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家譜中黃、王氏年代最早
其實,每一個姓氏的源流發(fā)展,都會以家譜的形式予以記錄并延續(xù)。家譜又稱族譜、家乘、祖譜,是一種以表譜形式,記載一個以血緣關系為主體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跡的特殊圖書體裁。今天,文史專家將為您解讀關于家譜的“秘密”。
起源
先秦就有家譜
周代有史官修譜
關于家譜的起源,雖然目前學術界眾說紛紜,但從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碑文等早期文字及史類文獻考證,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周代已有史官修譜制度并撰有《世本·帝系篇》。
名稱
家譜的名稱很多,大體唐以前稱家譜、家傳,宋代有宗譜或族譜之稱,到了明清及以后名稱更多,如宗譜、世牒、世譜、家譜、家乘、家志、譜錄等(如上圖)。
在文字家譜出現(xiàn)之前,有口授家譜和結繩家譜。后來,有的用圖表裱制垂掛于中堂,也有的裝訂成冊供人翻閱。歷史上,官宦人家一般都是采用裝訂成冊的家譜,平民百姓、經(jīng)商士紳和豪門則多為懸掛供后人供奉的圖表式家譜(如上圖)。
內容
包含序言和世系圖,生死婚配都記錄在案
家譜的名稱中一般包含有地名,而序言則寫明了編修的年代,內容包括為什么修家譜、第幾次修,第一個祖先什么時候來到什么地方、叫什么名字等。
譜序之后還有世系圖,即某人的世系所承,屬于何代、其父何人;家譜正文,按世系圖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分別介紹字號、父諱、行次、時代、職官、封爵、享年、卒日、謚號、婚配等,這些介紹性的文字,多的50余字,少則寥寥數(shù)字,實際相當于人物小傳;另外還有一部分附錄。
有些家譜在立譜時,便確定了家族世系命名的輩分序列,而且事先標定字號,輩分清楚,鄉(xiāng)間稱之為“排輩”。據(jù)史料記載,早在漢代每個姓氏就形成了“昭穆”,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輩分用字。昭穆有的出自《詩經(jīng)》《楚辭》中的兩三句,家族共同規(guī)定16個、24個或32個輩分用字。也有的是宗族自己定的字,如現(xiàn)在年齡60多歲至80多歲這一輩中,廈門陳姓有“光”字輩,黃姓有“金”字輩,許姓有“水”字輩,孫姓有“穗”字輩,石姓有“兆”字輩等。
作用
早期為了證明血統(tǒng),宋代后多用于尊祖睦族
上古時期的家譜為君王諸侯和貴族所獨有,家譜的作用只是為了證明血統(tǒng),是為襲爵和繼承財產(chǎn)服務的,其內容也比較單一,僅為世系的說明。
魏晉以后,選官、婚姻以及社會交往都很看重門第,這樣一來,家譜在政治、經(jīng)濟和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就大大增強,記錄的內容也有所增加。
到了宋代,官方修譜的傳統(tǒng)被打破,民間編撰家譜的風氣更加盛行。這時的家譜更多地被用于尊祖、敬宗、睦族上,家譜被反復修撰,每次修譜都是同姓同族人之間的大事。
至明清兩代,家譜修撰的結構已基本定型,流傳到現(xiàn)在的家譜也極為豐富。
特色
女性也可入廈門家譜,但只注明身份婚嫁
古代重男輕女思想嚴重,記入家譜的主要是男丁,早夭的男孩也可入家譜,后面注明“殤”。如果族人中有被判處極刑的官府要犯,則會被從家譜中除名。
廈門圖書館退休研究員、市姓氏源流研究會顧問江林宣說,一般人家生了女兒是入不了家譜的,但是閩南包括廈門的家譜比較特別,女性也可入家譜,不過只注明身份如長女、次女等,另外還記載嫁到了誰家。娶進門的女性,外地族譜也多只有姓氏,但廈門的家譜中還記錄有她們死后的封號。
現(xiàn)在新修的家譜,不管男女老少都可入譜了。
保存
存世廈門本地家譜,黃氏資料最全超200冊
據(jù)廈門市博物館原館長、廈門市姓氏源流研究會顧問龔潔說,目前收集到的廈門本地家譜中,年代最早的是唐末宋初,如黃氏家譜和王氏家譜。
江林宣說,過去民間編修的家譜大部分是手抄本,紙屑爛得很厲害,看不出年代,后來的木刻本就基本可以看得出朝代了。目前廈門保存的木刻本家譜大部分是清中期以后的,其中保存最完整的是海滄新垵邱氏和海滄石塘謝氏,每套都有二三十本,很厚。
據(jù)說,海滄石塘謝氏族譜能夠完整保存,廈門鄭成功紀念館功不可沒。文革時期,謝氏后人將族譜存放到鄭成功紀念館,改革開放后才拿回去。
廈門市姓氏源流研究會目前掌握資料最多的是黃氏家譜,有200冊以上。
編修
停頓近百年的編修工作
上世紀90年代陸續(xù)重啟
一般來說,最多50年左右就該重新編修一次家譜了。但由于受到時代的影響,廈門各大家族的家譜編修基本自清代、民國時就停頓了,直到上世紀90年代才陸續(xù)“重啟”編修。
因工作原因,市姓氏源流研究會始終關注廈門100多個家族的發(fā)展。龔潔說,2008年左右至今,已有5個家族委托市姓氏源流研究會幫助編修家譜,還有很多家族則是由族人自己編修。據(jù)了解,上世紀90年代以來,已有三四十部家譜完成編修。
“修家譜是根據(jù)各個分支和年代進行的,比如一個家庭生了6個兒子,就按長房、二房、三房、四房、五房、六房修。”龔潔說,如果子孫多、分支多,家譜的冊數(shù)就多,比如黃陳兩大姓人丁興旺,家譜也就相應更龐大。
尋根問祖
辛氏
祖先曾是趙匡胤的老師
辛先生:我是同安五顯鎮(zhèn)后塘村坂壟尾的村民,我想問辛姓是從哪里傳進廈門的。
龔潔:辛這個姓氏原來有草字頭,為“莘”。說起這個姓氏的起源,得從堯、舜、禹說起。傳說,大禹治水之后,又劃定了中國國土為九州。他原來打算讓一個叫伯益的人當他的繼承人,可是大禹的兒子啟知道后把伯益殺死,后來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
夏建立后廢除了禪讓制,確定世襲制,啟封庶子于莘地,后來的人都以封地為姓,莘與辛同音,便去掉草字頭,以辛為姓,啟就成為辛氏的始祖。
不過,閩南的辛氏其實并非大禹的后人。實際上,閩南辛、柯、蔡三姓同宗同源,始祖都是同一個姓蔡的人。此人為河南固始人,生于公元885年,后來被封為吳國大夫,人稱蔡大夫。吳國被南唐消滅后,蔡大夫因受株連,舉家逃亡。他把三個兒子的姓改為三個不同的姓:大兒子辛文逸、二兒子柯八使,三兒子蔡忠烈。三人分頭逃亡到了福州,宋朝建立后,大兒子辛文逸到洛陽當了宋太祖趙匡胤的老師,他的兩個弟弟也都封了官,但是因為不能改姓,所以三兄弟依舊不同姓。
因此,蔡大夫成為福建蔡姓始祖,蔡氏后人播遷到泉州惠安一帶,柯姓從泉州東門又播遷到永春。而辛文逸則從洛陽到了同安的洪塘石潯村,后來又遷居現(xiàn)在的五顯鎮(zhèn)。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