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臼齒
人類臼齒
人類的大臼齒(最下面三顆)
人類的乳牙包括8顆乳臼齒,左右上下各2顆,位于乳犬齒之后,從前向后稱作第一乳臼齒和第二乳臼齒。恒牙則有12顆大臼齒,左右上下各3顆,位于前臼齒之后。依次稱作第一大臼齒(一般在5-7歲萌出)、第二大臼齒(一般在10-14歲萌出)和第三大臼齒(17-25歲萌出,不但時間最晚而且常見經(jīng)常萌發(fā)不全,又稱智齒)。
哺乳動物的臼齒
一般來說,食草動物因為要咀嚼大量纖維性食品,臼齒(以及前臼齒)比較發(fā)達。食肉動物的臼齒則不發(fā)達,如成年貓一共只有4顆臼齒。
哺乳動物的大臼齒按其狀態(tài)可以分很多類:
高冠齒(hypsodont): 齒冠的高度大于齒根高度,多見于需要咀嚼堅硬食物的動物,例如馬。
低冠齒(brachyodont)齒冠的高度低于齒根高度者。
三尖齒(tribosphenic): 見于一些食蟲動物和鴨嘴獸幼體(成體沒有牙齒)。上臼齒有三個尖,下臼齒有兩個尖以及位于側面的第三個尖。
方形齒 (quadrate): 見于人類等。臼齒上有呈長方形排列的四個尖,也有五個尖的。
丘狀齒(bunodont): 臼齒上的尖圓滑呈丘狀,整個臼齒上有琺瑯質覆蓋。見于一些雜食動物如豬、熊和人類等。
橫堤齒(lophodont): 表面有與頜骨走向垂直的嵴。
半月齒(selenodont): 表面有半月形的嵴。
斜紋齒(loxodont):表面有斜走向的嵴。非洲象的拉丁文名字Loxodonta(菱形)即來自此。
三尖理論
1907年,H.F.Osborn以原始有胎盤類(Eutheria)的臼齒為原型,提出了哺乳動物臼齒(特別是 脊齒型的草食動物)的三尖解剖命名方式,目前仍被廣泛采用:
上臼齒:位于舌面的原尖(protocone)和位于唇面的前尖(paracone)和后尖(metacone)。原尖和前尖之間的小突起稱為前小尖(paraconule),原尖和后尖之間的小突起稱為后小尖(metaconule)
下臼齒的三個尖與上臼齒的三尖方位相反,以便咀嚼。下原尖(protoconid)位于唇面,下前尖(paraconid)和下后尖(metaconid)位于舌面。此三尖以外又有延伸的較低部分,稱為下跟座(talonid),上有二尖,下次尖(hypoconid,外面),下內尖(endoconid,內面)。
參見
前臼齒
門齒
犬齒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