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
司馬篡魏
東漢末年,因為長年的政治腐敗與土地兼并,在漢王朝的土地上引發(fā)了全國規(guī)模的農(nóng)民起義——黃巾之亂。緊隨而來的政治更迭、軍閥割據(jù),最終使得漢王朝四百余年的統(tǒng)治走向了終點,也對這個國家的經(jīng)濟以及生活于其上的人的思想造成了不可磨滅的創(chuàng)傷。持續(xù)數(shù)十年的戰(zhàn)亂、饑荒、瘟疫導致全國人口銳減90% ,以致出現(xiàn)“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 的悲慘景象。
公元220年,在經(jīng)歷了長達數(shù)十年的戰(zhàn)亂后,魏文帝曹丕篡位自立,迫漢獻帝劉協(xié)禪讓,建立了曹魏。緊接著,劉備、孫權(quán)也先后在西南和東南稱帝,建立了蜀漢與東吳 (三國),中國進入三國時期。三國各自推行一定的休養(yǎng)生息政策,使得社會經(jīng)濟在這段時期內(nèi)經(jīng)歷了一個相對平穩(wěn)的恢復期。然而即使如此,由于政治上的對立,三國之間仍然不間斷地有大小戰(zhàn)爭爆發(fā)。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睿英年早逝,生前沒有留下男性子嗣,其認養(yǎng)的繼承人魏少帝曹芳當時也只有8歲。曹睿臨終時詔令宗室大臣曹爽與重臣司馬懿為輔政大臣,輔佐年幼的皇帝主持政事。輔政初期,兩位輔政大臣尚能分享權(quán)力,相安無事。后來曹爽重用鄧飏、丁謐等心腹,并聽從其建議,一方面架空司馬懿獨攬大權(quán),另一方面任用主張新思想的官員改變舊行法令儀制,造成其與司馬懿及以蔣濟為代表的保守官員之間的關(guān)系急劇惡化。公元249年(正始十年),潛伏的司馬懿勢力對當權(quán)的曹爽勢力發(fā)動了史稱“高平陵之變”的政變。政變的結(jié)果,司馬懿以不殺為條件引誘曹爽主動放棄抵抗,但事后司馬懿違背約定將曹爽及其黨羽盡數(shù)族滅,其中包括與嵇康有姻親關(guān)系的何晏等許多有名之士,加上曹爽共計八族,“同日斬戮,名士減半” 。
此一殘酷的行為,拉開了司馬氏篡奪曹魏政權(quán)的序幕,也引起了忠于曹魏勢力的不滿與警覺。上位后的司馬氏開始逐步架空曹魏皇室的勢力,鏟除異己。一些忠于曹魏以及恐懼司馬氏暴行的人不甘坐以待斃,屢次展開權(quán)力爭奪的反擊戰(zhàn)。在中央有著嘉平之變與甘露之變等政變活動,在地方上有著名為淮南三叛的軍事反抗。每一次對抗都以司馬氏的勝利告終,伴隨而來的則是又一輪的殺戮與。同時代的諸多名士,如李豐、許允、夏侯玄、諸葛誕、王經(jīng)等都因介入或卷入這些爭斗之中被殺。
多變的政治天氣,使得一部分士人選擇居家不仕以避免卷入政治斗爭中遇害。而另一方面,在一次次的平叛后,司馬氏逐一掃清了曹魏的殘存勢力,穩(wěn)固了手中的權(quán)力,其篡奪帝位的野心也逐漸顯露,一部分不承認司馬氏政權(quán)合法性的士人,也選擇以不出仕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不滿。作為應對,也是出于維護統(tǒng)治的需要,司馬氏往往以高壓的手段逼迫疑似心懷不滿的人出仕為官,以表明政治態(tài)度。同時對于堅決抵抗的人,以殘酷的手段予以抹殺,嵇康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被殺害的。
魏晉玄學
自漢武帝“罷黜百家”以來,儒家思想被確定為官方所推崇的主流思想,經(jīng)過兩漢數(shù)百年的發(fā)展,已然成為社會倫理與人們精神信仰上絕對主導者。然而東漢末年的大喪亂,卻對其統(tǒng)治地位帶來了巨大沖擊。殘酷的現(xiàn)實與極端的生存環(huán)境,使得兩漢以來基于儒家理論所構(gòu)建的社會秩序瀕臨崩潰,涌現(xiàn)出如曹操“唯才是舉”,孔融“父母于子女無恩”等反傳統(tǒng)想法。太平道、五斗米道等道教思想也開始萌芽興盛,他們大多以法術(shù)、符水等形式替人治病,很快信徒遍及全國。社會各個階層的人,都開始自覺與不自覺地探求從更高的角度來審視生與死、人與社會等更深層次的問題,以期重新建立起新的思想秩序。
發(fā)生于魏少帝正始年間,由何晏、王弼等人積極倡導的玄學,便是在這個背景下應運而生。最初何晏等人采用援引道家觀點解釋儒家經(jīng)典的方式,試圖調(diào)和儒家與道家兩大思想的矛盾,構(gòu)建出新的以儒道合流為主體的倫理道德體系。由于權(quán)威大學者的積極倡導,一時間哲學研究辯論的風氣大盛,學術(shù)活動異?;钴S,被后世譽為正始之音。然而隨著高平陵事變的發(fā)生,何晏等主導人物紛紛被殺,正始玄學戛然而止。
緊隨其后的便是以嵇康、阮籍等人為首的竹林七賢所引領(lǐng)的“竹林玄學”。與這一時期政治上的黑暗高壓相呼應,竹林玄學一反正始玄學儒道合流的態(tài)度,大力推崇道家“自然”的思想,激烈排斥儒家及司馬氏官方所主張的“名教”的思想。主張避世,主張不為世俗教條拘束,回歸人自然的本性與良知。他們將“名教”與“自然”對立起來,奠定了后來玄學的主命題——“名教”與“自然”之爭。
在嵇康因言論獲罪被殺后,玄學的研究曾經(jīng)一度停止,但在西晉樂廣、郭象等人的活動下再次煥發(fā)出生機。東晉南遷后又與方士、神仙等神秘學說結(jié)合,乃至后期引入佛教思想,為后世道教與佛教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隨著門閥士族的興起,玄學成為一門顯學乃至社會流行受到上流階層追捧。至南朝宋時玄學正式設(shè)立官學,成為與儒學、文學、史學并立的四學,對中國三世紀至四世紀的思想與社會風貌形成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家族情況
嵇康的祖先原本姓奚,住在會稽上虞(今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市),后為躲避仇家,遷徙到譙國的铚縣(今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并改姓為嵇。 有文獻記載嵇氏家族是一個儒學世家 ,因此嵇氏家族被認為屬于社會上層的士族。但是也有觀點對此提出質(zhì)疑,認為本來沒有改姓一事,嵇氏本為賤姓,謊稱是由貴姓奚氏改姓,以提高自己家族的地位。嵇氏因與魏武帝曹操同鄉(xiāng),在東漢末年戰(zhàn)亂時參與到曹魏政權(quán)中,實際上是在嵇康父親那一輩才開始發(fā)跡的。
嵇康的父親名叫嵇昭,字公遠,在曹魏擔任督軍糧治書侍御史, 他在嵇康年幼時便已經(jīng)去世,嵇康由母親和兄長撫養(yǎng)長大。嵇康有資料可考的兄弟有兩個。其中兄長嵇喜在歷史上有明文記載,他在西晉時擔任了揚州刺史、太仆、宗正等重要官職。 他與嵇康之間作有《贈兄喜秀才入軍詩》等組詩互相贈答。在贈答中嵇喜表現(xiàn)出了與嵇康截然不同的積極入世的態(tài)度,使得后世有猜測這種政治立場與價值觀的分歧對二人的兄弟關(guān)系產(chǎn)生了負面影響 。嵇康的另一位兄長,即撫養(yǎng)嵇康的那位兄長,在歷史上并沒有留下姓名和事跡,曾經(jīng)一度被認為就是嵇喜 。然而學者們根據(jù)對相關(guān)資料的分析認為這位撫養(yǎng)嵇康的兄長應該比嵇喜更為年長,而且更早去世,因而確認了他的存在。 他與母親一同撫養(yǎng)嵇康,對嵇康影響巨大。嵇康也對他感情深厚,曾在《答二郭詩》等作品中多次提及他們的養(yǎng)育之恩。后來他與母親都先于嵇康去世,嵇康在《與山巨源絕交書》與《思親詩》中表達了自己深深的悲痛。
早年生活
嵇康的父親早在他還是嬰兒時就去世了,母親與哥哥在撫養(yǎng)他時偏于嬌慣而缺乏嚴格管束,使他養(yǎng)成了桀驁不馴的自由性格。 根據(jù)記載嵇康在年少時便顯示出過人的聰慧,他并沒有通過拜師或者進入學校來接受正統(tǒng)的儒家教育,而是通過自學來完成早期教育的 ,這被認為與其良好的家庭文化環(huán)境有關(guān) 。嵇康的所涉獵的內(nèi)容十分廣泛,包括歷史、音樂以及后來對他影響深遠的老莊學說等各個方面,令他在后來的日子里贏得了多才多藝的贊譽 。
因為家族的財產(chǎn)和兄長的照顧,嵇康的早年過著優(yōu)裕的生活 。雖然容姿俊美,才華出眾,但他卻不愿修飾儀表培植聲譽,為謀求仕進做準備,而是過著自由自在特立獨行的生活 。成年后的嵇康迎娶了曹魏宗室女 長樂亭主 為妻,官拜郎中,后又遷至中散大夫。 。 這些官職都是清凈閑散的職務(wù),嵇康并沒有留下在官的活動記錄。
隱居與養(yǎng)生
雖然有著良好的家庭背景,然而嵇康并不熱衷于當官謀富貴,沒有留下任何官場事跡。他向往出世的生活,隱居于河內(nèi)郡山陽縣(今河南省焦作市),與阮籍、山濤、劉伶、向秀、阮咸、王戎等人交游,并創(chuàng)作了大量表達通脫放達思想的作品,受到當時人的矚目,被稱作“竹林七賢”。
后又與呂安、向秀為鄰,以鍛鐵為生 ,不肯出仕為官。亦有說法稱嵇康鍛鐵并非為謀生。 當時擔任大將軍的司馬昭要聘用嵇康成為他大將軍幕府的屬官,他逃到河東郡去躲避征辟。司隸校尉鍾會準備了盛大的排場前去拜訪他,遭到他的冷遇。好友山濤舉薦他代替自己的職務(wù),他寫下《與山巨源絕交書》,列出自己有“七不堪”“二不可”,表明自己不愿為官的態(tài)度。
關(guān)于不愿出仕的理由,嵇康本人在《與山巨源絕交書》中曾經(jīng)說明,是因自己性格慵懶以及志在長生而不愿追求功名。嵇康不僅崇尚道家的自由思想,也相信道教服食長壽的主張。在隱居期間,他曾親身實踐前往山中采藥,并且意欲將養(yǎng)生作為自己的終生事業(yè),而不愿選擇出仕為官。文獻中記載有他與孫登、王烈等隱者道士的交游。他還著有《養(yǎng)生論》,在煉丹服食之外主張清心寡欲修身養(yǎng)性的養(yǎng)生方式,受到當時人們的推崇。
后世學者大多肯定了這方面的原因,然而許多人仍然認為在這之外也有著政治上的因素使得嵇康選擇不仕。一種觀點認為是處于惡劣的政治環(huán)境下的自保。另一種觀點認為多少有出于對司馬氏政權(quán)的不滿,通過不仕來表達出與司馬氏的不合作,還有觀點進一步認為他是因忠于曹魏而選擇不與司馬氏合作。
絕響與身后
嵇康好友呂安的妻子貌美,被呂安的兄長呂巽將其灌醉并奸污 。呂安憤恨之下想要告發(fā)呂巽,而將這件事情告訴了嵇康。嵇康與呂巽、呂安兩兄弟都有交情,結(jié)識呂巽尚在呂安之前,故勸呂安不要揭發(fā)這樁家丑,以全門第清譽。呂巽當即立下重誓,呂安也出于對嵇康擔保的信任而打消了告發(fā)呂巽的想法。然而事后呂巽仍感不安,于是先發(fā)制人,暗地里誣告呂安不孝。而呂安因為相信呂巽之前的誓言,沒有揭發(fā)呂巽的惡行,而被判處有罪 ,流徙至偏遠的邊郡。呂安寫信給嵇康訴說自己的冤屈 ,嵇康得知后寫下《與呂長悌絕交書》與呂巽絕交 ,并毅然出面為呂安作證申冤,也因此與呂安一同下獄。
嵇康入獄立即在社會上引起巨大反響,許多豪杰名士紛紛表示愿與之一同入獄,以此來政府要求釋放嵇康,有關(guān)部門出面勸解他們才遣散開來 。三千名太學生聯(lián)名為他請命,請求讓他去太學執(zhí)教。然而這些努力并沒有成果,當時正受到權(quán)臣司馬昭寵信的司隸校尉鍾會向司馬昭進言,嵇康這個人具有相當強的政治影響力,可能會對司馬氏奪取天下的計劃產(chǎn)生威脅,勸司馬昭當趁此機會將嵇康鏟除。于是援引“孔子戮少正卯”的春秋案例判決了嵇康和呂安死刑 。
嵇康在獄中反思自己的人生寫下了《幽憤詩》,并為告誡兒子嵇紹寫下了《家誡》。臨到行刑那天,嵇康于刑場上顧視日影,向兄長嵇喜要來了一把琴,從容彈奏一曲《廣陵散》,曲罷嘆道:昔日袁孝尼想跟我學習彈奏《廣陵散》,我總是吝惜而不愿意傳授,“《廣陵散》于今絕矣!”隨后被處死在洛陽東市,時年四十 。
嵇康死后,他的好友,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也于景元四年冬季過世。而竹林七賢中的向秀則接受司馬昭的征召出仕。嵇康之子嵇紹,后來由山濤舉薦出仕為官,后成為晉朝之侍中,八王之亂中為保護晉惠帝而殉難,成為晉朝著名忠臣,然而其父之死,成為對其個人評價的最大爭議。 。
方東樹說:“中散以龍性被誅,阮公為司馬所保,其跡不同,而人品無異。”
藝術(shù)成就
嵇康熱愛音樂,尤其喜愛古琴。他臨刑前顧視日影,從容彈奏一曲《廣陵散》,曲罷嘆道“廣陵散于今絕矣”,給后人留下了 廣陵絕響 的典故。他創(chuàng)作了古琴曲《風入松》,又作有《長清》、《短清》、《長側(cè)》、《短側(cè)》四首琴曲,被稱作“嵇氏四弄”,與東漢蔡邕創(chuàng)作的的“蔡氏五弄”合稱“九弄”。 他還著有《聲無哀樂論》,是中國古代音樂史上的重要音樂理論著作。
根據(jù)文獻記載,嵇康還擅長繪畫與書法。唐代張懷在《書議》中記載曾見過其草書《與山巨源絕交書》一紙,推崇備至,評價其為古今草書第二,僅次于有“草圣”之譽的東漢書法家張芝。又在《歷代名畫記》中記載收藏有嵇康的《巢由洗耳圖》《獅子擊象圖》二圖。但是這些作品未能流傳至今。 。
文學成就
嵇康與阮籍是魏末晉初時期文學的代表人物,二人思想相近,是以并稱“嵇阮”。相較于阮籍以詩見長,嵇康的文學成就主要體現(xiàn)在散文上,故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概括地評價二人:“嵇康師心以遣論,阮籍使氣以命詩”
嵇康傳世詩歌有五十余首,其中以四言詩居多,《送秀才入軍詩》組詩為其代表。嵇康的詩常集用《詩經(jīng)》中的句子,內(nèi)容多崇尚淡泊自然的精神狀態(tài)與闡述清靜無為的哲學思想。其尚古的藝術(shù)風格傳承自曹魏初期的建安風骨,對后世的玄言詩與游仙詩的成熟與盛行也具有重要影響,在詩歌發(fā)展史上處于著承上啟下的位置。但是這種在詩歌中夾雜議論的形式也受到批評,被認為對詩歌藝術(shù)性有負面影響。 。
嵇康詩歌感情色彩強烈,感染力強,受劉勰贊賞為“興高而采烈”,許多詩歌都激憤感慨,直言峻切,不作掩飾,如〈答二郭〉、獄中所寫的〈幽憤詩〉 。嵇康詩歌富有氣勢,如〈贈秀才入軍〉其九,描寫將士馳騁的英姿,擅用對偶,語氣勁健有力 。嵇康亦有作品境界美妙高遠,啟發(fā)讀者,如〈贈秀才入軍〉其十四 。
嵇康的文章流傳至今保存完整且沒有爭議的有15篇,其中有9篇是論。他文章隨性自然,文采飛揚,代表作為《琴賦》《與山巨源絕交書》。另一方面,他的論文富于思想性,魯迅稱贊他:“思想新穎,往往與古時舊說反對?!贝碜鳌娥B(yǎng)生論》與《聲無哀樂論》在東晉、南朝受到高度推崇。
宗教影響
雖然在嵇康的時代并沒有成熟的道教及入教儀式,然而嵇康本人被認為是具有道教信仰的。他在著作《養(yǎng)生論》中提出的“神仙存在”及“長生可學”等思想被后世道教學者葛洪繼承并發(fā)揚,成為神仙道教的基礎(chǔ)理論。在他死后,被認為并未死去而是假托死亡,實則成仙脫離人間世俗,是一位被道教承認的尸解仙。
甚至,作為正史的《晉書》在內(nèi),關(guān)于他的生平事跡的記述中參雜了相當多神怪、傳奇的內(nèi)容。
精神流傳
他堅持思想與人格的自由,不追逐世俗名利,為追求正義而犧牲的品質(zhì),被后世視作中國傳統(tǒng)文人清廉正直、不畏強權(quán)精神的代表人物之一。
卒年之疑
嵇康的卒年自六朝起便存在爭議。距離嵇康之死年代最近的文獻為西晉陳壽的《三國志》,里面稱嵇康死于魏元帝景元中,又系于鍾會任司隸校尉期間 。最早明確記載有嵇卒年的是西晉干寶所著《晉紀》,因為有記載稱嵇康曾欲舉兵支持毌丘儉的謀反,于是將嵇康之死系于高貴鄉(xiāng)公正元二年(255年),司馬師平定毌丘儉之亂以后。東晉的孫盛和習鑿齒因循了這種說法。南朝宋的裴松之對此予以了詳細辯駁,認為這種說法不僅與各類資料中的事跡記載矛盾,也與干寶本人的說法有所沖突,應當以陳壽的記載為準。
因此正元二年說幾乎不被后人采納,后世學者對于嵇康卒年的探討主要存在有以下觀點:
魏元帝景元三年(262年)說
見于北宋司馬光編撰的《資治通鑒》,將嵇康被殺一事系于景元三年冬下,并未說明理由。 后人認為應當是由于鍾會于景元三年冬季已然轉(zhuǎn)任鎮(zhèn)西將軍 ,為符合鍾會于司隸校尉任上殺嵇康的記載而做出的折中結(jié)論 。支持這種說法有元朝的白珽,明朝的郎瑛,清朝的吳榮光、姜亮夫、近現(xiàn)代蕭登福、童強等 。
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說
持此說的多為近現(xiàn)代學者,理由是裴松之將《與山巨源絕交書》的創(chuàng)作日期在景元二年前后,文中載嵇紹時年八歲,而《晉書》載嵇康在嵇紹十歲時遇害 ,則中間有應兩年時間差。鍾會雖在景元三年轉(zhuǎn)任鎮(zhèn)西將軍,實際離開洛陽卻是在景元四年秋 ,在此一年間仍存在兼任司隸校尉并讒殺嵇康、呂安的可能性 ,因有此說。支持此說的有劉汝霖、戴明揚 、莊萬壽等。
魏元帝景元五年(264年)說
這一說法由李劍國先生提出 。這種說法認為《與山巨源絕交書》與山濤除吏部郎之間尚存在一年的時間差,所以應是景元五年。但因為與鍾會讒殺嵇康的記載不相容,所以存在反對看法 。
又文獻記載嵇康死時四十歲 ,而“景元三年”與“景元四年”兩種說法更為普遍,故嵇康的生年也多被認為在黃初四年(223年)、黃初五年(224年)左右。
趣聞軼事
羅企生被桓玄抓住之后,請求桓玄饒自家弟弟的性命,以照顧年邁母親時,說,以前晉文王司馬昭殺了嵇康,但他的兒子嵇紹卻是晉朝的忠臣?;感纱舜饝怂恼埱?。
嵇康對趙至說,他的眼瞳雖然黑白分明,有白起的風度,可惜太小了。趙至說很多小東西都能派上大用場,可見他的眼瞳雖然不大,但是識量不一定小。
向秀在嵇康死后有一次因為公事見了司馬昭。司馬昭說,你不是一直想歸隱嗎,怎么現(xiàn)在倒來了?向秀說,巢父跟許由都太孤傲了,我不準備過多地向他們靠攏。司馬昭于是高興了。
鐘會當年剛剛寫了《四本論》,因為怕嵇康刁難,但又無法抑制自己心中想讓嵇康看看的欲望,將在懷中藏了一路的《四本論》遠遠地從門外扔進了嵇康家里,立刻跑了。他似乎并不擔心嵇康會不會被《四本論》砸到。
《世說新語·品藻第九》67:郗嘉賓問謝太傅(謝安)曰:“林公談何如嵇公?”謝云:“嵇公勤著腳,裁可得去耳?!庇謫枺骸耙蠛稳缰В俊敝x曰:“正爾有超拔,支乃過殷;然亹亹論辯,恐殷欲制支?!?/span>
《世說新語·容止第十四》11:有人語王戎曰:“嵇延祖卓卓如野鶴之在雞群?!贝鹪唬骸熬匆娖涓付!?/span>
《世說新語·傷逝第十七》2:王浚沖為尚書令,著公服,乘軺車,經(jīng)黃公酒壚下過。顧謂后車客:“吾昔與嵇叔夜、阮嗣宗共酣飲于此壚。竹林之游,亦預其末。自嵇生夭、阮公亡以來,便為時所羈紲。今日視此雖近,邈若山河。”
《世說新語·賢媛第十九》11:山公與嵇、阮一面,契若金蘭。山妻韓氏覺公與二人異于常交,問公,公曰:“我當年可以為友者,唯此二生耳?!逼拊唬骸柏摿b之妻亦親觀狐、趙,意欲窺之,可乎?”他日,二人來,妻勸公止之宿,具酒肉。夜穿墉以視之,達旦忘反。公入曰:“二人何如?”妻曰:“君才致殊不如,正當以識度相友耳。”公曰:“伊輩亦常以我度為勝。”
《世說新語·簡傲第二十四》4:嵇康與呂安善,每一相思,千里命駕。安后來,值康不在,喜出戶延之,不入,題門上作“鳯”字而去。喜不覺,猶以為欣。故作“鳯”字,“凡鳥”也。
著作
詩
《贈兄喜秀才入軍詩》十九首。
《 幽憤詩 》一首
《敘志詩》二首
《游仙詩》一首
《六言詩》十首
《重作四言詩》七首
《思親詩》一首
《答二郭詩》三首
《與阮德如詩》一首
《酒會詩》七首
《雜詩》一首
書
《 與山巨源絕交書 》
《與呂長悌絕交書》
賦
《 琴賦 》
《酒賦》
《蠶賦》
《懷香賦》
論
《 聲無哀樂論 》
《養(yǎng)生論》及《答難養(yǎng)生論》
《釋私論》
《管蔡論》
《明膽論》
《難宅無吉兇攝生論》及《答解宅無吉兇攝生論》
《難自然好學論》
其他
《琴贊》
《燈銘》
《卜疑》
《太師箴》
《家誡》
《圣賢高士傳贊》
《春秋左氏傳音》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guān)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