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山公園
歷史
中山公園原稱 兆豐花園 (Jessfield Park)也稱 極司非而花園 ,原是英國兆豐洋行大班、地產商霍格(H.Fogg)在上海西郊的私家花園,由極司非爾路通往靜安寺?;舾駥⒒▓@北半部靠近蘇州河的部分賣給了美國圣公會,圣公會在那里創(chuàng)辦了圣約翰書院,以后發(fā)展成圣約翰大學,也就是今天毗鄰中山公園的華東政法大學。
1914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將花園南半部改建為租界公園,定名為兆豐公園,實質卻屬于越界筑路。公園當時占地320畝,大門位于白利南路和愚園路路口。1943年日本占領軍將租借交還汪偽政權,兆豐公園于是改名中山公園并沿用至今。
景觀
中山公園上海目前保留得最為完整的老公園,園內以英式園藝風格布局,融入中式園林、日式園林與植物觀賞園的元素,成為探究上海造園歷史的優(yōu)良范本。園中有12處優(yōu)秀點并稱“中山公園十二景觀”。
南門始建于1917年,2001年因地鐵二號線建設需要,改建為開放式廣場綠地,保留原有的香樟樹林,設置架空式弧形園門、大型景觀石等。
建于1956年,內有始建于1916年的牡丹亭(原名中國式涼亭)。牡丹園以盆景式樹壇為中心,有大小15個牡丹花壇、頗有歷史記載的“殿春花墅”遺風。
陳家池北面有水榭,水面寬闊,景色請新,春暖花井時節(jié),沿岸楊柳飛絮鋪天蓋地,蔚為奇觀。兼以春雨瀟瀟,細雨如絮,臨榭觀景,令人心曠神怡,是公園觀雨佳處。
公園內分布6處草坪,其中有占地面積達8000平方米的大草坪區(qū),綠茵綿延,視野開闊,周圍有眾多景點簇擁,富有自然風光,是公園景區(qū)精華之所在。
月季是公園的特色花卉。初在園內散植,為方便游客觀賞月季而辟建月季園,成為當時著名的月季培植園地。1956年擴建為規(guī)則式和不規(guī)則式兩處月季園。2001年再次擴建,使園地面積擴展到3300平方米。
1958年擴建公園時,以人工挖湖筑山造成,以后又植樹造林、圍砌湖岸,形成“凹處聚水凸為山”的鴛鴦湖景區(qū),四圍碧水清澈,景色清新。
1937年堆造西山時,形成荷花池塘,成為公園主要景觀之一。池呈月牙形,背靠西山坡,面對西草坪,綠化設置富有特點,黃楊造型的“中山公園”四個大字,別具情趣。
利用原有小河浜圍砌石岸,依自然風格構筑園林小品,有太湖石、小石橋、花架穿廊、山地竹亭、高山跌水、荷池水灣、石罅洞天等諸景,高低錯落,精巧自然。
據工部局年報載,此株大懸鈴木來自意大利,1866年由園主霍格種植,至今已經歷130多年滄桑歲月。現(xiàn)在已是華東地區(qū)樹冠最大、樹干最粗、樹身最高的懸鈴木。
大理石亭是1935年遷建園內的西方古典主義園林建筑,1999年列為“上海市近代建筑保護單位”。石亭面對大草坪區(qū),亭后以龍柏樹為屏障,極富歐陸古典園林情調。
東泥山風景區(qū)地勢起伏婉蜒,湖岸曲折,水波蕩漾。1959年建成的花崗巖大石橋跨越陳家池,隱身于香樟樹林之中,處在水霧蒸騰、嵐氣吞吐之間、意境深邃幽靜。
1914年花園改建為公園時,園門即設在現(xiàn)址。近百年來,這里林木蓊郁,風貌依舊,頗具幽思。
交通
上海軌道交通中山公園站:上海軌道交通2號線、3號線、4號線的車站。
參考文獻
參見
各地的中山公園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資料
展開-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