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譜網(wǎng)專題解說湖南“貴姓何來?”
族譜網(wǎng)專題解說湖南“貴姓何來?”,?各個姓氏的家譜、族譜也或簡略或詳盡地縷述姓氏源流。家譜是一個家族的自我記錄,其
各個姓氏的家譜、族譜也或簡略或詳盡地縷述姓氏源流。家譜是一個家族的自我記錄,其有強烈的宗族意識,攀宗附祖,牽強附會地夸大、編造本族的煊赫歷史,按照儒家禮教重新塑造祖先的形象,規(guī)范先人的言行,隨意地、甚至天方夜譚式地溯“源”系“流”。 湖南王姓,幾為“姬姓之王”,系出周靈王太子晉;馬氏尊戰(zhàn)國時趙將趙奢為受姓始祖;天下孔姓,無一不稱自己是孔子后裔;姬姓楊氏,“周朝三封楊侯國”,以國為氏也;李氏系出理利貞,屬高陽氏裔,歷虞夏商,世官大理,以官為氏,至紂時利貞逃難“于殷侯之墟,食木子而得全,遂改理為李氏”;利氏,也稱是理利貞之后,以祖字為氏;吳姓自稱為周太王之子太伯、仲雍之裔;湖南張氏,皆推遠古一個叫揮的人為受姓始祖,揮是“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在湘陳氏,都稱胡公滿為受姓始祖,尊東漢太丘長陳寔為先祖;滿氏也自稱是胡公滿之后;胡氏“或云胡公滿封于陳,其后亦為胡氏;謝氏,炎帝之裔,申伯以周宣王舅受封于謝,后以國為氏,至于開派始祖,有的說是東漢謝夷吾,有的說是南北朝的謝靈運;譚姓均稱受姓始祖是春秋時代譚國的譚子,尊唐憲宗時幽州大將軍譚忠為先祖;等等,“家家都是古代帝王和古代名人之后,不知古代那些小百姓的后代都到那里去了?”(胡適:《曹氏顯承堂族譜序》)
一些氏族為了標榜自己姓氏的源遠流長,一直上溯到傳說中的祖先黃帝、炎帝那里。有一部《劉氏族譜》“序”稱“劉氏家族歷經(jīng)四千三百余年,顯于三代,著于春秋,盛于漢室”。受姓始祖源明公為“盤古神農(nóng)后帝嚳高辛氏之子帝堯唐氏即伊祁氏生”,劉邦為第七十五世祖,劉備為第九十五世祖,至第一百五十世祖廣傳公,元配羅氏,生九子,繼配楊氏,生五子,有八十一孫三百六十曾孫,“詳考歷朝子史諸書譜(普)天下劉氏皆系羅楊二祖妣之后裔也”,純粹是無稽之談。姓氏來源的途徑多種多樣,特別是象“劉”這樣一些大姓,姓源更為復雜。據(jù)一些姓氏書所說,劉氏之源主要有四:其一源出祁姓,為帝堯后裔。相傳帝堯本伊祁氏,其裔孫一支以祁為姓,受封于劉,故以封國為氏;其二源出姬姓,周文王后裔,相傳周成王封王季之子于劉邑,子孫以封邑為氏;其三賜姓,漢朝建立后,劉邦賜一些功臣以國姓,如項伯改劉伯,婁敬改劉敬等;其四,少數(shù)民族姓,漢高祖劉邦曾嫁宗室女于匈奴單于冒頓為妻,按當?shù)仫L俗,貴者以母姓命氏,其子孫多以劉命氏者。各支劉氏瓜瓞綿綿,衍散四面八方。湖南除漢族劉姓外,還有湘西苗族、土家族劉姓,湘南瑤族劉姓,慈利白族劉姓,湘中回族劉姓,外來滿族劉姓以及他姓改劉姓的,等等,難道“普天下之劉氏皆系羅楊二祖妣之后裔”乎?!
在姓氏探源上,這樣將姓源上溯到黃帝軒轅氏或炎帝神農(nóng)氏,且不說黃帝、炎帝是兩個傳說中的歷史人物,即使存在的話,這種溯源也是姓氏探源上的誤區(qū)。所謂“中華民族是炎黃子孫”,只是一種文化認同,并非存在血緣上的關系。中國古代的姓氏有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各個家族在不斷地遷徙繁衍,分化聚合,再加上民族的融合,姓氏上的血緣已經(jīng)淡化,要想從血緣關系上找到現(xiàn)代某個家族與遠古時代某個家族的姓氏之間的血緣關系是完全不可能的。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一些研究姓氏、家族史的學者缺乏最起碼的科學精神,在無任何史料佐證的情況下,武斷地作出某些姓氏源流上的荒謬結(jié)論。如新近出版的《毛姓史話》,對韶山毛氏的源頭,往上一代一代追溯出“陜西華縣是毛澤東家族的祖籍源頭,華縣是河南宜陽毛氏的祖籍,宜陽是浙江衢州毛氏的祖籍,衢州是江西吉水毛氏的祖籍,吉水是湖南韶山毛氏的祖籍(中間毛太華在云南永勝若干年,留下清二、清三等后裔)”。韶山毛氏受姓始祖是“周文王之子毛伯(鄭)”。不知依據(jù)在哪里?而《韶山毛氏族譜》為“存實信”,以遷湘始祖毛太華為第一派祖,對毛太華以上世系“直削不錄”,這還有些實事求是的精神。臺灣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回湘潭祭祖時,電視屏幕上出現(xiàn)墳前花圈上有“武王后代”字樣,一位知名的炎黃文化研究專家出來對記者糾正說:宋楚瑜的先祖不是“武王后代”,應該是黃帝的第162代孫,是商湯的后裔。宋楚瑜說自己是“武王后代”,只好由他說去,而這位專家卻更正為是黃帝的第162代孫,言之鑿鑿,可黃帝是否真有其人,史學界從未有過定論,而遑論其子孫乎。至于現(xiàn)在每年祭黃帝陵、炎帝陵,還有幾處爭相祭舜帝陵,那是政治需要,現(xiàn)在更是為了開發(fā)旅游資源的需要,是斷不能作為理論依據(jù)的。因此,各個姓氏都不必盲目地去認古代的帝王和名人為祖,那絕對是荒誕無稽的事。封建社會都講“五服之親”、“九族之義”,更何況文明社會的今天呢!
湖南圖書館一向注重家譜、地方志的收藏及研究,成立了家譜收藏中心,組織人員對館藏家譜、方志和相關資料進行辨析爬梳,整理出《湖南姓氏源流》,費時二、三年,辛勞莫名,功亦大焉!“源流”雖涉及湖南全省姓氏,鑒于各種原因,缺漏甚多,但畢竟是一件前人未做之事,為研究湖南姓氏的專家、學者鋪路搭橋,曲徑探幽,更為蕓蕓眾生尋根問祖提供線索,能達到此目的,“源流”編撰者之愿盡矣!主編尋霖先生囑余寫序,序湖南姓氏之源及其在三湘四水的流轉(zhuǎn),筆者自感不支,非不為也,實不能也!剪裁舊文,連綴成篇,權以上述“史話”應囑,是為記。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沒有了 ———
編輯:阿族小譜
相關資料
文章價值打分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當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觀點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賞犒勞一下作者~
打賞作者
“感謝您的打賞,我會更努力的創(chuàng)作”
— 請選擇您要打賞的金額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賞成功!
“感謝您的打賞,我會更努力的創(chuàng)作”
返回
打賞
私信
24小時熱門
推薦閱讀
· 族譜網(wǎng)專題解說--湖南谷氏源流
湘潭長山谷氏譜稱系出顓頊,至扉子啟封秦谷,因以為氏。世居陜西西安府長安縣。漢代永公事成帝,以方正直立擢為光祿大夫。父吉公,為大司馬,卒于官。永公奉木主南游,卜居耒東鰲山爐塘。數(shù)傳至朗公,為九真太守。至北朝時,袞公仕慕容,封廣武將軍,徙居豐城橋東。至明初如春公,生五子,長子伏崇公與弟早魁公之子春芳公及弟得魁公同由豐城橋東儒行鄉(xiāng)徙居湖南茶陵,繼由茶陵先后分徙湘潭、湘鄉(xiāng)。伏崇公開湘潭景泉潭房,早魁公開湘潭垅窟塘房及湘鄉(xiāng)流霞塅房,得魁公開湘潭長山坳房。清乾隆54年(1789)建宗祠于長山,光緒元年(1874)重修。乾隆46年(1781)初修族譜,同治2年(1863)續(xù)修,光緒29年(1903)三修。字派:(自十二派始)先代家聲遠,詒芳德澤新,敬宗昭世系,光大振經(jīng)倫。茶陵潞水谷氏始遷祖柄公,南宋紹興元年(1136)由耒陽馬水卜居茶陵城,后遷潞水。茶陵舲舫谷氏先世于元季自安仁縣竹背鯉沖徙棗市,后移居舲...
· 族譜網(wǎng)專題解說--湖南易氏源流
子孫分布在仁德、九福、安沙等地。至1948年,已傳22代,全族人口約3600余人。宗祠在長沙市中山東路。長沙瓦錫田易氏始遷祖隕公,南宋時自寧鄉(xiāng)遷此,七傳后分為明、爵、託三房。1942年三房續(xù)修家譜,堂號添裔。瀏陽陽谷灘易氏始祖潮星公,字景銘,明永樂間由長沙遷瀏,開基于瀏陽縣保慶鄉(xiāng)陽谷灘。族人分布在淳口塅、蘆諸灣等地。至1948年,已傳22代,全族人口約2000人。宗祠在陽谷灘。瀏陽西湖山易氏始遷祖萬年公,漢黃武2年(223)自吳郡太倉遷瀏陽西湖山易田段。其孫雄,晉春陵令,死王敦之難,子孫復他徙。南宋紹興中,其裔孫麒公自寧鄉(xiāng)溈上復還瀏陽故居,衍為沙洲易氏、滸山易氏、漢塘易氏,為瀏陽易氏三大支。沙洲易氏:麒公裔孫興公分居沙洲,后散居邑東西二鄉(xiāng),至清光緒33年(1907),已傳24代。滸山易氏:麒公生四子,仲子、季子均遷湘鄉(xiāng),仲四傳至尼公復還瀏之滸山,后散居東西南三鄉(xiāng),至光緒33年(1907),...
· 族譜網(wǎng)專題解說--湖南封氏源流
1929年纂有族譜。新化舊班次:季先福壽貴,文高永萬朝,庭顯應有立,尚達紹于前。新化、安化、邵陽合訂班次:祿位崇明哲,經(jīng)綸裕后傳,孝友為家政,家邦在舉賢,詞章千古秀,禮義作心田,太和德澤遠,南楚樂堯天。藍山大慈鄉(xiāng)山下坊封氏始遷祖復盛公,由江西遷藍山,至1931年,凡32戶,男73人,女65人,共138人。另支始遷祖光德公,由江西來藍,至1931年,凡28戶,男76人,女69人,共145人。又另支始遷祖嗣賢公,宋時由江西遷藍山,至1931年,凡38戶,男93人,女103人,共196人。藍山大慈鄉(xiāng)大封家封氏始遷祖爵公,由江西吉安泰和來藍,居大封家。至1931年,凡105戶,男214人,女193人,共407人。藍山大慈鄉(xiāng)三美堂封氏始遷祖明震公,元時由大封家移居此。至1931年,凡36戶,男102人,女73人,共175人。藍山大慈鄉(xiāng)岐石腳封氏始遷祖仁偵公,由大封家移居此。至1931年,凡83戶,男...
· 族譜網(wǎng)專題解說--湖南洪氏源流
族人多分布在獅顧石潭及長沙白箬等地。至1948年,男女共15600余人。嘉慶10年(1805)建宗祠于寧鄉(xiāng)仙鳳鄉(xiāng)十七保社子沖。寧鄉(xiāng)西燕沖、石塘沖洪氏始祖忠宣公,宋時人,生子八:適(字景伯)、遵(字景嚴)、邁(字景廬)、遜(字景介)、邈(字景徐)、迅(字景劉)、邃(字景裴)、逖(字景孫),明成化時,景嚴派下茂林公由江西永新遷湖南寧鄉(xiāng)西燕沖;景裴公派下元通公由江西永新遷湖南寧鄉(xiāng)石塘沖。至1948年,男女丁口共1000余人,多分布于湯泉鄉(xiāng)、粟溪鄉(xiāng)、雙鳧鋪等地。清同治間建宗祠于七都楓睦橋。元通公房譜始修于清乾隆31年(1766),續(xù)修于道光22年(1842)。茂林公房譜修于嘉慶間,光緒7年(1881)二房合修。派語:興應正光汝,承家永先志,尚德培基業(yè),恢彰定有賢,詩書徵錫類,孝友克昌傳,瑞啟謀猷遠,祥鐘秀杰綿,人文丕振起,國器重瑤編。湘鄉(xiāng)西山塘洪氏清同治3年(1864)太平天國失敗后,安王洪仁發(fā)遺...
· 族譜網(wǎng)專題解說--湖南柳氏源流
六世日鎖公,生五子:慶叟、伯叟、署叟、華叟、春叟。元大德間,伯遷湘潭壓石河,署遷瀏邑社沖,華遷瀏邑新塘沖,春遷瀏邑水源沖。慶叟,字文政,由瀏陽徙居長沙長橋。派次:叟必應福人孟(光)如(春)可鳳生,昌世廷先啟,正大克樹家,聲宏基聿建,貽澤永敦士,希篤學國重,顯名尊祖業(yè),懋其再延承。該族名人柳直荀,大革命時期曾任省農(nóng)民協(xié)會秘書長。瀏陽界坊里柳氏始遷祖大全公,元末遷此。醴陵五里牌柳氏始遷祖春茂、捷茂公,清康熙初年自廣東龍川遷此。族人分布于橫山、溈山、曹家沖等地。至1948年,全族人口200人。婁底柳氏始祖成翁公,住江南揚州。傳至四代孫十五郎,諱會,字子文,自宋至道元年(995)攜眷裔奴婢300余人外莊客毛彭胡張王廖六戶自江南吉州泰和縣千秋鄉(xiāng)水北保早禾渡仕湖南潭州,留寓湘鄉(xiāng)沐道鄉(xiāng)四十都(今屬婁底),生子五:興、仲、志、德、榮。志、德、榮三公他徙,興、仲二公世居祖業(yè)。興公九傳至世榮公,為百畝井、楓洞...
知識互答
關于我們
關注族譜網(wǎng) 微信公眾號,每日及時查看相關推薦,訂閱互動等。
APP下載
下載族譜APP 微信公眾號,每日及時查看
掃一掃添加客服微信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