tǒng)治者眼中的“化外人”。
從《辭源》、《辭海》及通常理解上,“化外”這個詞一般解釋為:“舊時指政令教化達不到的偏遠落后的地方,是文明地區(qū)以外。”而“化”字則包含“教化”、“開化”之意,教化者,即“政教風化或教育感化”,開化者,則為“啟蒙、教化”。 從這些解釋上看,認為“化外人”是以“文化標準”區(qū)分的觀點是有其道理的,盡管這種標準在可操作性上有所欠缺。大家又發(fā)現(xiàn)這種文化的不同常常存在于不同的民族中,于是“族群標準”被引入。事實上,古人以華夏為中,四邊有東夷、西狄、南蠻、北胡之說。唐朝時,東北邊主要有、室韋、奚諸族;北方、西北及西域地區(qū)主要有、薛延陀、回鶻(回紇)、黠戛斯、吐谷渾、黨項諸族;西南邊主要有吐蕃、南詔(烏、白蠻)及諸蠻;嶺南主要有俚、僚等族。 這些民族在不同時期大都建立過各自的政權,目前還沒找到文獻能明確指出其是否全部或哪些屬于“化外人”。如果按照民族標準,似乎只要“非我族類”,即為“化外人”。但《疏議》對于“化外人相犯”條的解釋,似乎又給出了另一個答案,即“'化外人'謂蕃夷之國,別立君長者,各有風俗,制法不同,其有同類自相犯者,須問本國之制,依其俗法斷之。異類相犯者,若高麗之與百濟相犯之類,皆以國家法律,論定刑名”。有人認為,《疏議》已經(jīng)明確地提到了“國”,這不正說明了“化外人”是以“國籍標準”區(qū)分的嗎?至此,似乎文化標準、族群標準、國籍標準三者各有道理,相互沖突,使“化外人”陷入一種混亂狀態(tài)。
但是,其實由于復雜的民族情勢、模糊的疆域觀念、正統(tǒng)的夷夏觀念等因素,唐朝在對待邊疆不同的民族上,是分一定層次處理的:①對于完全降服的民族或部落,設置“羈縻府、州、縣”。這是一種不同于內地的行政建制,有著高度的自治,其中大者為都督府,以其首領為世襲都督、刺史。如室韋、奚、薛延陀、俚、僚等。②對于基本降服的民族或部落,以敕封承認其已有君王爵位,并設置都護府這種特別行政機構來“撫慰諸藩,輯寧外寇”、處理邊疆民族關系等事務。如西域等地即有安西都護府等。③愿與唐通好,列為藩屬國,域內基本獨立成“國”(王朝),以唐王為尊,納入唐帝國勢力范圍。如吐蕃、高麗、百濟、新羅等。當然,由于有些民族及其政權時常歸附又叛亂,使得它們在上述層次中也在不斷變動。再配合上面的層次,有人提出,“總結歷代王朝的王權思想與疆域理念,大致可以把他們主張的疆域層次分為三大類型:有效統(tǒng)治范圍(政區(qū)包括特殊政區(qū))、實際控制范圍(屬國、屬夷、屬部、土司、蠻夷長官、藩屬)、理論上的統(tǒng)治范圍(實際上是中外關系,隱喻理論上應屬王朝中國)?!彼?,簡單的“國籍標準”似乎沒法適應這些情況,比如有些民族今天歸附、明又自立為國,難不成其今為“化內”,明即“化外”?這顯然是有問題的。
那么,《疏議》所言“蕃夷之國”又如何解釋呢?其實,中國古代對“國”的理解并非是今天的“主權國家”,而是有著其歷史特征的,如一些民族建立的地方政權稱“國”,各朝代對峙的政權稱“國”,分封的“諸侯國”也稱“國”,當然還有“藩屬國”、與中國交往的“國”?!妒枳h》所言“蕃夷之國”的解釋更多的是為了加強“化外人”條的實踐性與操作性,如果以其后所述“別立君長,各有風俗,制法不同”為“蕃夷之國”乃至“化外人”的特征的話,那么上述許多民族政權都基本符合,即使其君長在稱號或接受唐朝的封號上有所不同,也不能否認他們在自己政權區(qū)域內的統(tǒng)治與君主地位。因為,在更多的時候,正統(tǒng)王朝統(tǒng)治者們對這些政權的要求僅僅是一種表面上的“臣服”與“歸附”。所以,與其說是“國”,不如說“王朝及不同與內地之民族政權”才是“化外人”在實際操作中的標準,而列舉高麗、百濟當因其比較有代表性,且為的是說明“同類”與“異類”的問題,并不能從這兩個“個別”就推出“一般”并以其涵蓋一切“化外人”之情況。
關鍵詞:唐律疏議;化外人
幾乎所有全面論述《唐律疏議》的著作、教科書都會談及其中的“化外人相犯”條,即《唐律疏議?名例律》卷6總第48條規(guī)定:“諸化外人,同類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異類相犯者,以法律論”。 但不論褒貶,對于“化外人”涵義的理解卻又往往成為該條爭議之焦點所在。
簡單來說,“化外人”、“外國人”及“少數(shù)民族”的爭論可細化為兩個問題:一、唐朝周邊民族政權及王朝是否屬于“化外人”?二、對于唐王朝而言,它們的定性如何,是否屬于外國?因此,我們采取的考察方法是著眼于當時唐朝疆域狀況,尤其是邊疆民族政治狀況及周邊政權,結合該條條文、疏議及字詞意思,來推測唐朝統(tǒng)治者眼中的“化外人”。
從《辭源》、《辭海》及通常理解上,“化外”這個詞一般解釋為:“舊時指政令教化達不到的偏遠落后的地方,是文明地區(qū)以外。”而“化”字則包含“教化”、“開化”之意,教化者,即“政教風化或教育感化”,開化者,則為“啟蒙、教化”。 從這些解釋上看,認為“化外人”是以“文化標準”區(qū)分的觀點是有其道理的,盡管這種標準在可操作性上有所欠缺。大家又發(fā)現(xiàn)這種文化的不同常常存在于不同的民族中,于是“族群標準”被引入。事實上,古人以華夏為中,四邊有東夷、西狄、南蠻、北胡之說。唐朝時,東北邊主要有、室韋、奚諸族;北方、西北及西域地區(qū)主要有、薛延陀、回鶻(回紇)、黠戛斯、吐谷渾、黨項諸族;西南邊主要有吐蕃、南詔(烏、白蠻)及諸蠻;嶺南主要有俚、僚等族。 這些民族在不同時期大都建立過各自的政權,目前還沒找到文獻能明確指出其是否全部或哪些屬于“化外人”。如果按照民族標準,似乎只要“非我族類”,即為“化外人”。但《疏議》對于“化外人相犯”條的解釋,似乎又給出了另一個答案,即“'化外人'謂蕃夷之國,別立君長者,各有風俗,制法不同,其有同類自相犯者,須問本國之制,依其俗法斷之。異類相犯者,若高麗之與百濟相犯之類,皆以國家法律,論定刑名”。有人認為,《疏議》已經(jīng)明確地提到了“國”,這不正說明了“化外人”是以“國籍標準”區(qū)分的嗎?至此,似乎文化標準、族群標準、國籍標準三者各有道理,相互沖突,使“化外人”陷入一種混亂狀態(tài)。
但是,其實由于復雜的民族情勢、模糊的疆域觀念、正統(tǒng)的夷夏觀念等因素,唐朝在對待邊疆不同的民族上,是分一定層次處理的:①對于完全降服的民族或部落,設置“羈縻府、州、縣”。這是一種不同于內地的行政建制,有著高度的自治,其中大者為都督府,以其首領為世襲都督、刺史。如室韋、奚、薛延陀、俚、僚等。②對于基本降服的民族或部落,以敕封承認其已有君王爵位,并設置都護府這種特別行政機構來“撫慰諸藩,輯寧外寇”、處理邊疆民族關系等事務。如西域等地即有安西都護府等。③愿與唐通好,列為藩屬國,域內基本獨立成“國”(王朝),以唐王為尊,納入唐帝國勢力范圍。如吐蕃、高麗、百濟、新羅等。當然,由于有些民族及其政權時常歸附又叛亂,使得它們在上述層次中也在不斷變動。再配合上面的層次,有人提出,“總結歷代王朝的王權思想與疆域理念,大致可以把他們主張的疆域層次分為三大類型:有效統(tǒng)治范圍(政區(qū)包括特殊政區(qū))、實際控制范圍(屬國、屬夷、屬部、土司、蠻夷長官、藩屬)、理論上的統(tǒng)治范圍(實際上是中外關系,隱喻理論上應屬王朝中國)?!彼?,簡單的“國籍標準”似乎沒法適應這些情況,比如有些民族今天歸附、明又自立為國,難不成其今為“化內”,明即“化外”?這顯然是有問題的。
那么,《疏議》所言“蕃夷之國”又如何解釋呢?其實,中國古代對“國”的理解并非是今天的“主權國家”,而是有著其歷史特征的,如一些民族建立的地方政權稱“國”,各朝代對峙的政權稱“國”,分封的“諸侯國”也稱“國”,當然還有“藩屬國”、與中國交往的“國”?!妒枳h》所言“蕃夷之國”的解釋更多的是為了加強“化外人”條的實踐性與操作性,如果以其后所述“別立君長,各有風俗,制法不同”為“蕃夷之國”乃至“化外人”的特征的話,那么上述許多民族政權都基本符合,即使其君長在稱號或接受唐朝的封號上有所不同,也不能否認他們在自己政權區(qū)域內的統(tǒng)治與君主地位。因為,在更多的時候,正統(tǒng)王朝統(tǒng)治者們對這些政權的要求僅僅是一種表面上的“臣服”與“歸附”。所以,與其說是“國”,不如說“王朝及不同與內地之民族政權”才是“化外人”在實際操作中的標準,而列舉高麗、百濟當因其比較有代表性,且為的是說明“同類”與“異類”的問題,并不能從這兩個“個別”就推出“一般”并以其涵蓋一切“化外人”之情況。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沒有了 ———
編輯:阿族小譜
文章價值打分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當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觀點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賞犒勞一下作者~
打賞作者
“感謝您的打賞,我會更努力的創(chuàng)作”
— 請選擇您要打賞的金額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賞成功!
“感謝您的打賞,我會更努力的創(chuàng)作”
返回
打賞
私信
24小時熱門
推薦閱讀
· 關于唐王朝化外人涵義的探討
摘要:從《唐律疏議》成文的時代背景出發(fā),著眼于當時唐朝疆域狀況,尤其是邊疆民族政治狀況及周邊政權情況,結合相關條文、疏議及字詞意思,對唐朝統(tǒng)治者眼中的“化外人”涵義進行思考。關鍵詞:唐律疏議;化外人幾乎所有全面論述《唐律疏議》的著作、教科書都會談及其中的“化外人相犯”條,即《唐律疏議?名例律》卷6總第48條規(guī)定:“諸化外人,同類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異類相犯者,以法律論”。但不論褒貶,對于“化外人”涵義的理解卻又往往成為該條爭議之焦點所在。簡單來說,“化外人”、“外國人”及“少數(shù)民族”的爭論可細化為兩個問題:一、唐朝周邊民族政權及王朝是否屬于“化外人”?二、對于唐王朝而言,它們的定性如何,是否屬于外國?因此,我們采取的考察方法是著眼于當時唐朝疆域狀況,尤其是邊疆民族政治狀況及周邊政權,結合該條條文、疏議及字詞意思,來推測唐朝統(tǒng)治者眼中的“化外人”。從《辭源》、《辭?!芳巴ǔ@斫馍希盎狻?..
· 關于古岑國的探討和思考
關于古岑國的探討和思考廣東德慶岑氏裔孫岑寶盈本人在搜集、學習岑氏史料過程中,也留意到了古岑國的資料,現(xiàn)有一些不成熟的認識,向宗親匯報。本人能力有限,加之資料極其稀少,只能提出一些方向性的見解,有些甚至是推斷,不妥之處,敬請各宗親教正。岑氏以國為氏,《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岑氏出自姬姓。周文王異母弟耀子渠,武王封為岑子,其地梁國北岑亭是也。子孫因以為氏,世居南陽棘陽?!薄吨腥A姓氏源流通譜》云:,王季第四子、文王異母弟也,又名虔仁,子渠,武王封之岑為岑氏。(題外話:,讀huī,基本字義同“輝”,“耀”難道是“輝”的筆誤?)。氏族源流是清楚的,但關于古岑國的史料記載卻極其稀少?!捌涞亓簢贬ぁ?,梁國是指哪里?“武王封之岑”,具體封地在哪里?宋熙寧年間浙江岑道公的《岑氏源流譜》記載:“按《呂氏春秋》:周文王封異母弟耀子渠為岑子。其地梁國岑亭。禹貢在荊州之域”。明永樂三年(1405年)廣東岑...
· 關于當代年輕人壓力的探討
很快就要工作了,有很多感想。我覺得中國現(xiàn)在的社會還是處于一種非正常的狀態(tài)中。如果說建國前的戰(zhàn)亂、建國初期的貧窮以及主要是對人們物質的摧殘的話,那么,我們這一代面臨的社會是對我們一種精神上的摧殘。從上幼兒園開始,因為我們這一代是一次人口增長高峰的產物,和我們同齡的學生比起前一代人成倍增加,這就讓我們每升一次學就要進行殘酷的考試競爭,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和研究生都是如此。從小開始就有很強的競爭意識,要好好努力學習才能夠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等到我們辛辛苦苦考上大學的時候,趕上大學擴招和高收費,這讓學生的父母花了很多錢,但是培養(yǎng)出來的大學生的質量卻下降了。等到我們面臨大學畢業(yè)找工作的時候,工作已經(jīng)是很難找了,大學生滿天飛,畢業(yè)之際在人才招聘會上大學生們的那種對工作期待的眼神,讓我很受感觸。因為就業(yè)的壓力,很多人選擇了讀研,讀研的人多起來,研究生也逐漸開始高收費了,并且找工作也難起來了。現(xiàn)在一個研究生...
· 關于於陵安氏世系的探討
一、據(jù)於陵安氏家譜記載:…因念吾安氏系出武威始居山右(今山西)州,自唐先祖文忠公M重d官中令,以下支派蕃衍,遂徙南之般郡。越凳酪蠐aa再wL白山|麓於陵城南隅因家焉爰名榘布儀f,至宋末遭花R之V牒散失,故我始祖及二世祖諱字俱失考。迨中~戌之祖M成,s官元代淮|招使督理把守山等兼O楦指],a授忠校尉忠,其L兆L山之n有祭奠,至今h然尚存,稽T墓表碑宗派D有先祖L白山公Mx仕宋忻茉⒆h,A亭公Ms武|度掌,建庵公M某,金散大夫,永昌公M全未仕元奎公M聚仕元千糸L,斯五世乃在忠公之上,其下蕩M字尚t若指掌,而x以上之世系t有不敢妄述者矣?!蚧褸公墓表碑宗派D有曰太高祖Mx字L白,宋朝M仕忻茉⒆h配苗氏封二品夫人,自此世以上o考,故以L白公櫚諞皇潰忠@公櫚諏世,VD格式vv相鰲…公之先世L白公Mx仕宋忻茉⒆h,A亭公Ms掌武|度掌,建庵公M某仕金散大夫,永昌公M全未仕元,奎公M聚仕元千糸L...
· 關于都姓歷史的深入探討
關于都姓歷史的深入探討(沈陽都東東)最近,沈陽都東東先生就都氏歷史文化研究著文,就家族文化傳承的意義、責任作出了深刻的闡述。同時提供了從長輩那里了解的相關資料?,F(xiàn)發(fā)表在這里,供大家研究和探討。希望以此能拋磚引玉,挖掘出更具歷史價值的資料!基民、各位宗親:《家譜》不僅僅是一個家族繁衍的記載,而且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發(fā)展的記錄,它是國家歷史和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歷史缺少了哪一個方面都不完整。幾千年來,我中華民族雖經(jīng)歷了無數(shù)次的艱難困苦和戰(zhàn)亂動蕩,但華夏之族依然繁榮壯大,屹立世界民族之林,歸根結底是中華文化的力量。中華文化包含了團結、和諧、友善和自強不息民族意志及精神。而構成這一文化的元素就是多民族的文化包容、習俗兼容、傳統(tǒng)通融和民族共融。有文化的民族是永存的。從這一點來看,修撰和完善《家譜》,是對國家和民族有益的事業(yè)。因此,作為華夏子孫的每一位都氏成員,都有為傳承民族文化盡心盡力之責。我呈...
關于我們
關注族譜網(wǎng) 微信公眾號,每日及時查看相關推薦,訂閱互動等。
APP下載
下載族譜APP 微信公眾號,每日及時查看
掃一掃添加客服微信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