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漢字
歷史
漢字從中國傳到日本的確切時間點目前尚無定論,但 一般認為 漢字是于公元5世紀隨著一些百濟佛教僧侶將中國的經書帶到日本而傳入的。這些經書的漢字當初是模仿中國的發(fā)音來讀的,不過一套稱為“漢文”的書寫系統(tǒng)開始得以發(fā)展。漢文主要是中文文章插入日語獨有的助詞,讓日語使用者可以依從日語的語法去閱讀漢字寫成的文章。
當時日文并沒有書寫系統(tǒng)。后來發(fā)展出一套源自《萬葉集》、稱為萬葉假名的表音系統(tǒng),萬葉假名使用的是一套指定的漢字,純粹假借它們的發(fā)音來表記日文詩歌。以草書書寫的萬葉假名后來演變成今日的平假名。當時不被允許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也能使用這套平假名來書寫日文。平安時代大部分的女性文學都是以平假名來書寫的。片假名也是從差不多的方式發(fā)展的:寺廟里面的學生把漢字的其中一部分分拆出來成為片假名,用來標注漢字的發(fā)音,還有漢文里的日語助詞。
隨著日文書寫系統(tǒng)得以成熟和發(fā)展,如今漢字用于大部分名詞、形容詞和動詞,而平假名則用來書寫動詞詞尾(送假名)、純日語詞匯、或者表記漢字難寫的辭匯。平假名也用于標記日本漢字的讀音(振假名)、和書寫給漢字水平不夠的人為對象的讀物,如小孩、日語學習者的書籍。
片假名則由于它的方形結構,用于象聲詞和外來語。片假名用來書寫外來語的習慣來的比較晚,外來語原先是用漢字書寫表意的,如“ 煙草 ”代表“ タバコ ”(tobacco)。不過現(xiàn)在反過來有許多外來語詞匯正在代替一般詞匯。有語言學家估計現(xiàn)今常用日語有三分之一是外來語及漢字英語。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點是,雖然日本沒有像越南或北朝鮮一樣廢除漢字,也沒有像韓國那般減少漢字的使用頻率,但近年來日本年輕人的漢字水準參差不齊,甚至有些高中生連漢字也不會寫,只能用假名來代替漢字。
發(fā)音
日本漢字的讀法大致分音讀、訓讀兩類。2010年改定的《常用漢字表》共收錄漢字的音讀2352種,訓讀2036種。
音讀,指源自中國傳入的讀音,與現(xiàn)代某些漢語(例如粵語)的漢字發(fā)音相同或近似。另可細分為吳音、漢音、唐音3類。公元5至6世紀,漢字由中國或者朝鮮傳入日本,在此時傳入日本而得日文讀音的漢字,當時沒有讀法的名稱,學漢音之后,此讀法稱為“吳音”,“吳”是學漢音的留學生叫的蔑稱。另外,在奈良時代至平安時代,派遣往大唐長安學習的日本學者,把中國的漢字帶回日本,依這種方式得音的日語漢字稱為“漢音”;再加上鐮倉時代以后(南宋至明清),隨禪宗的留學僧或者貿易商人所傳入日本的漢字讀音,共稱為“唐音”。
訓讀,是為了標示原來存在的日文詞匯而加上聯(lián)系的漢字,與中文讀音無關聯(lián)的漢字讀法,可說是為了解決原本日文詞匯有音無字的現(xiàn)象。因日本曾廣泛使用漢文訓讀,歷史上出現(xiàn)過的漢字訓讀數量十分巨大,但其中大多已被淘汰,成為“古訓”。
訓讀中還有一種特殊的現(xiàn)象,即有些漢字詞必須作為整體來發(fā)音,而不能拆開來讀,這種訓讀稱為熟字訓,如、“ 大和 ”(やまと)。這類訓讀在歷史上亦不少,不過現(xiàn)代常用的熟字訓不多,可參考《常用漢字表》附表。
日文部分詞匯也有音、訓二讀,并有不同意思。例如“ 仮名 ”(假名)一詞,音讀為“ かめい ”(kamei),意思為假(借)的(文)字。訓讀讀作“ かな ”(kana)的話則指用來書寫日文字的平假名、片假名的總稱。
由于日本漢字讀法復雜,為了正確表示漢字的發(fā)音,書寫日文時可以在漢字上/旁添上假名,表示漢字的讀法。這種近似中文注音或拼音的標記,在日文叫做“振假名”( 振り仮名 ,furigana)、“讀假名”( 読み仮名 ,yomigana)或“Ruby”( ルビ ),常見于幼兒書籍、日語學習者書籍中,或用來表示不常用漢字或日本人姓名的發(fā)音。
寫法
字體
部分漢字有“舊字體”和“新字體”之分,類似中文的繁體字和簡體字的差別:
新字體: 國 ;舊字體: 國 ;音讀: こく (koku);訓讀: くに (kuni)
新字體: 號 ;舊字體: 號 ;音讀: ごう (gō)
新字體: 変 ;舊字體: 變 ;音讀: へん (hen);訓讀: か わる ( ka waru,舊作“ か はる ”,音同)
舊字體在二次大戰(zhàn)之前使用,1946年文部省引入新字體。
日本造新字體基本上是通過簡化、刪除筆畫的方式,但有例外,常見的如:
新字體: 歩 ;舊字體: 步 ;音讀: ほ、ふ、ぶ (ho, fu, bu);訓讀: ある く、 あゆ む ( aru ku, ayu mu)
新字體: 賓 ;舊字體: ? ;音讀: ひん (hin)
非但沒有刪減,反而增添。以上兩字都含有“少”字缺一點的部分,新字體就干脆寫成“ 歩 ”。但這種改動通常限于常用漢字,表外字“ 捗 ”等字形未作調整。
根據《同音漢字書寫規(guī)則》,還有些字被近義字或同音字(以日語為準)取代,如
常用漢字: 欠 (“ 缺 ”的新字體);非常用漢字: 歇 ;音讀: けつ (ketsu);例如“ 間歇 ”變成“ 間欠 ”。
常用漢字: 死 ;非常用漢字: 屍 ;音讀: し (shi);訓讀: し ぬ ( shi nu);例如“ 屍體 ”今作“ 死體 ”。
和制漢字
國字( 辻 )
日本漢字多數直接借自中國漢字,但亦有一些漢字是由日人根據中國漢字的六書自創(chuàng)的“會意”或“形聲”漢字。這些日本自家創(chuàng)造的漢字不同于通行的簡化字,是只限于日本語使用的漢字,在日本稱為“國字”或“和制漢字”:
峠 ( とうげ , tōge ):山口,鞍部。同“嶺” 。
榊 ( さかき , sakaki ):紅淡比。
畑 ( はたけ , hatake ):旱田,田地,專業(yè)的領域。
辻 ( つじ , tsuji ):十字路口,十字街,路旁,街頭。
働 ( はたらく , hataraku ):工作。
躾 ( しつけ , shitsuke ):教養(yǎng)。不常用,同“ 仕付け ”。
部分漢字亦逆輸出至其他漢字文化圈地區(qū)。如現(xiàn)代中文收錄:“呎”、“腺”、“鱈”。
另外,有些漢字并非起源于日本,但其今義借自日本,如“癌”(cancer),故有時會被誤認為是日本人造的漢字。 “癌”是形聲字,聲符為“嵒”(同“巖”),北京音原為yán,后來引入“癌癥”之義后因易同“炎癥”混淆,遂借某些方言的發(fā)音改讀ái。
國訓
部分日本漢字的意思和原來中文漢字的解釋有所出入。這些漢字被稱為“國訓”:
沖 ( おき , oki ):外海,取其“水中”之會意。
椿 ( つばき , tsubaki ):山茶花。
丼 ( どん , don ):蓋飯,漢語原意為“投物井中聲”。
外國地名舊譯
最初,日本人用近音漢字翻譯外國地名,之后大部分地名已改用片假名表記,但少數漢字譯名至今仍常用,如“ 米國 ”(美國/アメリカ),而(主要為漢地)、臺灣和朝鮮半島(除首爾外)的地名仍使用其原有漢字名。
日常使用漢字
當用漢字
日本政府于1946年進行了一次文字改革,規(guī)定了1850個《當用漢字表》。當用即“臨時使用”之意。這1850個之外的漢字不再使用,改以假名表記,或是用同音、同義字代替,并頒行簡化的新字體。于是產生以下情況:
殘骸 → 殘がい
附近 → 付近
日本的漢字簡化改革,最初導火線是駐日盟軍總司令部(GHQ)教育使節(jié)團“建議”以日語羅馬字全面取代漢字跟假名,減少漢字與脫漢運動無關;以往日本最多以“常用漢字”規(guī)范漢字使用字數,而戰(zhàn)后日語中的外來語已改以片假名取代。
教育漢字
出現(xiàn)在“小學校學習指導要領”的附錄,俗稱“教育漢字”。經過1968年、1977年、1989年的追加與改訂,現(xiàn)在共計1006字,從小一到小六,各個學年的分配為80字、160字、200字、200字、185字、181字。
常用漢字
常用漢字有2,136個,見常用漢字表與JIS之對應。
由于普遍認為“當用漢字”對于社會影響實在太大,于是1981年10月1日日本政府又頒訂1945個《常用漢字表》,新增少量漢字。并以“目安”為準(即一般社會生活中使用漢字的大致上的標準,不再有強制力)。
現(xiàn)行的《常用漢字表》于2010年(平成22年)11月30日以平成22年內閣告示第2號發(fā)布,共2136字、4388音訓。1981年(昭和56年)內閣告示第1號的舊《常用漢字表》(共1945字、4087音訓)宣布廢除。
JIS漢字
JIS漢字編碼指日本工業(yè)規(guī)格( Japanese Industrial Standards )制定的漢字等文字的字符編碼。不在JIS中的漢字有時被稱為“環(huán)境依存文字”,如“ 鷗 ”(后來于2000年改定中加入)。
中文讀法問題
日語現(xiàn)的和制漢字,其中有部分已被中文吸納,也有部分未被現(xiàn)代漢語收錄,因而這些和制漢字無法讀出字音。由于這些字在日本電影、動漫等大量出現(xiàn),卻沒有相對應的讀音,民間出現(xiàn)仿讀。
民間也嘗試以前人的方法仿讀日本漢字,以 易記 及 字源 為原則,主要方法有:
以邊讀邊
“辻”等字常用于日本人名,需要統(tǒng)一的中文讀音,因此有些和制漢字的中文讀法已獲得權威辭典的認可。
榊 :仿讀作“神”,亦有人讀作“申”。
辷 :仿讀作“一”。
込 :仿讀作“入”,也有人仿讀作“這”。實為“迂”之異體字。
辻 :仿讀作“十”,也曾有因其形似簡體“過”而被仿讀作“過”。商務印書館《現(xiàn)代漢語詞典》取“shí”。
凪 :仿讀作“止”,也有人仿讀作“風”,香港《電腦用漢字粵語拼音表》取“jau ”即“優(yōu)”。
畠/畑 :仿讀作“田”,也有人仿讀作“電”?!冬F(xiàn)代漢語詞典》中兩個字均讀作“tián”。
躾 :仿讀作“美”。
働 :仿讀作“動”?!皠印钡暮椭飘愺w字,中文的“勞動”翻譯自和制漢語的“ 労働 ”。
調整結構
凧 :調整結構為“幾+巾”,仿讀作“旗”,也仿讀作“帆”,臺灣CNS11643中文全字庫取作“箏”。
凩 :調整結構為“幾+木”,仿讀作“機”,少數讀成“朵”,亦讀作“木”。
以相似部件仿讀
有時也會參照的簡化字、二簡字來仿讀。
峠 :右邊形近“卡”,仿讀作“卡”,如臺灣有日據時期殘留之地名“壽峠”,常寫作“壽卡”。漢典作“qi?!?,全字庫取作“古”。
枠 :類似“椊”的異體,而“醉”的新字則是“ 酔 ”(“卒”俗作“ 卆 ”),仿讀作“卒”。
根據古字或異體字
有些中文漢字與日文漢字同形而意義不相通,但仍可作為讀音的參考。有時也參照的簡化字、二簡字來發(fā)音。
儚 :短暫之意。古漢語中的罕見字,讀作méng,也有人仿讀作“夢”。
雫 :水滴。由于“雫”曾為“霞”的二簡字,常仿讀作“霞”。此外“雫”也是一個罕見的漢語固有漢字,本讀作“n?!薄?/span>
葉 :實現(xiàn),達成。與 葉 不同。常仿讀作中文“葉”的簡化字“葉”。又,“葉”為“協(xié)”的古文異體字 。
咲 :在中文里是“笑”的異體字。日文中多作花開之意。
新字體讀法
有的日本新字既不像中文傳統(tǒng)漢字,也不像簡化字,但通常找到對應的舊字體就可以知道對應的中文漢字、確定讀音。
注釋
^ 舊字體“ ? ”跟繁體字“賓”字型同形,UNICODE中原本只有“賓”(U+8CD3),中文和日文字體的顯示效果不同。后來日本JIS X 0213:2004引入“ ? ”(1-92-24),致使Unicode3.2增加U+FA64兼容性碼位 ,使日文環(huán)境下也能顯示舊字體。按照Unicode表意文字變種數據庫的Adobe-Japan1部分,應使用U+8CD3 U+E0101指定舊字形的“賓”。電腦支援方面的信息可參見Wikipedia:Unicode擴展?jié)h字。
參考文獻
來源
何群雄 著:《漢字在日本》,香港商務印書館2001年6月6日初版,ISBN 962-07-1404-0
劉元滿 著:《漢字在日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8月初版,ISBN 978-7-81064-924-7
參見
漢字
日文
日本國語國字問題
越文漢字
朝鮮漢字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