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謙 鐵冠道人
一.《明史·樂志》記載
鐵冠道人
《明史·樂志》中記載有一位名叫冷謙的協(xié)律郎,是位隱居吳山的道士,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任人唯賢, 為求知音律者不拘一格錄用人才,冷謙就是其中一位。同樣據(jù)《明史·樂志》記載,朱元璋命冷謙擔任協(xié)律郎一職,主要工作是創(chuàng)作并整理宮廷演出樂章,引導樂生練習,還需考訂郊廟雅樂,校訂音律及編鐘、編磬等宮廷儀禮中的重要樂器,編訂樂舞。據(jù)說冷謙在元代末年就已近百歲,然而其雖年事已高,但仍能夠勝任這諸多工作,從中不僅能看出他對音樂的熟悉度和精通度相當 之高,而且也說明協(xié)律郎一職在制作和考訂明代宮廷音樂的諸多環(huán)節(jié)中是不可缺少的。
神樂觀歸太常寺管轄,主要掌管祭祀天地、社稷樂舞等事項?!坝^”(念去聲),一意是指道教的廟宇,另外,據(jù)《明史·職官志》記載,主要掌管道教事務的道錄司下設有神樂觀提點一人,知觀二人,且明太祖時就有選取道童充任樂舞生的慣例,神樂觀又同時隸屬于太常寺這一掌教禮樂的宮廷音樂機構,可見道教元素在明初時的宮廷音樂中十分盛行。然而《明史·樂志》中關于神樂觀的記載只有為數(shù)不多的材料,如:“殿中韶樂乃屬之教坊司,三年一祭,乃委之神樂觀樂舞生,褻神明,傷大體?!?/span>
從材料中可見,神樂觀雖隸屬太常寺,但尚未有足夠的資格參與到殿中韶樂中,可見其地位不高。教坊,作為歷史沿革中的重要宮廷音樂機構,自唐高祖時就有設置,至明代設立有教坊司,主要掌管宴會大樂、樂舞承應等事宜,同太常寺一樣,隸屬禮部的管轄。據(jù)《明史·職官志》和《明會典》記載,教坊下設置有奉鸞一人,左、右韶舞各一人,左、右司樂各一人,協(xié)同官十五人,皆由樂戶充任。另據(jù)《明史·樂志》記載,教坊司下屬還表格明代宮廷音樂中重大祭典活動所用樂章名稱設有大使、副使、和聲郎等,都由樂工場合或典禮擔任,為管理具體對象迎神奠玉帛進俎奉牲初的樂官。
二.樂
冷謙
大明王朝開國前三年,古琴古瑟家龍陽道長冷謙完成了大明雅樂與燕樂的修定“四是在洪武十五年重訂了燕樂中的“宴享九奏”與迎膳、進膳曲【水龍吟】等,而洪武十六年木得恰好從麗江進京獻馬,他一定會在歡迎他的國宴上聽到【水龍吟】、【上清歌】、【太清歌】、【清江引】等道樂化的燕樂曲,而這種道樂化,卻是宋元時江南文人稚集型絲竹“細樂”的衍化。以上四件事,除雅樂外,宋元南方絲竹“細樂”引入大明燕樂及“弦索官腔”戲曲音樂的跡象是鑿鑿可見的。 中國正史向來忽視俗樂的記載,燕樂恰好屬于俗樂系統(tǒng)。因此公元1252年忽必烈在麗江白沙宮將“細樂伙后稱“白沙細樂”的樂器與樂師贈給土司阿宗阿良一事雖出于民間傳說,正史并未記載,但麗江今存南宋末年所制的火不(色.古篤)三架及留傳著一種特殊樂器毛筆形“細管”(波波),卻證明這種傳說是真實可信的,因為除了麗江外,云南別的地方?jīng)]有火不思這種樂器。
冷謙 山水圖
七百四十二年前(1252),“革囊渡江”的忽必烈尚能在戰(zhàn)爭時期多所不便的情況不出于禮貌與尊敬將“細樂”樂器及隨軍“戰(zhàn)俘樂師”贈給麗江土司,則六百一十一年前(1383)木得到了南京,成了皇帝的上賓,朱元璋非常尊敬這位七十二歲的納西老人,因此贈給他大明燕樂(細樂)樂器、樂譜乃至樂工便是理所當然的事了。加之協(xié)律郎冷謙是一位古琴、古瑟家,又是道士,因此麗江洞經(jīng)音樂迄今保持“細樂”特色,且曾長期使用古琴、古瑟,并十分重視明初迎膳、進膳的【水龍吟】諸曲。凡此,皆與木得老人的南京之行有直接關系。 麗江洞經(jīng)樂隊中的古樂器 麗江洞經(jīng)樂隊過去曾長期使用五十弦器、十三弦箏、七弦琴。近代以來這三件樂器雖已淘汰,但可證明這個樂隊已有六百年以上的歷史了。麗江土司木得以古稀之年南京獻馬,朱元璋的禮待,古瑟、古琴家—大道士協(xié)律郎冷謙的相助,是麗江洞經(jīng)樂隊擁有琴、瑟、箏的緣由所在。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