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駐日大使館
任務
英國大使館負責發(fā)展、維持英日兩國長久以來的雙邊關系、協助兩國在政治、經濟及防衛(wèi)等領域的互動、并加強商務與文化的交流。具體業(yè)務范圍包括辦理赴英日本國民的簽證申請、給予1萬6千名在日英國公民外交保護、緊急協助、護照更新等服務,也為每年為數15萬人的英國赴日游客提供咨詢 。另設有英國駐大阪總領事館(館址為中央區(qū)博勞町3-5-1),協助東京的大使館辦理部分業(yè)務。
歷史
高輪東禪寺“最初的英國公使館跡”石碑
湯馬士·華達士設計的紅磚使館,1912年
英國在日本最早的代表處,是隨著1859年7月6日、首屆公使阿禮國上任而在高輪東禪寺開張的英國總領事館。接下來阿禮國升任公使,領事館也改為公使館的規(guī)格。但在1861年與1862年時兩度發(fā)生了襲擊英籍館員的“東禪寺事件”,而遷移到橫濱去。之后江戶幕府指定品川的 御殿山 ( 日語 : 御殿山 (東京都品川區(qū)) ) 作為公使館的新址并展開工程,但還未能完工,身為倒幕派人士的高杉晉作就于1863年1月31日率人到新館工地縱火,而再也無法投入使用。1866年,時任駐日公使的巴夏禮以公使館橫濱館區(qū)不便為由,將辦公地點遷到了江戶泉岳寺的臨時代表處。
明治維新之后,產生了許多曾經屬于大名的閑置房屋和宅第,巴夏禮因此于1869年1月把公使館辦事處移到三田、上野、沼田藩的 下屋敷 ( 日語 : 下屋敷 ) 內去 ,同時也為了替公使館購置永久性用地 而在江戶城物色了數個地點,最后于1872年5月購下了所需的用地 。1905年由公使館升格的英國大使館,館址也設在當時購得的用地上。
一番町的公使館館舍,由曾因建造銀座西式磚瓦街而聞名的英國建筑師湯馬士·華達士設計,以紅磚砌成,1874年竣工 。然而第一代館舍卻在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中被徹底震壞。目前的大使館館舍是于1929年落成、 英國工務部 ( 英語 : Ministry of Works (United Kingdom) ) 設計的。
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英國駐日大使館因為英日兩國外交的中斷而關閉數年。戰(zhàn)后,同盟國進占日本,大使館址一度成為英國皇家海軍的 陸上設施 ( 英語 : List of Royal Navy shore establishments ) ,并按照皇家海軍的命名慣例而稱作“返航號”( HMS Return )。1946年6月,英國在東京設立“英國駐日聯絡處”( British Liaison Mission in Tokyo )以在盟軍占領狀態(tài)下的日本執(zhí)行英國駐外機構的職能,直到1952年4月的舊金山和約簽訂后,英國大使館才重新掛牌 。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