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子布丁模型
湯姆孫模型
1897年,約瑟夫·湯姆孫突破性地從陰極射線中,發(fā)現(xiàn)了電子的存在。在這歷史性的大發(fā)現(xiàn)之后,他認識到原子的道爾頓模型是錯誤的,原子可以分割;原子有帶著負電荷的電子,可以從原子中移開。1904年,湯姆孫設計了原子的梅子布丁模型。這模型是由許多電子(那時,湯姆孫稱之為粒子。雖然 喬治·斯托尼 ( 英語 : George Johnstone Stoney ) 已建議稱呼帶負電荷的粒子為 電子 。),電平衡地懸浮移動于帶正電荷的濃湯或云球里,就好像帶負電荷的梅子分布于帶正電荷的布丁里.這些粒子被認為分布于幾個同心圓球面。
湯姆孫的論文發(fā)表於哲學雜志的1904年3月刊,那時候最權威的英國科學期刊。湯姆孫闡明 :
在湯姆孫模型里,自由的移動于正價的布丁或云球之間的電子,為了要維持穩(wěn)定平衡,會自動地移動于一個圓球面。這圓球面是一系列同心的圓球面中間的一個。假若,一個電子往外移動,離開圓球面,它會感覺到有一股力量將它往球心拉引,因為,在它所處的球面,內(nèi)部會有更多量的正電荷(參閱高斯定律)。所以,它必定會穩(wěn)定的移動于同一個圓球面。另外,電子與電子之間的排斥作用也提供了更多穩(wěn)定效應。
每一個圓球面有其伴隨的能量。電子從一個圓球面往內(nèi)躍遷至另一個圓球面,會釋放能量,因而會產(chǎn)生光譜。湯姆孫嘗試將模型計算結果匹配幾個重要的譜線,可是并沒有得到顯著的成功。雖然如此,湯姆孫模型(還有1904年長岡半太郎的半太郎模型,一個從麥克斯韋的土星環(huán)穩(wěn)定理論得到的點子 ,模擬土星環(huán)的原子模型。)預告了后來更成功的,太陽系統(tǒng)似的玻爾模型。
盧瑟福模型
1909年,在歐尼斯特·盧瑟福的指導下,漢斯·蓋革和 歐內(nèi)斯特·馬士登 ( 英語 : Ernest Marsden ) 發(fā)射阿爾法粒子射束于很薄很薄,只有幾個原子厚度的金箔紙。這就是著名的盧瑟福散射 。假若梅子布丁模型是正確的,由于正電荷完全均勻地散開,而不是集中于一個原子核,庫侖位勢的變化不會很大,通過這位勢的阿爾法粒子,其移動方向應該只會有小角度改變。
然而,他們得到的實驗結果與梅子布丁模型預測的結果不同,大約每8000個阿爾法粒子,就有一個粒子的移動方向會有很大角度的改變(超過90°);而其它粒子都徑直通過位勢,方向沒有任何改變。因此,湯姆森的梅子布丁模型被拋棄。
1911年,歐尼斯特·盧瑟福發(fā)表了盧瑟福模型 ,大多數(shù)的質量,都集中于一個很小的正價區(qū)域(原子核);電子則包圍在區(qū)域的外面。當一個(正價)阿爾法粒子移動到非常接近原子核,它會被很強烈的排斥,以大角度反彈。原子核的小尺寸解釋了為什么只有少數(shù)的阿爾法粒子被這樣排斥。
玻爾模型
1913年,尼爾斯·玻爾發(fā)表了玻爾模型。在原子內(nèi)部,電子環(huán)繞著原子核作軌道運動,就像行星環(huán)繞著恒星作軌道運動。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