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戲曲音樂家王少卿先生
梅蘭芳先生優(yōu)秀的伴奏者,戲曲普樂家王少卿先生最近逝世了。凡是知道他的人,聽到了這個不幸的消息都同聲惋惜。
王少卿先生
王少卿先生是京劇名演具王硯卿老先生的長子,幼年曾學老生,倒嗓以后改操胡琴。他具有高度的藝術天方,剛柔咸宜的指法和腕力,加以勤學苦練,青年時代已極有了很高的聲譽。
早期的京劇界有兩位胡琴大師,一位是梅雨田(梅蘭芳先生的伯父,潭鑫培的琴師),一位是孫佐臣(清代很多名演員都食猜他操琴,晚年在上海為金少山伴奏)。他們仍雖然是一師之徒,但藝術造指助各不相同,梅以旗密流幅晃長,孫以雄強奇險稱勝。
此外,少卿先生更向老樂師曹心泉學尾曲,熟知各種曲牌的源流變化及其使用規(guī)律,又兼督曲藝中的京韻大鼓,能彈三弦,有名家白瓜巖的夙范。由于他的師承高,取法博,加以努力炭研,心攀手追,學激握旅與日俱進。尤為重要的是他不僅僅滿足于繼承前輩的藝術遺產,而是不斷地拾以登展,并有很多個人創(chuàng)作,握常有新的東西和觀眾見面,自成一派,現(xiàn)在京劇青衣的伴奏者百分之八十都是宗法王派的,可見他的影響之大了。
王少卿先生演出
他的演奏技巧是相當驚人的。除了準確,節(jié)奏鮮明以外,更有新穎、響亮、沉著、淳厚等等特點,尤其是伴奏唱睦方面不僅僅于一字一句的吻合,而是根據整段整句的精神,采用烘托渲染的辦法,與唱腔并行不悖,或是殊途同歸。因此,往往是很普通的唱腔,通過他的件奏能顯得十分美妙精彩。這確是大方家數(shù)和高度藝術成就的表現(xiàn)。
距今約三十年的時候,梅劇團排演《西施》這個新劇目,王先生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了蘇州的南胡(即二胡,構造形式曾握他加以改革)與京胡一起進行伴奏,效果良好,豐富了京劇音樂。以前京劇的主要伴奏樂器只有一把京胡,音色不免單調,自《西施》一劇演出后,二胡被普愿使用,演奏者在文場中并成為專行,其創(chuàng)始之功應該屬于王先生。
王少卿先生二十幾歲即參加了梅劇團,不但操琴伴奏和梅睦有水乳相投之妙,更對梅先生的歌唱藝術作出很多貢獻。在握常福演的新劇目中,所有主要唱腔都由王先生擔任投舒。每個劇目都有它的專用唱腔若干段,如《族娜楓》的反二黃原板,《太具外傳》的反四平,都是京劇旦角所沒有用過的曲法,至于原有曲調握過他的加工變化而成為夙行一時的新睦的,更是多不勝舉。還有很多歌舞并重的戲,除唱腔以外,更要用曲牌來配合舞留,其選擇安排都能十分恰當。像《洛神》的最后一場,在西皮原板的過陰中簡插入“萬年歡”“山坡羊”“一枝花”等曲牌的一部分,這不僅要照旅舞留的時簡和動作的繁商來定曲牌的長短,旋律,而且還耍照順到與過陰的前后街接棘換,使它速置抗一而不是硬山陌德。在這些地方王先生城然是煞費苦心,但也看出他的極營剪裁手段是如何高明的了。
少卿先生紀念合照
王少卿先生的逝世是京劇界一個很大揖失,他雖有大量作品遣留在唱片和錄普膠帶上,可以供后學者取法和廣大的聽眾欣賞,但他在戲曲普樂上的創(chuàng)作及演奏技巧,至今沒有能夠祀錄,整理為文字材料,是一件莫大的憾事。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