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廟
歷史
宗廟制度在朝鮮半島最早由新羅從中國引進。
韓國首爾的宗廟1394年由朝鮮太祖李成桂下令修建,被認為是當時亞洲最長的建筑之一。
宗廟的主殿叫“宗殿”。宗殿最初由7廟組成(源于《禮記·王制》“天子七廟”),每個廟代表一位朝鮮君主和他的王妃。世宗大王在位期間對宗廟進行了擴建,修建了“永寧殿”。
隨著朝鮮王朝的延續(xù),宗廟被后來的朝鮮王朝君主由西向東不斷擴建,以容納新增加的神龕。目前的宗廟一共有19個神龕,供奉有19位朝鮮王朝君主和30位王妃的靈位。
萬歷朝鮮戰(zhàn)爭期間,宗廟被日軍燒毀。供奉的靈位由于被隱藏在平民家中而逃過劫難。
1601年,宗廟被重建后,靈位被放回原處。
建筑
永寧殿
御齋室
正殿:祭祀李氏朝鮮的君主
永寧殿:祭祀李氏朝鮮先祖及年少駕崩的君主
功臣堂:祭祀李氏朝鮮83位功臣
齋室:準備沐浴、祭儀的場所
典祀廳:保管祭器、祭具的倉庫
樂工廳:演奏祭祀音樂的樂師待命的地方
牌位配置
正殿
永寧殿
正中
西夾
東夾
宗廟祭禮和宗廟祭禮樂
宗廟祭禮
宗廟每年在5月份的第一個星期天舉行祭祀朝鮮王朝君主和王妃的儒教儀式——宗廟祭禮。
宗廟祭禮的音樂是朝鮮宮廷音樂的一種,這種祭禮樂源于朝鮮世宗時宮中宴會所用《保太平》和《定大業(yè)》,在世宗10年(1464年)補充祭禮所需樂曲,并正式被定為宗廟祭禮樂。此后,經(jīng)壬辰倭亂和丙子胡亂,宗廟祭禮樂一度被削弱或中斷,但在英祖時期經(jīng)一些變化,傳承至今。宗廟祭禮樂,在舉行祭禮過程中按程序用不同樂器演奏《保太平》和《定大業(yè)》11曲。 在正殿前臺階上(上月臺)演奏無詞樂曲的樂隊稱“登歌曲”;在臺階下(下月臺)演奏有詞樂曲的樂隊稱“軒架”。不同時期的樂器編配有所變化,一直傳承至今。
《保太平》和《定大業(yè)》簡潔、有力,其內(nèi)容為贊頌建立偉大國家并使其發(fā)展的國王之功德。在演奏祭禮樂的過程中還有表現(xiàn)文治和武功的舞蹈“文舞”和“武舞”的表演。“文舞”頌揚歷代們的文德,舞者則伴著《保太平》之樂,左手持笛、右手持帶羽毛的長笛;武舞是贊頌們武德的舞蹈,舞者伴著《定大業(yè)》之樂,手持木制劍和槍、弓、箭。
在宗廟祭禮樂中,主旋律是打擊樂,外加長笛、竹笛、奚琴、雅箏等管弦樂器的裝飾性旋律。在此基礎(chǔ)上還有長鼓、鑼、太平簫等樂器增添更多樣的曲調(diào),加之伴唱,其濃重和動聽都遠遠勝過其他任何音樂。
宗廟祭禮和宗廟祭禮樂分別被指定為重要無形文化遺產(chǎn)第56號和第1號,保存和傳承下來。2001年,宗廟祭禮和宗廟祭禮樂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
相關(guān)條目
祭天壇
朝化
韓國國寶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guān)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