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投影
投影變形
經(jīng)過投影變形后的世界地圖,注意南北極的形狀都已經(jīng)拉長
可以用橢圓來說明地圖投影的變形
在使用投影時,可以在平面與球面之間建立相對應(yīng)函數(shù)關(guān)系,但是經(jīng)過投影后的平面并不能保持球面上的長度、角度和面積的原形。所以經(jīng)過投影的地圖只能在長度、角度和面積之中的一項不變形,而其他幾種變形,只能是變形值相對較小。
通常引進一個橢圓來說明地圖投影的變形。在地面上取一個極小的微分圓(面積可以忽略,因此可以看成一個平面),投影變形后將成為一個橢圓,這個橢圓稱作“變形橢圓”。利用這個橢圓,可以檢驗地圖投影的變形性質(zhì)和大小。
長度變形:可以使用長度比μ來表示。長度比是指地面上的微分線段經(jīng)過投影后的長度與原有長度的比值。值得注意的是,這與比例尺并非一個概念。長度比是一個變量,它隨著在地圖上位置的變化而變化。
面積變形:可以使用面積比Ρ來表示。面積比是指地面上的微分面積經(jīng)過投影后的大小與原有大小的比值。面積比也是一個變量。
角度變形:是指地面上的任意兩條線的夾角α與經(jīng)過投影后的角α′的差。由于地面上的一點可以引出無窮條方向線,因此角度變形一般指最大角度變形。
衡量上述投影變形可由下列公式給出 :
h = 1 R ( ? ? --> x ? ? --> ? ? --> ) 2 + ( ? ? --> y ? ? --> ? ? --> ) 2 {\displaystyle h={\frac {1}{R}}{\sqrt {{{\left({\frac {\partial x}{\partial \phi }}\right)}^{2}}+{{\left({\frac {\partial y}{\partial \phi }}\right)}^{2}}}}}
k = 1 R cos ? ? --> ? ? --> ( ? ? --> x ? ? --> λ λ --> ) 2 + ( ? ? --> y ? ? --> λ λ --> ) 2 {\displaystyle k={\frac {1}{R\cos \phi }}{\sqrt {{{\left({\frac {\partial x}{\partial \lambda }}\right)}^{2}}+{{\left({\frac {\partial y}{\partial \lambda }}\right)}^{2}}}}}
sin ? ? --> θ θ --> ′ = 1 h k R 2 cos ? ? --> ? ? --> ( ? ? --> y ? ? --> ? ? --> ? ? --> x ? ? --> λ λ --> ? ? --> ? ? --> x ? ? --> ? ? --> ? ? --> y ? ? --> λ λ --> ) {\displaystyle \sin \theta "={\frac {1}{hk{R^{2}}\cos \phi }}\left({{\frac {\partial y}{\partial \phi }}{\frac {\partial x}{\partial \lambda }}-{\frac {\partial x}{\partial \phi }}{\frac {\partial y}{\partial \lambda }}}\right)}
a ′ = h 2 + k 2 + 2 h k sin ? ? --> θ θ --> ′ {\displaystyle a"={\sqrt {{h^{2}}+{k^{2}}+2hk\sin \theta "}}}
b ′ = h 2 + k 2 ? ? --> 2 h k sin ? ? --> θ θ --> ′ {\displaystyle b"={\sqrt {{h^{2}}+{k^{2}}-2hk\sin \theta "}}}
a = a ′ + b ′ 2 {\displaystyle a={\frac {a"+b"}{2}}}
b = a ′ ? ? --> b ′ 2 {\displaystyle b={\frac {a"-b"}{2}}}
s = h k sin ? ? --> θ θ --> ′ {\displaystyle s=hk\sin \theta "}
ω ω --> = 2 arcsin ? ? --> ( b ′ / a ′ ) {\displaystyle \omega =2\arcsin \left({b"/a"}\right)}
其中, x {\displaystyle x} 和 y {\displaystyle y} 為投影平面上的坐標(biāo), ? ? --> {\displaystyle \phi } 和 λ λ --> {\displaystyle \lambda } 為緯度和經(jīng)度, h {\displaystyle h} 和 k {\displaystyle k} 表示在給定位置沿著緯度線和經(jīng)度線方向的變形, a {\displaystyle a} 和 b {\displaystyle b} 表示給定位置的最大變形和最小變形,用來表征長度變形, s {\displaystyle s} 用來表征面積變形, ω ω --> {\displaystyle \omega } 用來表征角度變形。
上述公式需要通過微分計算,才能得到 a {\displaystyle a} 、 b {\displaystyle b} 、 s {\displaystyle s} 和 ω ω --> {\displaystyle \omega } , 用于衡量地圖投影的變形。
若不采用微分計算,則可以通過下述公式中的 ρ ρ --> C P ( i ) {\displaystyle {\rho _{CP}}\left(i\right)} , 近似地衡量角度變形 ω ω --> {\displaystyle \omega } 。
ρ ρ --> C P ( i ) {\displaystyle {\rho _{CP}}\left(i\right)} 被稱作互補側(cè)面比率的均值(Averaged ratio between complementary profiles,AveRaComp)。 AveRaComp由兩部分構(gòu)成, ρ ρ --> ~ ~ --> D 3 ( i ) {\displaystyle {{\tilde {\rho }}_{D3}}\left(i\right)} 表征了對角線的長度比, ρ ρ --> ~ ~ --> D 3 ( i ) {\displaystyle {{\tilde {\rho }}_{D3}}\left(i\right)} 表征了對角線之間的夾角。
計算AveRaComp時,首先在投影平面上均勻地劃分出 N = n 2 {\displaystyle N=n^{2}} 個網(wǎng)格, 然后,通過逆投影變換,將投影平面上第 i {\displaystyle i} 個網(wǎng)格的四個角點,變換到球面(或橢球體)上,記球面(或橢球體)上的點為 P j {\displaystyle P_{j}} , j = 1 , ? ? --> , 4 {\displaystyle j=1,\cdots ,4} 。 網(wǎng)格 i {\displaystyle i} 在投影平面上網(wǎng)格的中心點,經(jīng)過逆投影變換得到的球面(或橢球體)上的點,記作 P ? ? --> {\displaystyle P_{*}} 。
ω ω --> ≈ ≈ --> ρ ρ --> ~ ~ --> C P ( i ) = [ ρ ρ --> ~ ~ --> D 3 ( i ) + ρ ρ --> ~ ~ --> α α --> ( i ) ] / 2 {\displaystyle \omega \approx {{\tilde {\rho }}_{CP}}\left(i\right)=\left[{{{\tilde {\rho }}_{D3}}\left(i\right)+{{\tilde {\rho }}_{\alpha }}\left(i\right)}\right]/2}
ρ ρ --> ~ ~ --> D 3 ( i ) = max ( | P 1 P ? ? --> → → --> | + | P ? ? --> P 3 → → --> | , | P 2 P ? ? --> → → --> | + | P ? ? --> P 4 → → --> | ) min ( | P 1 P ? ? --> → → --> | + | P ? ? --> P 3 → → --> | , | P 2 P ? ? --> → → --> | + | P ? ? --> P 4 → → --> | ) {\displaystyle {{\tilde {\rho }}_{D3}}\left(i\right)={\frac {\max \left({\left|{\overrightarrow {{P_{1}}{P_{*}}}}\right|+\left|{\overrightarrow {{P_{*}}{P_{3}}}}\right|,\left|{\overrightarrow {{P_{2}}{P_{*}}}}\right|+\left|{\overrightarrow {{P_{*}}{P_{4}}}}\right|}\right)}{\min \left({\left|{\overrightarrow {{P_{1}}{P_{*}}}}\right|+\left|{\overrightarrow {{P_{*}}{P_{3}}}}\right|,\left|{\overrightarrow {{P_{2}}{P_{*}}}}\right|+\left|{\overrightarrow {{P_{*}}{P_{4}}}}\right|}\right)}}}
ρ ρ --> ~ ~ --> α α --> ( i ) = cot ? ? --> ( 1 2 arccos ? ? --> | P 1 P 3 → → --> | P 1 P 3 → → --> | ? ? --> P 2 P 4 → → --> | P 2 P 4 → → --> | | ) {\displaystyle {{\tilde {\rho }}_{\alpha }}\left(i\right)=\cot \left({{\frac {1}{2}}\arccos \left|{{\frac {\overrightarrow {{P_{1}}{P_{3}}}}{\left|{\overrightarrow {{P_{1}}{P_{3}}}}\right|}}\cdot {\frac {\overrightarrow {{P_{2}}{P_{4}}}}{\left|{\overrightarrow {{P_{2}}{P_{4}}}}\right|}}}\right|}\right)}
其中, i {\displaystyle i} 為位于投影平面上的給定網(wǎng)格的編號, i = 1 , ? ? --> , N {\displaystyle i=1,\cdots ,N} , N {\displaystyle N} 為劃分網(wǎng)格的總數(shù), P s P t → → --> {\displaystyle {\overrightarrow {{P_{s}}{P_{t}}}}} 表示連接點 P s {\displaystyle P_{s}} 和點 P t {\displaystyle P_{t}} 的向量。
投影方法和分類
投影方法分為幾何投影法和數(shù)學(xué)解析法。幾何投影法是按照幾何原理繪制的投影變形,適用于比較簡單的投影,比如球心正軸方位投影;而數(shù)學(xué)解析法是利用笛卡爾提出的解析幾何理論繪制的投影變形,適用于比較復(fù)雜的投影,比如等角正軸方位投影。
球心正軸方位投影的畫法示意圖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對地圖投影分類的統(tǒng)一標(biāo)準(zhǔn)。實際上,通常是按照構(gòu)成方法或構(gòu)成性質(zhì)把地圖投影分類。
如果按照構(gòu)成方法分類,可以分成幾何投影和非幾何投影。幾何投影源于幾何透視原理。以幾何特征為依據(jù),將地球上的經(jīng)緯網(wǎng)投影到可以展開的平面(如圓錐、圓柱等)上,可以構(gòu)成方位投影、圓柱投影(麥卡托投影法)和圓錐投影(亞爾勃斯投影)。非幾何投影不借助輔助投影面,用數(shù)學(xué)解析法求出公式來確立地面與地圖上點的函數(shù)關(guān)系,有偽方位投影、偽圓柱投影、偽圓錐投影(彭納投影)和多圓錐投影。
按照構(gòu)成性質(zhì)分類,可以分為等角投影(正形投影)、等積投影以及任意投影。
目前主要的投影方式主要有方位角(Azimuthal)與方位投影(Azimuthal Equidistant)、正射切面投影(Orthographic)、球心切面投影(Gnomic)、球面透視切面投影(Stereographic)、心狀投影(Cordiform)、擬心狀投影(Pseudocordiform)、球狀投影(Globular)、梯形投影(Trapezoidal)以及橢圓形投影(Oval)。:
格林登投影
麥卡托投影法
亞爾勃斯投影
古德投影
彭納投影
毛爾威特投影
等角圓柱投影
等距圓錐投影
等角圓錐投影
等積方位投影
等角方位投影
等距投影
等差分緯線多圓錐投影
羅賓森投影
地圖投影的應(yīng)用
制圖的區(qū)域的位置、形狀和范圍,地圖的比例尺、內(nèi)容、出版方式影響了投影的種類。比如在極地就應(yīng)該是正軸方位投影,中緯地區(qū)使用正軸圓錐投影。
制作世界地圖時使用的彭納投影
制作地形圖通常使用高斯-克呂格投影,制作區(qū)域圖通常使用方位投影、圓錐投影、偽圓錐投影,制作世界地圖通常使用多圓錐投影、圓柱投影和偽圓柱投影。但通常而言,要依據(jù)實際情況具體選擇。
歷史
早使用投影法繪制地圖的是公元前3世紀(jì)古希臘地理學(xué)家埃拉托斯特尼,在這之前地圖投影曾用來編制星圖。他在編制以地中海為中心的當(dāng)時已知世界地圖,應(yīng)了經(jīng)緯線互相垂直的等距離圓柱投影。
1569年,佛蘭德地圖學(xué)家尼古拉斯·墨卡托首次采用正軸等角圓柱投影編制航海圖,使航海者可以不轉(zhuǎn)換羅盤方向,而采用直線導(dǎo)航。
喬凡尼·多美尼科·卡西尼設(shè)計用于三角測量的投影、蘭勃特提出的等角投影理論的蘭勃特投影和設(shè)計出的等角圓錐、等面積方位和等面積圓柱投影,使得十七、十八世紀(jì)的地圖投影具有時代的特點。
十九世紀(jì),地圖投影主要保證大比例尺地圖的數(shù)學(xué)基礎(chǔ),以適應(yīng)軍事制圖發(fā)展和地形測量擴大的需要,出現(xiàn)德國高斯設(shè)計提出的橫軸等角橢圓柱投影的高斯投影,這種投影法經(jīng)德國克呂格爾加以補充,成為高斯-克呂格爾投影。十九世紀(jì)末期,俄國一些學(xué)者對投影作了較深入地研究,對圓錐投影常數(shù)的確定提出了新見解,又提出了根據(jù)已知變形分布推求新投影和利用數(shù)值法求出投影坐標(biāo)的新方法。
參考資料
* 周占鰲. 新編地圖學(xué)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 978-7-04-007263-1.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fù)' : '回復(fù)'}}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