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区中文,国产精品91高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能播放

                  族譜網(wǎng) 頭條 新聞動態(tài)

                  范氏第一謀士你知道是誰嗎?

                  2016-08-30
                  出處:族譜網(wǎng)
                  作者:阿族小譜
                  瀏覽:1598
                  轉(zhuǎn)發(fā):0
                  評論:0
                  范氏第一謀士你知道是誰嗎?,范氏第一謀士范文程:從奴隸到“滿清第一功臣”???范文程(1597-1666),
                  范氏第一謀士范文程:從奴隸到“滿清第一功臣”
                  范氏第一謀士你知道是誰嗎?
                       范文程(1597-1666),字憲斗,號輝岳,遼東沈陽衛(wèi)(今遼寧沈陽)人。清朝初年大,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開始為后金政權(quán)效力,此后侍奉清太祖(努爾哈赤)、太宗(皇太極)、世祖(順治帝)、圣祖(康熙帝)四代皇帝。隸屬滿洲鑲黃旗。
                       縱觀范文程所處的年代,他原是漢族名人后代,卻為滿人開創(chuàng)江山立下了不朽之功,以致人們對他的“漢奸”“叛逆”行徑長期責難,使其背負著諸多歷史罵名。但他是從被擄為奴做到開國元勛的,這與主動降清為主賣命有著本質(zhì)的不同。清軍入關(guān)后,順治將開國元勛的畫像掛于紫光閣,這個人位列第一,被尊為滿清第一功臣。兩百多年來,這個人為歷史發(fā)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卻一直處在風口浪尖飽受爭議,有的說他是第一漢奸;有的說他是中國歷史上十大謀士之一。
                     他的六世祖名叫范岳,明代初年在湖北云夢縣任縣丞,洪武年間 獲罪,于是全家就從江西的樂平縣被謫往當時的邊陲重鎮(zhèn)遼東都司的沈陽衛(wèi),范氏自此成為沈陽人。范文程的曾祖名叫范锪,在明正德十二年考中進士,后在朝廷做官,一直升到兵部尚書,因其為人剛直不阿,受到當權(quán)大臣嚴嵩的排擠,只好棄官離去。范文程祖籍江西,出生于遼東沈陽衛(wèi)(今沈陽市 ),是清朝聲名卓著的開國宰輔、文臣領(lǐng)袖。萬歷四十六年(1618),努爾哈赤攻陷撫順,范文程“仗劍謁軍門”,參加后金政權(quán)。清太宗時,為主要謀士之一 ,深受倚賴, 凡犯明的策略、策反漢族官員、 進攻朝鮮、撫定蒙古、國家制度的建設(shè)等等,他都參與決策,對清朝的建立與鞏固起了重要作用。
                    范文程少好讀書,穎敏沉毅。投奔努爾哈赤后,對清廷一片忠心,無論換了哪個皇帝,他都有自知之明,所以在他經(jīng)歷的整個清初的三朝四代歷史上留下了豐功偉績。他自己知道他一生所進奏章,多關(guān)系到重大的決策問題,所以在他監(jiān)修太宗實錄時,把他草擬的奏章一概焚燒不留,而在實錄中所記下者,不足十分之一。他這樣做,免得“功高震主”,突出個人。但從各種史料里,從我們能見到的記載里,也足可以看到范文程確是一代名臣。時勢造英雄,有他這樣的人輔佐,清朝受益匪淺。他最后多次因病上疏請求休養(yǎng),順治帝才“暫令解任”,還想病愈之后再來召用。但是范文程功成引退,離開朝廷“辟東皋為別業(yè),稍構(gòu)亭館,植卉木,引親故,徜徉其中;時以詩書騎射課子弟,性廉慎好施與?!本瓦@樣平安地度過晚年。
                    康熙五年(1666年)范文程逝世,終年七十歲。玄燁親撰祭文,賜葬于懷柔縣之紅螺山,立碑以紀其功 績。幾十年后,康熙親筆書寫了“元輔高風”四個字,做為祠堂橫額。這是清朝統(tǒng)治者對他的最高的評價了?;侍珮O為招納更多人才,千金骨,重用范文程,委以重任,給以重權(quán),君臣相互支持,相輔相成,終成大業(yè)。在清初取得的重大勝利,范文程不愧為英才稱號。
                  范文程的一生
                    范文程其先人在明初自江西謫沈陽,居撫順所。曾祖范鏓,明正德進士,嘉靖時官至兵部尚書,以伉直忤嚴嵩離任。祖父范沉為沈陽衛(wèi)指揮同知。父范楠,有兩子,名文采、文程。文程生于明萬歷二十五年(1597),少年好學,聰穎敏捷,十八歲時,與兄同為沈陽縣學生員。萬歷四十六年(1618),八旗軍下?lián)犴?,范文程與兄歸順后金。努爾哈赤于天命六年取沈陽、遼陽,七年攻西平入廣寧,范文程皆從征。據(jù)清代有關(guān)文獻記載,范文程蒙努爾哈赤善遇,“參與帷幄”,但語焉不詳,具體情形無法知曉。
                    天聰三年(1629)十月,皇太極(時稱“天聰汗”)統(tǒng)率滿蒙大軍五萬余人伐明,從喜峰口突入塞內(nèi),入薊門,克遵化。范文程時在汗之文館,被稱為“書房官”、“文臣”或生員、秀才,沒有正式官銜。他雖系儒生,但相貌堂堂,體格魁偉,倒很像是一員虎將,且臨陣不懼,隨軍從征時,奮勇沖殺,又長于用計,能言善辯,因而立下功勞,“招撫潘家口、馬欄峪、山屯營、馬欄關(guān)、大安口五城”。明軍圍攻大安口城,他又“披甲逼陣”,“率槍炮手,殺敵甚眾”。十一月十一日,皇太極統(tǒng)軍往攻北京,留參將英俄爾岱、游擊李思忠及文程與八員備御,領(lǐng)兵八百名,駐守遵化。明軍來攻,“清軍前鋒被圍,文程突圍力戰(zhàn),援之以出”。因戰(zhàn)功顯著,范文程被授予游擊世職。
                    天聰五年八月,皇太極再次進攻明朝,統(tǒng)軍七八萬圍攻大凌河城。初十日,范文程奉汗命,往城之西山一臺勸降。明兵“據(jù)險死守”,他“單騎至臺,曉譬詳切”,守兵聽后下臺投降,其中有生員一人、男丁七十二名、婦女十七人,還有馬二匹、牛二十四頭、驢二十一頭,汗“即付文程養(yǎng)之”。
                    天聰六年四月,皇太極領(lǐng)兵征察哈爾,林丹汗聞悉,率部民逃走?;侍珮O欲用兵于明宣府太同,范文程與文館同事寧完我、馬國柱上疏,認為入宣府,不如攻山海關(guān)。五月下旬,皇太極駐歸化城,遣兵劫掠黃河一帶蒙漢人家,并命文館官員商議下一步行動計劃。六月初五日,范文程與寧完我、馬國柱一起上奏,這是天聰九年以前《清實錄》全文載錄范文程的第一份奏疏,是了解此時范文程之見識、才干、文采的極好材料?,F(xiàn)將順治時撰修的《清太宗實錄》所記的疏文,摘錄如下:
                    汗昨命臣等思想目前事宜,臣等雖愚魯,敢不具管見以聞。沙河堡官員查發(fā)逃奔人,是頭緊顧頭之意,以向年之插漢兒,彼尚不敢少抗,豈敢抗汗今日之兵耶?!嫉拳h(huán)觀今日軍情,無大無小,皆以漢人為奇貨,是勢之必欲深入也。即欲深入,汗當先為籌算,決志無移,切不可草草,以致臨期躊躕。臣等想,汗提兵到此,各相警戒,我兵一入,若得與漢人遇而大創(chuàng)之,是為厚幸,若退守各城,近邊村屯,地薄民窮,凡我兵馬,無益有損。夫既無所獲,勢必從原路出境,是與蒙古無異,而名利兩失矣。果欲內(nèi)入,當直抵北京,訊其和否,蚤為決斷,由山海拆毀水門而歸,以壯軍威,以示無敵于天下。若計所入之關(guān),無如雁門為便,既無沮滯,又居民富庶,可資飽騰。
                    汗如必欲深入,又恐無隙可乘,徒敗聲名耳,臣等于不得已之中,有兩計焉,一計近于正大光明,一計近于吹毛求疵。所為正大光明之計者,當諭經(jīng)過城池,明言插漢兒汗遠遁,百姓盡為我有,因途遙徒步難行,特來與爾主講和,并借爾地方牲畜……。所謂吹毛求疵之計者,當寫書與近邊官員,令彼轉(zhuǎn)為講和,勒限日期……(明官必耽延),彼時乘隙而入,惟我所欲為矣。入則利在深入,不入則就此回兵,庶為上策,勿徒勞兵卒也。
                    從這份奏疏,可以看出范文程在兩個方面的弱點。其一,此時范的文學修養(yǎng)欠佳,表述水平不太高明。這份奏疏是寧完我、范文程、馬國柱三人合奏,寧完我是遼陽人,天命年間被俘為奴,天聰三年以“通文史”被皇太極召入文館辦事,授為參將。馬國柱原系明朝生員,進入文館后于天聰八年考中舉人。此疏雖未注明由誰執(zhí)筆撰寫,但既系三人“公疏”同奏,把它作為反映文程之水平的材料,還是不會錯的。
                    此疏的文字相當粗糙,毫無文采,有的句子使人難解其意,把它與乾隆初撰修的《清太宗實錄》所記的這一奏疏相比,便可不言而喻了。比如,原疏一開始稱:“汗昨命臣等思想目前事宜,臣等雖愚魯,敢不具管見以聞?!薄八枷搿眱勺?,恐非當時高人雅士習用之詞,既愚又魯,還加“管見”兩字,也太累贅羅嗦。乾隆修之實錄將其潤色為:“皇上昨命臣等籌度目前事宜,臣等雖愚,敢不竭所知以聞?!眱上啾容^,乾隆修實錄的史官,將原疏之“思想”改為“籌度”,去一魯字,再把“具管見”變?yōu)椤敖咚?,雖僅小小變動,顯然使其比較文雅略有文采了。再舉一例,原疏有“沙河堡官員查發(fā)逃奔人,是頭緊顧頭之意”。什么叫“查發(fā)逃奔人”?表述太不通順了。乾隆版改為“查發(fā)逃去人民,以還我者”,一下子就使人們明了其意,知道是明朝官員將從后金逃去的人丁查出送還。至于所謂“頭緊顧頭”,顯系地方性的通俗口語,不易為他省人知曉,乾隆版改為“是不過暫救目前之急”,使其文字表達水平大為提高。全文類似之弊,俯拾即是,不再贅引。
                    其二,此時范文程在軍政大事上還相當幼稚,見識不高,議不精辟,對后金與明之形勢,了解不透,既不知己,又不知彼,所上之計實為下策。范文程、寧完我與大多數(shù)降金漢官一樣,竭力主張對明用兵,大舉深入,直搗京師。揆諸當時形勢,此議未免太偏太急太險,如若照此行事,后果難以設(shè)想。先就后金本身條件而論,此則,女真男丁不過六萬左右,加上漢軍一旗、蒙古一旗,共十旗,丁數(shù)不會超過八萬,而且貝勒、大臣之中,有的已開始享樂腐化,士氣較前有所削弱。遼東漢民因受先汗努爾哈赤晚年的虐待,被、遷徙、抄沒為奴,滿腔怨憤,紛欲棄金投明。經(jīng)濟危機也相當嚴重,四年以前,“國中大饑”,斗米價銀八兩,牛一頭賣銀一百兩,良馬一匹值銀三百兩,布一匹價九兩,出現(xiàn)了“人有相食者”的悲慘景象。①至于周邊形勢,同樣不妙。南面朝鮮,既懷天聰元年被迫訂立城下之盟屈服于金之新恨,又念念不忘二百余年忠于大明的長遠歷史,一心要擺脫后金壓抑與明聯(lián)合抗金。東北方面,蒙古察哈爾部林丹汗雖星夜逃走,但并未覆滅,隨時都可能卷土重來。西邊的明國,盡管曾數(shù)敗于金,但幅員遼闊,臣民眾多,人口超過后金幾百倍,明軍也數(shù)十倍于八旗軍,并于天聰四年收復(fù)永平、遵化四府州縣,迫使勇猛善戰(zhàn)的二大貝勒阿敏狼狽逃回沈陽。后金處于四面被圍的困難境地。在后方不穩(wěn)、腹背受敵、敵眾己寡的條件下,不做好充分準備,就要遠征千里以外的大國京都,談何容易,弄不好,被截斷后路,想退回故里尚且不能,焉能進據(jù)紫禁城入主中原。所以,聰明的皇太極并不急于飛襲燕京,稍后一些時候,還斥責漢官之此見為謬論。何況,這次出征,原為攻擊林丹汗,不料彼先期遠逃,八旗軍追逐四十余日,連蒙古大汗的影子都未見到,鞍馬勞累,缺水少糧,得不償失,貝勒、大臣之中,不少人已有怨言,如果還要快馬加鞭遠征明國,僅有十日之糧的疲師,怎能獲勝!因此,范文程三人之計,實為下策,與天聰汗皇太極的方針,是背道而馳的。
                    當然,寧完我、范文程、馬國柱三人并非無能之輩,在當時的后金確實也算是才謀出眾的智士,寧、范后皆為大學士,馬任至加兵部尚書銜的管轄江南、江西、河南三省的總督。他們的奏疏不會一無所取,至少有兩點是講得很好的,一是他們環(huán)觀軍情后,認識到后金國中上下人員“皆以漢人為奇貨”(乾隆版改為“皆志在取明”),必欲深入;二是他們力主盡速決策,“入則利在深入,不入則就此回兵”,不能半途而返。因此,皇太極雖不聽從三人深入之議,但仍對其予以贊揚,《實錄》記為“嘉納之”。
                    范文程益自磨礪,盡心國事,才干日強,識見愈高,迅速博得皇太極寵信。天聰七年三月二十七日,以孔有德、耿仲明欲來降,范文程奉汗命,偕吳賴、白格、塞古德,赍汗諭往探及勸降。五月,孔有德率眾來歸,范文程遵諭將其部安插于東京,并陪孔有德等人至沈陽拜見天聰汗。雖然文館至天聰十年三月才改為內(nèi)三院正式設(shè)立大學士,但在此之前,范文程實際上已被皇太極當作類似此職之親信內(nèi)臣來使用,經(jīng)常被召入宮,與汗密議軍國要事。史稱“文程所領(lǐng),皆樞密事,每入對,必漏下數(shù)十刻始出?;蛭醇笆诚ⅲ瑥?fù)奉召入,率以為?!薄R虼?,當初編漢軍旗時,“廷議首推文程”任固山額真,而汗卻不愿讓其離開文館,曾下諭:“范章京才堪勝此,但固山職一軍耳。朕方資為心膂,其別議之?!碧炻斁拍甓鲁跗呷?,皇太極因近來漢官及諸生動以立即興師伐明陳奏,認為此議不妥,系“不達時勢之見”,“乃小人之淺見”,下諭給刑部承政高鴻中及文館寧完我、范文程等人,對這種意見予以批評,指出此時“人心未及安輯”、“城郭未及修繕”,不能盲目動兵。將來時機到了之后,大軍伐明,那時明帝如棄京而走,或遣使求和,是追擊逃帝,還是圍攻京城,是允和還是拒和,對其人民如何安置,對八旗貝勒等人之貪得之心,如何禁止,等等重大問題,令范文程等“酌議疏奏”。
                    天聰十年三月初六日,文館改為內(nèi)國史院、內(nèi)秘書院、內(nèi)弘文院,亦稱內(nèi)三院。范文程被任命為內(nèi)秘書院大學士,職掌是:撰寫與外國往來書札,掌錄各衙門奏疏、辯冤詞狀、皇上敕諭、文武各官敕書并告祭文廟諭、祭文武官員祭文。范文程之世職亦進為二等甲喇章京,益受汗寵信,“每議大政,必資籌畫”,宣諭各國敕書,皆出其手。
                    范文程感恩圖報,殫心竭力,操勞國事,先后疏言廢除連坐法,奏準更定部院官制,六部各設(shè)滿洲承政一員,下置左右參政、理事官、副理事官、額者章,薦舉鄧長春、張尚、蘇弘祖等人為吏部參政、戶部啟心郎。
                    崇德六年(1641)三月,寬溫仁圣皇帝皇太極知悉,睿親王多爾袞等王公統(tǒng)軍圍攻錦州時,離城遠駐,又私遣部分官員兵丁返家,守兵得以出城運糧入內(nèi),勃然大怒,遣內(nèi)大臣昂邦章京圖爾格、固山額真英俄爾岱和內(nèi)院大學士范文程、希福、剛林等,訊問多爾袞如此辦理的原因,并下諭嚴厲斥責主帥多爾袞和同在軍營的肅親王豪格、饒余貝勒阿巴泰、安平貝勒杜度、公碩讬等人。圖爾格、范文程等傳達帝諭后,多爾袞等引罪。圖爾格、范文程等人向帝奏報其情,皇太極更為惱怒,命他們諭令多爾袞等自議其罪。多爾袞自議死罪,豪格亦言應(yīng)死,杜度、阿巴泰削爵為民,盡沒戶口奴仆,從征將領(lǐng)三十余人分別議死、革職、籍沒。三月二十二日,圖爾格、范文程等將此情奏報,皇太極予以寬減,降多爾袞、豪格為郡王,分別罰銀一萬兩、八千兩并奪二牛錄、一牛錄,余皆罰銀。第二日,多爾袞等俱至議政衙門,皇太極命大學士希福、范文程等將他們逐出議政衙門。
                    皇太極十分生氣,多爾袞等人雖然引咎自責,但并不心悅誠服,君、王、將之間的關(guān)系非常緊張。多爾袞身為正白旗旗主、和碩睿親王,“統(tǒng)攝”吏部,其親弟為鑲白旗旗主、和碩豫親王多鐸,其同母之兄阿濟格是英郡王,三兄弟擁有二旗,皆驍勇善戰(zhàn),軍功卓著。安平貝勒杜度、公碩讬,是禮親王代善所轄正紅、鑲紅二旗系統(tǒng)中的實力人物,代善遭皇帝壓抑,心懷不滿。固山額真阿山、譚泰等二十余名官員,皆是開國有功之戰(zhàn)將。統(tǒng)治集團中這樣多的人員與皇帝長期不和,將會帶來嚴重惡果。
                    范文程此時已是久經(jīng)鍛煉智謀高超蒙帝寵信之大學士,為了改變這種狀況,他于四月初五日偕大學士剛林、學士額色黑奏稱:“國中諸王貝勒大臣,半皆獲罪’,不許入署,不準晉謁皇上,他們回家日久,又將去錦州更替鄭親王,對明作戰(zhàn),“各部事務(wù),及攻戰(zhàn)器械,一切機宜俱誤”,望皇上息怒,令其入署辦事?;侍珮O允準,諸王貝勒大臣“遂各赴署辦事’。范文程為協(xié)調(diào)皇帝與諸王之間的緊張關(guān)系,立下一功。
                    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日,皇太極去世。十四日,諸王貝勒大巨議定,立皇太極之第九子福臨繼位,以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輔理國政”。二十六日,舉行新皇帝登極大典,頒詔大赦,改次年為順治元年。
                    福臨被推為新君,是八旗貴族內(nèi)部各派激烈爭斗的暫時妥協(xié)。福臨繼位以后,這一斗爭仍在進行。八月十六日,郡王阿達禮、貝子碩讬向鄭親王濟爾哈朗、禮親王代善、睿親王多爾袞游說,謀立多爾袞為君,代善、多爾袞告諸王貝勒,遂以擾政亂國的叛逆罪,將阿達禮、碩讬處死,籍沒其家。范文程原是紅旗碩讬的屬下人員,此時被撥入鑲黃旗。
                    范文程剛剛避免了因主碩讬亂國而險遭不測之禍,不久又遇到了新的麻煩。攝政王多爾袞之親弟豫郡王多鐸欺之為滿人之走狗,竟然要搶奪范文程之妻,經(jīng)過一番周折,才得到解決,諸王貝勒審實后,決定罰多鐸銀一千兩,奪其十五個牛錄。范文程雖然化險為夷,沒有遭受妻室被霸之災(zāi)禍,但仍不免憂心忡忡。多鐸乃一旗之主,貴為親王、郡王(原系親王,因故降爵,不久復(fù)封親王),又系攝政王多爾袞之同母親弟,日后會舍此不究嗎?萬一追念前怨,范文程恐難免滅門之災(zāi)了。
                    盡管身遭故主被戮、愛妻險被欺凌之雙重危難,范文程仍為了個人前程,在清朝入主中原這一緊急關(guān)頭,獻計獻策,立下了殊勛。崇德九年(1644)四月初四日,范文程上書攝政王,奏請立即出兵伐明,奪取天下。此文關(guān)系到清帝能否君臨天下,至為重要,摘錄如下:
                    乃者有明,流寇距于西土,水陸諸寇環(huán)于南服,兵民煽亂于北陲,我?guī)熪品テ鋿|鄙,四面受敵,其君若臣安能相保耶。……此正欲攝政諸王建功立業(yè)之會也。竊惟成丕業(yè)以垂休萬禩者此時,失機會而貽悔將來者亦此時。何以言之,中原百姓蹇罹喪亂,荼苦已極,黔首無依,思擇令主,以圖樂業(yè)……是則明之受病種種,已不可治,河北一帶定屬他人。其土地人民,不患不得,患得而不為我有也。蓋明之勁敵,惟在我國,而流寇復(fù)蹂躪中原,正如秦失其鹿,楚漢逐之,我國雖與明爭天下,實與流寇角也。為今日計,我當任賢以撫眾,使近悅遠來……申嚴紀律,秋毫無犯,復(fù)宣諭以昔日不守內(nèi)地之由,及今進取中原之意,而官仍其職,民復(fù)其業(yè),錄其賢能,恤其無告,將見密邇者綏輯,逖聽者風聲,自翕然而向順矣。夫如是,則大河以北,可傳檄而定也。……惟攝政諸王察之。
                    范文程此書,講清了四個問題。
                    其一,明國必亡。盡管此時清國君臣尚不知曉李自成農(nóng)民軍已打進北京,滅了明皇朝,崇禎帝自盡,但范文程已經(jīng)看準,曾擁有雄兵百萬、轄地萬里、臣民上億的大明國,必將迅速滅亡。他非常透徹地剖析了明朝的內(nèi)憂外患,四面受敵,人心盡失,業(yè)已病入膏肓,無可救藥。認清這一基本形勢,對久懷入主中原雄心的八旗王公的決策,無疑有著重大的影響。
                    其二,與“流寇”爭天下。如果說在此之前已有人議論明國將亡,范文程不過是闡述得更清楚、更全面、更深刻的話,那么,與明末農(nóng)民軍爭奪明皇朝的天下的論點,則是范文程最先提出來的。此時,清朝將領(lǐng)和謀士對大順、大西農(nóng)民軍所知甚少,僅把其當作活動于西北一隅的“流寇”。順治元年正月二十六日,蒙古鄂爾多斯部之人向多爾袞報告李自成取陜西、攻三邊的消息時,多爾袞還于當日給農(nóng)民軍寫信,欲圖與其建立聯(lián)系,協(xié)同攻明。信中明確講到:“茲者致書,欲與諸公協(xié)謀同力,并取中原,倘混一區(qū)宇,富貴共之矣?!狈段某谈哒斑h矚,敏銳地察覺到農(nóng)民軍才是清帝主入中原的大敵,強調(diào)指出:“正如秦失其鹿,楚漢逐之,我國雖與明爭天下,實與流寇角矣?!边@一論斷十分精辟,至關(guān)緊要,為清軍入關(guān)及其與大順軍決戰(zhàn),奠定了思想基礎(chǔ)。
                    其三,良機難得,稍縱即逝。范文程剖析了明朝必亡、“流寇”勢強之后,著重點明,中原土地人民,不患不得,患得而不為我有,恐將落入農(nóng)民軍之手。如果處理不當,不爭取人心,則有可能以己之力驅(qū)逐人民投往“流寇”,那時大勢就無可挽回了。因此他大聲疾呼:“成丕業(yè)以垂休萬禩者此時,失機會而貽悔將來者亦此時”。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成敗與否,在此一舉。范文程此論,確系高見,此時李自成已入據(jù)北京半月有余,河北、山東傳檄而定,設(shè)若清軍晚個一年半載才出兵,大順農(nóng)民政權(quán)有可能統(tǒng)一黃河、長江流域,全部接管除遼東以外的明朝舊有轄地,那時大局已定,清軍要想問鼎中原,就難上加難了。
                    其四,變方針,創(chuàng)“大業(yè)”,禁殺掠,收人心。早年努爾哈赤大殺遼民,二大貝勒阿敏貝勒棄遵化屠永平,清軍四次深入,搶掠而返,使明國臣民以為清朝并無大志,不過是搶掠子女玉帛而已,“縱來歸附”于清,亦“未必撫恤”,因此他們疑惑不定。范文程剖析了漢民“因懷攜貳”的緣故,提出應(yīng)當宣布此次“進取中原之意”,申嚴紀律,“秋毫無犯”,并綱要性地提出四條原則:“官仍其職,民復(fù)其業(yè),錄其賢能,恤其無告”。這樣一來,漢民必然紛紛歸順,“大河以北,可傳檄而定”。
                    范文程的建議,對清奪取中原的基本方針、政策的制定,對促使清軍出發(fā),起了巨大的作用。四月初九日,即范文程啟奏攝政王之后的第五日,攝政王多爾袞帶領(lǐng)郡王多鐸、阿濟格等八旗王公大臣,統(tǒng)領(lǐng)滿蒙漢官兵十余萬,祭師出發(fā)。多爾袞并明告三軍:“曩者三次往征明朝,俱俘虜而行。今者大舉,不似先番,蒙天眷佑,要當定國安民,以希大業(yè)。”
                    四月十四日,大軍抵達翁后,明平西伯吳三桂自山海關(guān)遣使前來求兵,言及李自成已破明都,多爾袞立即派人往召在蓋州湯泉養(yǎng)病的范文程來商大計。范文程抱病力趨,建議說:
                    自闖寇猖狂,中原涂炭,近且傾覆京師,伐厥君后,天怒矣;刑辱縉紳,拷掠財貨,士忿矣;掠民資,淫人婦,火人廬舍,民恨矣。備此三敗,行之以驕,可一戰(zhàn)破也。我國家上下同心,兵甲選練,……何功不成……自古未有嗜殺而得天下者。國家止欲帝關(guān)東,當攻掠兼思。倘思統(tǒng)一區(qū)夏,非乂安百姓不可。
                    多爾袞收到吳三桂的乞兵書,本來相當猶豫,是前進,還是中止。清軍之行,是為了奪北京取中原,現(xiàn)在既然農(nóng)民軍已先據(jù)都城,直搗山海,清軍還有無必要繼續(xù)前進。而且過去清兵三逼明都,皆未能得手,現(xiàn)農(nóng)民軍能襲破其城,其軍戰(zhàn)斗力諒必很強,如與清兵交戰(zhàn),勝負難卜。多爾袞對阿濟格、多鐸說:“吾嘗三圍彼都,不能遽克,自成一舉破之,其智勇必有過人者。今統(tǒng)大眾親至,得毋乘戰(zhàn)勝精甲,有窺遼之意乎?不如分兵固守四境,以觀動靜?!比恕跋逃袘稚祛D兵不進”。正是在這猶豫不決的緊急關(guān)頭,范文程講明了清軍必能打敗李自成農(nóng)民軍,獲取大勝,并再次強調(diào)禁殺掠收人心,從而堅定了多爾袞進軍的信心和決心,決定收降吳三桂,迎戰(zhàn)農(nóng)民軍。四月二十二日,兩軍大戰(zhàn)于山海關(guān)石河西,李自成敗走,清軍大勝,并乘勢追擊。
                    此時,沿途官民畏懼殺掠,“民多逃匿”。范文程扶病隨征,草檄宣諭:“義兵之來,為爾等復(fù)君父仇,非殺百姓也,今所誅者惟闖賊。官來歸者復(fù)其官,民來歸者復(fù)其業(yè)。師律素嚴,必不汝害?!逼湎允鸱段某痰墓匐A姓氏。這一宣諭相當有效,“民心遂安”。清軍迅速前進,五月初二日,攝政王多爾袞入居紫禁城內(nèi)的武英殿,實現(xiàn)了多年以來入主中原的宏愿。
                    順治元年(1644)五月初二日,清軍進據(jù)北京。此時,百務(wù)廢弛,社會混亂,人心波動。范文程晝夜操勞,佐理國政。盡管當時頭緒紛繁,“畿內(nèi)甫平,軍興四出,騰布文告,應(yīng)給軍需,事無巨細,皆決于文程”,使他“晝夜立闕下”,“應(yīng)機立辦”,非常勞累。但與此同時,他始終緊緊抓住根本問題,為革除明季弊政,與民謀利,爭取人心,開國定制而艱苦奮斗。他首先致力于穩(wěn)定都城局勢,于入京后第二日,五月初三日,向攝政王奏稱:燕京一些人,“假托搜捕賊孽,首告紛紛,恐致互相仇害,轉(zhuǎn)滋惶擾,應(yīng)行嚴禁”。多爾袞贊同,下令禁止,并設(shè)防守燕京內(nèi)外城門官兵,“嚴禁士卒搶奪”。緊接著,他又奏請為明崇禎帝發(fā)喪。崇禎帝朱由檢于三月十九日自縊于煤山海棠樹,二十一日大順軍發(fā)現(xiàn)其尸,發(fā)錢二貫,買柳木棺置放,四月初四日安葬于昌平州,“草草掩于田貴妃墳內(nèi)”。范文程建議為崇禎帝發(fā)喪,多爾袞同意,于五月初四日下諭:李自成原系故明百姓,乃敢弒主暴尸,“誠天人共憤,法不容誅者”,今令官民“為崇禎帝服喪三日,以展輿情”,著禮部、太常寺“備帝禮具葬”。此事深受故明官紳擁戴,《清實錄》載稱:“諭下,官民大悅,皆頌仁義聲施萬代云。”
                    尤其重要的是,范文程制定了清朝的稅收政策。在連年戰(zhàn)爭中,農(nóng)民軍將明末的官府餉冊通通燒毀,只剩下萬歷年間的舊冊。范文程入京之后,即招集各部胥吏,征求冊籍。有人建議于地方搜尋明季新冊,范文程拒絕其議,說:“即此為額,尤恐病民,豈可更求。”遂以萬歷舊冊為依據(jù),照此征收田賦。多爾袞聽從范文程之言,于順治元年七月十七日諭告全國官吏軍民,宣布廢除三餉:“前朝弊政,厲民為甚者,莫如加派遼餉,以致民窮盜起,而復(fù)加剿餉,再為各邊抽練,而復(fù)加練餉。惟此三餉,數(shù)倍正供,苦累小民,剔脂刮髓,遠者二十余年,近者十余年,天下嗷嗷,朝不及夕。……茲哀爾百姓困窮,夙害未除……為爾下民請命,自順治元年為始,凡正額之外,一切加派,如遼餉、剿餉、練餉,及召買米豆,盡行蠲免。各該撫按,即行所屬各道府州縣軍衛(wèi)衙門,大張榜示,曉諭通知,如有官吏朦朧混征暗派者,察實糾參,必殺無赦?!笔鲁跏?,順治帝頒行的即位詔,又再次宣布:“地畝錢糧,俱照前朝會計錄(即萬歷年間的會計錄)原額,自順治元年五月初一日起,按畝征解,凡加派遼餉、剿餉、練餉、召買等項,悉行蠲免?!庇星逡淮?,田賦基本上沒有加派,實奠基于此,這一安撫百姓的制度的確立和堅持,與范文程是分不開的。
                    范文程很注意爭取漢族文人的歸順與合作,大力起用廢官閑員,征訪隱逸之士,讓他們?yōu)楣僮骰?,治政教民。順治二年南京攻下后,范文程上疏:“治天下在得民心,士為秀民,士心得,心得矣,今宜廣其途以搜之”,請于順治三年、四年再次舉行鄉(xiāng)試、會試。帝從之,于是“江以南士子畢集,得人稱極盛云”。
                    范文程辛勤操勞,“安撫孑遺,舉用廢官,搜求隱逸,甄考文獻,更定律令,廣開言路”,確定賦制,對清初的開國定制,做出了重大貢獻。
                    正當范文程勵精圖治業(yè)績顯著的時候,朝中政局發(fā)生了重大變化,使他不得不抑制雄心壯志,置身中樞之外。原來,攝政王多爾袞率清軍入主中原以后,權(quán)勢急劇膨脹,初晉叔父攝政王,再升皇叔父攝政王,順治五年竟當上了“皇父攝政王”,大有取代福臨帝位之勢。其親弟多鐸亦因入關(guān)和下南京之功,以及助兄治政,不斷高升,初由郡王復(fù)封親王,再晉德豫親王,順治四年又進封“輔政叔德豫親王”,成為僅次于多爾袞的“輔政王”,具體主持日常政務(wù)。多爾袞極力壓抑正黃、鑲黃兩旗忠于皇太極、福臨與豪格的王公大臣,將肅親王豪格革爵幽禁致死,追革一等公圖賴之爵,沒其家產(chǎn),革一等昂邦章京鰲拜世職,“免死贖身”,削二等昂邦章京索尼世職,罷其官,籍沒家產(chǎn),遣發(fā)盛京守陵。
                    范文程蒙受皇太極特恩殊寵,知恩圖報,竭力效忠朝廷,誓死不忘故主,至是,見朝政日變,睿王權(quán)大逼帝,同僚剛林希寵背主轉(zhuǎn)附睿王,福臨之位岌岌可危,心中十分不滿。兼之,幾年以前豫王多鐸謀奪己妻遭罰,難免有恨,恐將恃權(quán)報仇。形勢非常明顯,范文程要想晉爵加祿牢居相位,避免豫王謀害,就得離棄幼君投靠睿王,要想保持氣節(jié),忠貞不渝,就要開罪于皇父攝政王,身家性命難保。左思右想,進退兩難。最后,范文程決定托疾家居。此情當然引起多爾袞不滿。因此,盡管范文程于開國定制大有貢獻,威望甚高,從順治元年起就名列大學士之首,但攝政王對剛林、馮銓、祁充格三位大學士更為信用,范文程逐漸被排除于議政之外,僅于順治元年被委任為《太宗實錄》總裁官。
                    順治七年十二月多爾袞病逝,順治八年閏二月剛林、祁充格以諂附睿王妄改《太祖實錄》刪去大福金阿巴亥等事,被處以死刑,范文程亦系同改之人,刑部擬議革職,解任,籍沒其家,諸王大臣覆議,擬令其革職折贖留任。順治帝批示:“范文程曾效力太宗朝,在盛京時,又不曾預(yù)貝子碩讬之罪,后知睿王所行悖逆,托疾家居,眾亦共知。睿王取去剛林時,以范文程不合其意,故不取去。范文程著革職,本身折贖,仍留原任。前所行情罪已結(jié),今后于委任職掌,當矢忠報效?!辈痪?,范文程即復(fù)官。第二年,順治九年遇恩詔,復(fù)進世職為一等子,授議政大臣,任《太宗實錄》總裁官。
                    范文程繼續(xù)盡心竭力佐治國政,順治九年三月初八日,他偕同僚參奏會試中式第一名舉人程可則“文理荒謬,首篇尤悖戾經(jīng)注,士子不服,通國駭異”,請敕部議處。順治帝命革退程可則,懲治考官胡統(tǒng)虞等人。
                    此時,因兵火連年,浩繁,民不寧居,土地荒蕪,各地錢糧缺額,田賦虧欠,軍餉不足。范文程于九年十月三十日特上大興官屯之疏:
                    臣見直省地方,土地荒蕪,錢糧闕額至四百余萬。民賦虧,則兵餉必絀,國家大害在此。然民地荒,則軍屯可興,國家大利亦在此。昔明太祖嘗言養(yǎng)兵百萬,不費民間一粒,亦當元季亂后,曠地甚多,能行官屯故耳。今湖廣、江西、河南、山東、陜西五省,寇亂日久,人民稀少,若待招民,窮民無力,何能開墾?若任現(xiàn)在道府各官,庶務(wù)繁多,勢必遷延不力。臣請行興屯四事。一、在選舉得人?!涔倮糍簭[,初年于興屯本內(nèi)關(guān)支,次年以子粒補償?!弧⒃陂_墾收獲。開墾必用牛種農(nóng)器……于州縣庫貯錢糧內(nèi)分用支給。……地之無主者,即為官屯。有主而拋棄者,多方招來,過期不至,亦為官屯。凡土著流戶,愿來耕者,官為給地,量助牛種,官分子粒三分之一,三年之后,便為永業(yè)?!?、在積貯轉(zhuǎn)運?!?、在責成考課。……臣又謂,今孟冬將盡,若復(fù)不決,明春難耕,日復(fù)一日,四百萬之課,是永無足時矣。
                    范文程此奏疏,既表明他確實關(guān)心國事,竭力想為帝君分憂,欲圖解決順治一朝入不支出軍餉短缺的大難題;又反映出此時他已江郎才盡,料事大不如前。軍屯官屯一事,明中葉以后,不少大臣奏請恢復(fù)明初之制,有清一代,亦常有人以此為富國足兵之妙計,其實,包括范文程在內(nèi)的這批建言者,對于明代的軍屯,僅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并不了解其產(chǎn)生、發(fā)展、衰落的基本歷史和決定其盛衰的根本因素。由于土地私有化的時代潮流和人民反封建斗爭的強大威力,明太祖朱元璋僉征上百萬軍戶墾種六、七千萬畝田土的軍屯之制,到明中葉已迅速衰落,明末更是名存實亡。歷史實踐證明,欲仿明初之制的大興軍屯之議,不過是可言而不可行的紙上談兵的書生之見,此實為下策和無策。
                    正是由于無法行此古制,所以,雖然順治帝對范文程之疏予以贊揚批示,“此所奏甚是,著議政諸王及大臣等會議具奏”,但并未能夠付諸實行。
                    順治十年正月,文程復(fù)上保舉連坐法,奏請允許部院三品以上的大臣各舉所知之人,若被舉之人任官后稱職,獎勵保舉者,如其不稱職,按罪之大小,“保舉官議以連坐”。他認為,“此法實行,則內(nèi)外皆得真才,而天下無有不治者矣”。順治帝下詔從其議。
                    順治十年八月,加范文程少保兼太子太保。九月,年近花甲的范文程上疏,以病奏請休致。順治帝諭告吏部:“大學士范文程,自太宗時辦事衙門二十余年,忠誠練達,不避艱辛,朕所倚賴。乃近以積勞成病,雖暫假調(diào)理,仍夙夜在公,未得專事藥餌,旦夕奏效,深系朕懷,暫令解任謝事,安心調(diào)攝,特加升太傅兼太子太師,昭朕眷禮大臣至意?!笔哪辏又纫患?,帝遣畫工至范文程府宅畫其像,“藏之內(nèi)府,不時觀覽”??滴醵辏?662),范文程奉命祭告太宗山陵,“伏地號慟,幾不能起”。
                    康熙五年(1666)八月初二日,這位為大清建國定制立下卓越功勛的大學士,因病去世,終年七十歲??滴醯壑の某滩」?,親撰祭文,遣禮部侍郎黃機諭祭,賜其葬于河北懷柔縣紅螺山,謚“文肅”。永歷六十七年,帝又親書“元輔高風”四字,為其祠橫額。其子承謨、承勛等,分任總督、尚書等要職。
                    多爾袞帥師伐明,文程上書言:“中原百姓蹇離喪亂,備極荼毒,思擇令主,以圖樂業(yè)。曩者棄遵化,屠永平,兩次深入而復(fù)返。彼必以我為無大志,惟金帛子女是圖,因懷疑貳。今當申嚴紀律,秋毫勿犯,宣諭進取中原之意:官仍其職,民復(fù)其業(yè),錄賢能,恤無告。大河以北,可傳檄定也?!?及流賊李自成破明都,報至,文程方養(yǎng)疴蓋州湯泉,驛召決策,文程曰:“闖寇涂炭中原,戕厥君后,此必討之賊也。雖擁眾百萬,橫行無憚,其敗道有三:逼殞其主,天怒矣;刑辱搢紳,拷劫財貨,士忿矣;掠人貲,淫人婦,火人廬舍,民恨矣。備此三敗,行之以驕,可一戰(zhàn)破也。我國上下同心,兵甲選練,聲罪以臨之,恤其士夫,拯其黎庶。兵以義動,何功不成?” 又曰:“好生者天之德也,古未有嗜殺而得天下者。國家止欲帝關(guān)東則已,若將統(tǒng)一區(qū)夏,非乂安百姓不可?!?翌日,馳赴軍中草檄,諭明吏民言:“義師為爾復(fù)君父仇,非殺爾百姓,今所誅者惟闖賊。吏來歸,復(fù)其位;民來歸,復(fù)其業(yè)。師行以律,必不汝害?!毕允鹞某坦匐A、姓氏。 文程曰:“即此為額,猶慮病民,其可更求乎?”
                    文程上疏言:“治天下在得民心,士為秀民。士心得,心得矣。請再行鄉(xiāng)、會試,廣其登進?!?
                    文程疏言:“湖廣、江西、河南、山東、陜西五省亂久民稀,請興屯,設(shè)道二、同知四,令督撫選屬吏廉能敏干者任之,以選吏當否為督撫功罪。官吏俸廩,初年出興屯母財,次年以所獲償。自后皆出所獲,官增而俸不費。屯用牛,若谷種,若農(nóng)器,聽興屯道發(fā)州縣倉庫以具。屯始駐兵,地荒蕪多而水道便者,以次及其馀。地無主,若有主而棄不耕,皆為官屯。民原耕而財不足,官佐以牛若谷種,分所獲三之一,三年后為民業(yè)。編保甲,使助守望,絕奸宄。若無財,官畀以傭值。民將逭饑,流亡當大集。初年所獲糧草,聽屯吏儲留,出陳易新,為次年母財;有馀,畀近屯駐軍,勿為額以取盈。三年所獲浸多,僦舟車運以饋餉。毋煩屯吏,毋役屯民,毋用屯牛。屯所在州縣吏受興屯道指揮,屯吏稱其職,三歲進二秩,視邊俸;不職,責撫按糾舉;有所徇,則并坐:所謂信賞必罰也。”
                    十年,復(fù)與同官疏:“請敕部院三品以上大臣,各舉所知,毋問滿、漢新舊,毋泥官秩高下,毋避親疏恩怨,舉惟其才,各具專疏,臚舉實跡,置御前以時召對。察其論議,核其行事,并視其舉主為何如人,則其人堪任與否,上早所深鑒,待缺簡用。稱職,量效之大小,舉主同其賞;不稱職,量罪之大小,舉主同其罰。”上特允所請。
                    文程言:“前此遣滿、漢大臣巡方,慮擾民,故罷。今四方水旱災(zāi)傷,民勞未息,宜罷遣使。現(xiàn)禁重囚,令各省巡撫詳勘,有可矜疑,奏聞裁定?!鄙蠌闹?。文程論政,務(wù)簡耍,持大體,多類是。
                    范文程還大膽地提出,治理天下首先在于會用人,他針對清朝重滿族輕漢族和任人唯親大搞宗派的弊政,建議朝廷各部院大臣都要推薦人才“不論滿漢新舊,不拘資格,不避恩怨,取真正才守之人”去充當各級官吏。范文程這樣選拔、培養(yǎng)人才,博得了順治皇帝的贊許。順治十一年(1654年),清廷為了表彰范文程的功績,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后又加升太傅兼太子太師;到順治十四年(1657年)又恩詔加秩一級,并將其畫像收藏在皇宮之內(nèi)。
                  人物評價
                    很多歷史學家把范文程評為歷史十大謀士之一,他曾用反間計干掉了明朝大將袁崇煥,使關(guān)外的敵我情勢逆轉(zhuǎn)!曾獻計大敗洪承疇數(shù)十萬明軍,并成功策反他!還有主張懷柔政策,挽救了數(shù)千萬漢族同胞!
                    范文程一生歷清四世而佐其三主,為滿清開創(chuàng)江山立下了不朽之功,他對滿清功績可與漢之張良、明之劉伯溫相提并論。但由于范文程是幫助異族奪取漢人的天下,故于漢族而言可謂秦檜、汪精衛(wèi)之流。范文程稱自己是“大明骨,大清肉”,來表白自己也為此受到過煎熬,其實,范文程面對各種復(fù)雜的形勢,能夠識大體、顧大局,言所當言,為所當為,不仰人鼻息,不隨風搖擺。他韜略過人,又能悟移人主,把自己的政治抱負能巧妙地轉(zhuǎn)變?yōu)楝F(xiàn)實,從而為人民的痛苦、社會的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不愧為一個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
                    封建“愚忠”思想觀點認為:范文程對滿清功勞卓著,歷事四朝,于滿清政權(quán)的建立和發(fā)展,多所貢獻,卻對中華文化和明王朝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
                    也有觀點認為:當祖國不能重用自己,并且執(zhí)行不義的時候,范文程毅然對祖國進行懲罰,主動剿滅不義的祖國,是個大英雄。
                    還有一些人,認為滿族在當時作為外來入侵民族,而范文程因為自身不得重用,為了個人功利而背叛了自己的國家和民族,于大節(jié)有虧,因此在當時以及被后世人質(zhì)疑,亦不為過。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沒有了 ———
                  編輯:阿族小譜

                  相關(guān)資料

                  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國瑞,濠州鐘離(今安徽鳳陽)人,漢族。原名重八,后取名興宗,參加郭子興軍改名元璋。政治家,軍事家,戰(zhàn)略家。明朝開國皇帝,年號洪武。朱元璋出身平民,幼時貧窮,曾為地主放牛。1344年,入皇覺寺。25歲(1352年)時,參加郭子興領(lǐng)導(dǎo)的紅巾軍反抗蒙元政權(quán)。先后擊敗了陳友諒、張士誠等其他起義軍,統(tǒng)一南方,后北伐滅元,建立大一統(tǒng)的皇朝,國號“大明”。在位期間,下令農(nóng)民歸耕,獎勵墾荒;大興移民屯田和軍屯;組織各地農(nóng)民興修水利;大力提倡種植桑、麻、棉等經(jīng)濟作物和果木作物;下令解放奴婢;減免賦稅;派人到全國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戶口等等。經(jīng)過洪武時期的努力,社會生產(chǎn)逐漸恢復(fù)和發(fā)展了,史稱“洪武之治”。同時立《大明律》,用嚴刑峻法管理百姓與官僚,禁止百姓自由遷徙,嚴厲打擊官吏的貪污腐??;設(shè)立錦衣衛(wèi)等特務(wù)機構(gòu),清洗權(quán)貴勢力;并廢中書省,由皇帝直領(lǐng)各
                  展開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評論 {{commentTotal}} 文明上網(wǎng)理性發(fā)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wù)協(xié)議》
                  游客
                  發(fā)表評論
                  •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fù)' : '回復(fù)'}}

                    回復(fù)評論
                  加載更多評論
                  打賞作者
                  “感謝您的打賞,我會更努力的創(chuàng)作”
                  — 請選擇您要打賞的金額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賞成功!
                  “感謝您的打賞,我會更努力的創(chuàng)作”
                  返回
                  打賞
                  私信

                  推薦閱讀

                  · 你姓杜嗎?知道“杜姓”怎么來的嗎?
                  我國歷史久遠,關(guān)于姓氏文化就有千年500多個。那么各位看官知道你的姓氏是怎么來的嗎?比如說“杜姓”,姓杜的朋友知道姓氏的來源嗎?今天小編來給姓杜的朋友講述“杜姓”的來源。一、杜姓的來源有多種說法在《世本》中有“杜康作酒”的記載,并注為“黃帝時人”?!毒普a》也記載到:“酒之所興,肇自上皇。”這說明黃帝時期已有杜姓。傳說杜康是黃帝的宰人(掌管膳食的官),而黃帝所居之地“軒轅丘”,在今河南新鄭。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鄙倏凳窍某?代國王,居住在今河南西部。所以,如果說杜康是杜姓始祖,那么,這個姓至少也有四五千年了。但因年代久遠,杜康以后的世系缺乏文字記載,一些姓氏書對杜姓起源另有說法?!锻ㄖ尽な献濉份d:“杜氏,亦曰唐杜氏,祁姓,帝堯之后,建國于劉,為陶唐氏,裔孫劉累以能擾龍事孔甲,故在夏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成王滅唐,而封...
                  · 中國古代史上的軍師謀士:范蠡第二誰第一
                  Top12、羽扇綸巾智多巨星——蜀漢軍師諸葛亮諸葛亮,古今中外,聞名遐邇。他是軍事戰(zhàn)略家,運籌惟帷幄,決勝千里。他神機妙算,奇策泉涌,智謀縱橫,出神入化。如隆中妙對,巧借東風,赤壁之戰(zhàn),巧取四郡,奇襲荊州,六出祁山,七擒孟獲等,無不閃其智慧的光輝。諸葛亮,又是安邦治國的政治家。做一代名相,他奉行法制,助劉備安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quán)制,開誠心,布公道,德威并舉,儒法并用,為蜀漢政權(quán)的建立和鞏固做出了不朽貢獻。Top11、蛟龍出頭佐清智囊——范文程范文程,初為大明生員,后努爾哈赤誓師南下,他淪身為奴。皇太極登位,范文程悟移人生,甚有政治家之見識。守遵化,突圍力戰(zhàn),戰(zhàn)功顯著;行反間,功不可沒;勸祥明軍,乃得頭功。后得皇太極重用,成肱股大臣。諫言天下,計取中原,禁令士卒勿搶百姓,乃收民心,廢除增加田稅,乃快民心,爭取漢臣歸順、合作,乃治民心。范文程,為清朝打江山,立下了不世之功,不亞漢之張良...
                  · 劉邦的第一謀士,陳平和張良誰才是第一謀士
                  如果說大將是君王的臂膀的話,謀士就是君王的翅膀。臂膀是必須有的,沒有臂膀,君王就打不來天下。但如果光有臂膀,沒有翅膀,這個君王就只能在地面騰挪。只有插上了翅膀,君王才能上天擴大視野,才能君臨天下。而陳平和張良,就是插在劉邦身上的兩只翅膀。具體而言,陳平和張良,對劉邦所起到的作用是不一樣的。準確地說,張良的謀略,戰(zhàn)略性大于戰(zhàn)術(shù)性,政治家大于軍事家。陳平的謀略,戰(zhàn)術(shù)性大于戰(zhàn)略性,軍事家大于政治家。(張良雕像)張良給劉邦出的謀略,大都是布局性,戰(zhàn)略性的,政治考量的因素比較多。張良一生有“六大奇謀”:一是佐策入關(guān)。劉邦想搶先入函谷關(guān)。張良多次讓他穩(wěn)住,掃除入關(guān)路上的后顧之憂。二是約法三章。張良讓劉邦約法三章,安撫民心,與殘暴的秦朝和項羽形成截然的區(qū)別,這也形成了劉邦的標簽,讓劉邦在今后的發(fā)展中,以一個明君的形象出現(xiàn)。三是鴻門斗智。張良讓劉邦反復(fù)向項羽示弱,又聯(lián)絡(luò)項伯和樊噲,從明暗兩方面對項羽施加壓...
                  · 36姓始祖起源,你知道你姓氏的始祖是誰嗎?
                  1、陳姓正宗始祖——胡公滿陳姓主要得姓于周朝初年的陳胡公滿。相傳,胡公滿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的后代。舜去世后,約35世傳至胡公媯滿,被周武王分封于陳,建諸侯國,屏衛(wèi)王室。此后,胡公滿因封于陳而稱陳胡公,所建方國亦稱陳國,子孫后來也以國名為姓氏,姓陳。陳國在媯滿死后,其子孫有以國為氏,即為正宗陳氏。2、戴姓正宗始祖——戴撝西周初年,周公旦在平定武庚之亂后,封商朝末代君王帝辛(紂)之庶兄微子啟于商的舊都,建立宋國,定都商丘。宋國第十一位君主(公元前七九九-公元前七六六年在位)死后謚號曰戴公,其庶子撝以王父謚號為氏,稱戴撝。后世亦沿用戴姓,并尊戴撝為戴姓得姓始祖。3、李姓正宗始祖——李利貞李姓始祖李利貞娶陳國契和氏女兒,生子李昌祖,后在陳國任大夫。李昌祖的兒子叫李彤德。彤德的曾孫李碩宗,被周康王賜采邑于苦縣。李碩宗的五世孫李乾,字元果,在西周任御史大夫,娶益壽氏女嬰敷,這就是老子李耳的父親和母親...
                  · 36姓始祖起源,你知道你姓氏的始祖是誰嗎?
                  1、陳姓正宗始祖——胡公滿陳姓主要得姓于周朝初年的陳胡公滿。相傳,胡公滿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的后代。舜去世后,約35世傳至胡公媯滿,被周武王分封于陳,建諸侯國,屏衛(wèi)王室。此后,胡公滿因封于陳而稱陳胡公,所建方國亦稱陳國,子孫后來也以國名為姓氏,姓陳。陳國在媯滿死后,其子孫有以國為氏,即為正宗陳氏。2、戴姓正宗始祖——戴撝西周初年,周公旦在平定武庚之亂后,封商朝末代君王帝辛(紂)之庶兄微子啟于商的舊都,建立宋國,定都商丘。宋國第十一位君主(公元前七九九-公元前七六六年在位)死后謚號曰戴公,其庶子撝以王父謚號為氏,稱戴撝。后世亦沿用戴姓,并尊戴撝為戴姓得姓始祖。3、李姓正宗始祖——李利貞李姓始祖李利貞娶陳國契和氏女兒,生子李昌祖,后在陳國任大夫。李昌祖的兒子叫李彤德。彤德的曾孫李碩宗,被周康王賜采邑于苦縣。李碩宗的五世孫李乾,字元果,在西周任御史大夫,娶益壽氏女嬰敷,這就是老子李耳的父親和母親...

                  關(guān)于我們

                  關(guān)注族譜網(wǎng) 微信公眾號,每日及時查看相關(guān)推薦,訂閱互動等。

                  APP下載

                  下載族譜APP 微信公眾號,每日及時查看
                  掃一掃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