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区中文,国产精品91高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能播放

                  族譜網 頭條 新聞動態(tài)

                  中國十大尋根基地之十:江西瓦屑壩

                  2016-09-23
                  出處:族譜網
                  作者:阿族小譜
                  瀏覽:15416
                  轉發(fā):0
                  評論:1
                  中國十大尋根基地之十:江西瓦屑壩,江淮大地處于中國南北相交之地,在分裂時期往往淪為戰(zhàn)場。1127年金滅北宋后,江淮

                  江淮大地處于中國南北相交之地,在分裂時期往往淪為戰(zhàn)場。1127年金滅北宋后,江淮之間既是金軍南侵的必經之地,又是近宋金對峙的前沿,原有人口或隨南遷洪流而走,或在戰(zhàn)亂中死亡,留下的人數有限,新遷入的更少。安慶府所屬的淮南西路,在整個南宋都是人口最稀少的地區(qū)之一,以至在元朝數十年間也沒有恢復元氣。

                  ?瓦屑壩胡氏宗祠

                         元朝末年,江淮和長江中游反元起義風起云涌,此起彼伏。安慶一帶戰(zhàn)略地位重要,是不同的起義軍和元軍爭奪的焦點,殘酷的爭奪戰(zhàn)持續(xù)多年。元至正十一年(1351)八月,彭瑩玉、鄒普勝、徐壽輝等在湖北蘄州、黃州一帶起義,次年徐壽輝就率部沿江而下,圍安慶城,攻下周圍各縣,并繼續(xù)東下。十一月,徐壽輝大舉攻安慶城,無功而返。至正十五年,徐壽輝勢力復振,攻占湖北沿江府縣,安慶府又受戰(zhàn)禍波及。次年,余闕被元朝任命為江淮行省參政,駐守安慶,徐壽輝部將趙普勝攻安慶失利。至正十七年,朱元璋部四出擴展,擊敗趙普勝和元軍,占據江南的池州(今貴池地區(qū)),逼近安慶。陳友諒與趙普勝率軍包圍安慶。至正十八年,陳、趙軍攻克安慶,余闕自殺。四月,趙普勝奪取朱元璋占據的池州府。至正十九年,朱元璋軍,與陳友諒軍激戰(zhàn),四月收復池州,九月破潛山,十月攻安慶不克。二十年,陳友諒殺徐壽輝后稱漢帝,率水軍東下攻朱元璋的基地建康(今南京),大敗而歸,朱元璋軍乘勢攻下安慶。二十一年七月,陳友諒將張定邊攻陷安慶。八月,朱元璋親率徐達、常遇春西征,收復安慶。但江西、湖北大多還是陳友諒屬地,安慶以北也非朱元璋所有,安慶一帶并未脫離戰(zhàn)禍,直到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徹底消滅陳友諒余部后才恢復安寧。

                  ?江西鄱陽瓦屑壩  

                         十幾年間,安慶多次易幟,在舊政權維持無望、新政權統(tǒng)一尚未來臨之時,爭奪的各方都不會顧及百姓的生命財產和地方的長遠利益,殘酷的報復和仇殺、毀滅性的破壞和掠奪在所難免,安慶及府屬各縣遭受的浩劫可想而知。到朱元璋刀槍入庫、馬放南山時,安慶府留下的人口已少得可憐,大片土地只能任其荒蕪。

                         相比之下,相距僅數百里的江西饒州路(約相當今波陽、余干、萬年、樂平、德興、景德鎮(zhèn)、浮梁等市縣,元屬江浙行省)較少受戰(zhàn)亂影響,依然地少人多。明初政府鼓勵向江淮和其他人口稀少地區(qū)移民,外來移民開墾的土地不僅能合法登記為私有財產,還能在一定期限內享受賦稅優(yōu)惠。饒州路的大量無地貧民紛紛北遷,當到達安慶府屬各縣后,大片宜墾荒地和與家鄉(xiāng)大致相同的自然環(huán)境很快就吸引他們就地定居。消息傳到故鄉(xiāng),又促使更多的饒州人加入了移民的行列。江西其他地區(qū)渡江北遷的移民,也被安慶地區(qū)的條件所吸引而就近定居。

                         有關明初江西移民遷入安慶和定居的史實,在官方的史書中幾乎沒有什么記載,主要原因不外乎兩點:第一,安慶與饒州相距不遠,一旦在人口和土地比例上出現如此強烈的反差,就必然會出現自發(fā)的人口遷移,政府的優(yōu)惠政策對撫州人已經具有足夠的吸引力,根本不需要再采取什么特殊政策,更不必加以強制。第二,與明初大規(guī)模的移動相比,從饒州遷往安慶,無論從距離還是數量來說,都算不上重大或突出。

                         但在當地,在移民家族和后裔的心目中,這次遷移是永遠值得紀念的大事。正因為如此,在地方志和族譜中,我們還是可以找到不少證據。

                         清康熙年間官居大學士的張英,是桐城人。他說:"吾桐(城)與潛(山)同郡而接壤,相距百里許。余之先自鄱陽瓦屑壩徙于桐,始祖為貴四公。潛亦同時同地并來鄱陽,始祖為貴七公,徙居于潛之青山焉。"(康熙《潛山縣志》卷十四)清初宿松人朱書也說:“吾安慶,..神明之奧區(qū),人物之淵藪也。然元以后至今,皖人非古皖人也,強半徙自江西,其徙自他省會者錯焉,土著才十一二耳?!?《杜溪文集》卷三)

                         根據族譜記載所作的統(tǒng)計分析,證明張英和朱書的說法是可信的,張英的祖先張貴四、張貴七正是千千萬萬饒州移民中的成員。有人統(tǒng)計了桐城縣的63種族譜,其中有20%的家族的始祖來自江西鄱陽瓦屑壩,其余也大多是在元末明初由江西遷來。而元末以前的家族只有兩個--方氏和姚氏,分別在宋代和元中期遷入。我們對安徽省圖書館、安徽省博物館和安慶市圖書館所藏36種族譜的統(tǒng)計結果是:遷自瓦屑壩和鄱陽縣的家族有18個,占50%;遷自饒州和江西的合計有26個,占72%。從遷入的時間看,除了遷入時間不詳的4族和明以后遷入的3族外,在29族中有27族是元末明初遷入的,占93%。

                         宿松縣的情況也是如此。民國《宿松縣志》記載了該縣256個氏族,除去遷入時間和原籍不詳的外,尚有213族,其中182族是明中期以前遷入的。在這182族中,遷自江西饒州的有82族,占總數的45%;在元末明初遷入的有143族,占88%。在元末明初遷入的143族中,遷自江西的有116族,占83%;其中有38族明確記載來自瓦屑壩,31族來自饒州或鄱陽縣,其余來自九江、南昌、南康、吉安或"江西""江右"。 明清瓦屑壩移民流向示意圖

                         根據這樣的推算,在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安慶府的約42萬人口中,大約有28萬多江西移民,其中約20萬來自饒州,遷自瓦屑壩的有10萬人,占饒州籍移民的一半。6個世紀過去了,這10萬瓦屑壩人的子孫已經植根在江淮大地,成為安慶人的重要組成部分。

                         瓦屑壩,族譜中有“江西瓦屑壩”“鄱陽瓦屑壩”“鄱陽桃花渡瓦屑壩”“瓦屑壩葉家村金雞嶺”等不同的寫法,肯定在鄱陽(今作波陽)縣。但歲月流逝,瓦屑壩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而今的波陽縣地圖上已經找不到這個地名了。

                         我們把目光注視到今波陽縣城西面一個叫“瓦燮”的村莊,果然在該村現存的《朱氏族譜》和《何氏族譜》中明確記載著“瓦燮”就是“瓦屑”的雅稱。而"的本意是小土溝的底,與"壩"的含義正好相反?!巴咣啤本褪窃┟鞒醯?瓦屑壩"。

                         瓦燮今屬蓮湖鄉(xiāng),離波陽縣城鄱陽鎮(zhèn)(即當年饒州府治)不過一二十里,處于鄱江三角洲,離鄱陽湖的汊湖大蓮子湖不過十來里,周圍湖泊密布,水路通暢。根據歷史地理學家的研究,在宋代鄱陽縣城已逼近鄱陽湖,而鄱陽湖的南部在元明時期正經歷一個擴展期,到清代才逐漸因泥沙淤積而有所縮小。所以可以斷定,當年的瓦屑壩是一個瀕臨鄱陽湖、*近鄱江的聚落和水運碼頭。瓦屑壩的“壩”應該是鄱陽湖邊的一條壩,真正起著護岸作用的壩,聚落因壩而得名。時過境遷,由于泥沙淤積,鄱陽湖逐漸遠離瓦屑壩,壩因不再有存在的意義而湮沒,瓦屑壩這個聚落名稱也被改稱為瓦屑(燮)。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個瀕湖縣中已找不到帶"壩"字的地名,說明防止陸地陷湖和湖水的漫溢沖蝕早已成為歷史。

                  ?瓦屑壩村位于鄱陽湖畔,這里是古渡口,同時又是古陶遺址,湖邊今存有大量的瓦屑,瓦屑壩就此得名

                         遙想當年,饒州府屬各縣的外遷人口沿昌江、樂安河(婺水)及其眾多的支流順流而下,出饒州府城后,在鄱陽湖邊的瓦屑壩集中,然后登舟北上。到達湖口后,多數人就近在安慶府屬各縣定居,少數人或溯長江而上,遷入湖廣(今湖北省),或順長江而下,遷往安徽及其他省份。遷入安慶府的20萬饒州移民多數是從瓦屑壩出發(fā)的,加上遷往安徽其他地區(qū)和湖廣的移民,二三十年間瓦屑壩至少輸出了30萬饒州人。

                         雖然瓦屑壩只是一個移民的集散地,對絕大多數移民來說,還不是他們真正的故鄉(xiāng),但當年的移民多數沒有文化、沒有資產,更不可能有文字記錄,當他們歷盡艱辛在他鄉(xiāng)定居后,留給后代的記憶只是他們的出發(fā)地--瓦屑壩。有些人甚至沒有來得及給子孫留下任何故鄉(xiāng)的信息,他們的后裔就與周圍的移民后裔一樣,以瓦屑壩為故鄉(xiāng)了。

                   

                         鄱陽瓦屑壩,已是安慶地區(qū)和其他地區(qū)饒州移民后裔一致認同的根。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沒有了 ———
                  編輯:阿族小譜

                  相關資料

                  展開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評論 {{commentTotal}} 文明上網理性發(fā)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xié)議》
                  游客
                  發(fā)表評論
                  •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回復評論
                  加載更多評論
                  打賞作者
                  “感謝您的打賞,我會更努力的創(chuàng)作”
                  — 請選擇您要打賞的金額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賞成功!
                  “感謝您的打賞,我會更努力的創(chuàng)作”
                  返回
                  打賞
                  私信

                  推薦閱讀

                  · 中國十大尋根基地---------江西瓦屑壩
                  中國十大尋根基地---------江西瓦屑壩1991年一個溫暖的冬天,我們由安慶去桐城。路上停車用餐后,信步走出飯店,見一位60來歲的老人正在翻曬棉秸。閑聊中問他:"您是本地人吧?""是呀。""您的老祖宗是從什么地方來的呢?""哦,老祖宗..是從江西來的。""是江西瓦屑壩嗎?""是呀!你怎么知道?"老人激動起來,"我們這里的人差不多都是從瓦屑壩遷來的,不單是我們村,前前后后的村莊都是瓦屑壩老祖宗的后代。""您是怎么知道的呢?""這里誰不知道?從小就聽老輩說的嘛。族譜上也寫得清清楚楚。"像其他實例一樣,老人的話證實了我們根據文獻資料得出的結論:桐城、宿松、潛山、懷寧等安慶市的屬縣中有很多人是瓦屑壩移民的后裔。江淮大地處于中國南北相交之地,在分裂時期往往淪為戰(zhàn)場。1127年金滅北宋后,江淮之間既是金軍南侵的必經之地,又是*近宋金對峙的前沿,原有人口或隨南遷洪流而走,或在戰(zhàn)亂中死亡,留下的人數有...
                  · 項氏江西瓦屑壩尋根資料
                  項氏江西瓦屑壩尋根資料多支《項氏宗譜》記載先祖來源于江西鄱陽瓦屑壩,瓦屑壩本是鄱陽湖畔的一個古老渡口,是明初移民的集散中心,政府官兵將被安排移民的對象聚集到瓦屑壩,然后上船遣送到安徽、湖北、湖南等目的地。這些被安排的移民,基本都是鄱陽周邊饒州府人士。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改饒州路為鄱陽府,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為饒州府,改屬江西行省。府治:鄱陽縣(今江西省鄱陽縣)。轄:鄱陽(今江西省鄱陽縣)、德興(今江西省德興市)、安仁(今江西省余江縣)三縣,余干(今江西省余干縣)、浮粱(今江西省浮梁縣)、樂平(今江西省樂平市)三州。查江西彭澤、鄱陽《遼西項氏宗譜》其第一先祖,塤公,生于宋嘉定十五年,宋理宗寶佑間進士,授懷寧縣令,抵任因疾病解組道經彭澤,而居彭澤八都石壁山,據彭澤鄱陽宗譜記載,塤公為婺源明遠公支下十三世。塤公生二子,長月坦,居彭澤;次月鑒,字均明,號朗山,生宋理宗寶佑三年...
                  · 夢中的瓦屑壩
                  夢中的瓦屑壩好幾次,聽父親說,我們是從江西遷來的。當時沒怎么在意。但是冥冥之中,好象有什么量,促使我知道這一段先人的歷史。冥冥之中,讓我知道了瓦屑(西)壩。瓦屑壩,一個熟悉而陌生的地名,它讓我們的先祖魂牽夢縈;瓦屑壩,一個魂牽夢縈的地方,那是我遠去的故鄉(xiāng)。長輩們的故事一遍又一遍的重復著:明朝末年,李自成大軍"三洗"河南,殺的豫南10里無人煙,特別是固始南部和商城全境,幾乎是百里無雞鳴,山川遍野,荊棘叢生。有一年春天,康熙皇帝突然派兵將我的祖先和其它姓氏的人們驅趕到鄱陽湖畔的瓦西壩上,等候的大船已揚起了風帆,這是一個古老的渡口,祖先們在此乘船駛入茫茫湖水,駛向長江,駛入淮河,再入史河,終于有一天,河水成溪流,大船駛入大別山腳下的商城縣境內后再也開不動了,人們被驅趕下船,迎接的官兵早已在此等候,他們將移民們分別安插在荒蕪的土地上,插草為標,圈地為家。瓦西壩是這些移民對故鄉(xiāng)陸地的最后記憶,對于喪...
                  · 鄱陽縣瓦屑壩
                  瓦屑壩位于今江西省鄱陽縣蓮湖鄉(xiāng)。瓦屑壩本是鄱陽湖畔的一個古老渡口,是明初移民的集散中心,政府官兵將被安排移民的對象聚集到瓦屑壩,然后上船遣送到安慶府等目的地。因年代久遠,移民后代隨著傳說的遞減,逐漸淡忘了具體祖居地,將記憶的思路定格于“瓦屑壩”,似乎“瓦屑壩”成了原居地,這是一種思鄉(xiāng)情結的歸宿,就像華東等省區(qū)只記得“大槐樹”一樣。實際上瓦屑壩移民原居地分布在江西饒州(鄱陽)、九江兩府各縣?;緝热萃咝級我泼?,是明朝初期官方組織的從江南外遷大量人口進行墾荒事件,是“洪武趕散”的一部分。瓦屑壩移民從洪武三年到永樂十五年(1370-1417)歷時48年,到洪武二十二年(1389),安慶42萬居民有27萬來自瓦屑壩。2地點簡介瓦屑壩,今屬上海市波陽縣蓮湖鄉(xiāng),地處鄱陽湖畔鄱江口,是明代江西饒州(鄱陽)地區(qū)的外埠,是中國古代八大移民圣地之一。3移民過程元末明初,江淮地區(qū)發(fā)生了大規(guī)模的紅巾軍起義,造成這...
                  · 鄱陽縣瓦屑壩

                  關于我們

                  關注族譜網 微信公眾號,每日及時查看相關推薦,訂閱互動等。

                  APP下載

                  下載族譜APP 微信公眾號,每日及時查看
                  掃一掃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