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元大一統(tǒng)志
編輯過程
回回人扎馬剌丁創(chuàng)議編輯官方地理總志,并與虞應龍合作領導組織撰修。從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開始;到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共經(jīng)歷9年完成初稿755卷。
而后因獲得《云南圖志》、《甘肅圖志》、《遼陽圖志》故而繼續(xù)重修,由孛蘭盻、岳鉉等主持編輯,到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全書完成,共1300卷,600冊。定名為《大元大一統(tǒng)志》。
成書后藏于秘府,一直到元順帝至正六年(1346年)方在杭州開始刻版,而后許有壬為此書寫序。
內容
《大元大一統(tǒng)志》所記錄的各路、州、縣內容多來自唐代《元和郡縣圖志》、宋代《太平寰宇記》、《輿地紀勝》等書。其中長江以南各行省多取材《輿地紀勝》和宋、元二代的其他地理志;長江以北各行省則多取材于《元和郡縣圖志》、《太平寰宇記》和其他金、元地理志。
概書分成以分介紹各行省,建置沿革、坊郭鄉(xiāng)鎮(zhèn)、里至、山川、土產(chǎn)、風俗形勝、古跡、宦跡、人物、仙釋。
流傳過程
1285年《大元大一統(tǒng)志》開始修書。由扎馬剌丁、虞應龍等主持編輯。
1294年完成初稿755卷。而后續(xù)修。由孛蘭盻、岳鉉等主持編輯。
1303年全書完成,共1300卷,600冊。定名為《大元大一統(tǒng)志》。
1346年在杭州開始刻版,而后許有壬為此書寫序。
明代的《文淵閣書目》記錄有《大元一統(tǒng)志》兩部。一部182冊;另一部600冊,但未記錄卷數(shù)。但歷史學者依據(jù)后一部有600冊,與全書剛完成時數(shù)目相同,認為明嘉靖年間《大元大一統(tǒng)志》全書尚存。
中華人民共和國殘存的《大元大一統(tǒng)志》,包括《遼海叢書》、《玄覽堂叢書》所錄,僅44卷,不及原來卷數(shù)的5%。并且某些卷內不全甚至只存2-3頁。這些殘卷由北京圖書館及私人收藏家所收藏。
相關書籍
元文宗時代纂修的《經(jīng)世大典》,其中的 “都邑”部分以 《大元大一統(tǒng)志》為據(jù)。
明代官修的地理志《大明一統(tǒng)志》、《寰宇通志》參考《大元大一統(tǒng)志》,其中有引用《大元大一統(tǒng)志》原文。
明代修的《永樂大典》,記錄了大量《大元大一統(tǒng)志》的文字。后來《遼東志》、《滿洲源流考》、《熱河志》、《乾隆盛京通志》、《蒙古游牧記》、《嘉慶四川通志》、《湖北通志》、《乾隆東昌府志》、《嘉慶延安府志》、《日下舊聞考》、《愚谷文存》都有引用《大元大一統(tǒng)志》的原文,但學者推測實際上是引自《永樂大典》的記錄。
清代宣統(tǒng)三年聊城鄒氏石印本的《至正集》卷35中有元代許有壬的《大一統(tǒng)志序》。
近代學者金毓黻曾經(jīng)搜集整理,刊有《大元大一統(tǒng)志》殘本十五卷,輯本四卷。
學者趙萬里以《元史?地理志》為綱,將《大元大一統(tǒng)志》的元刻殘帙,各家抄本與群書所引,匯輯為一書,分編十卷,編成《元一統(tǒng)志》。1966年北京的中華書局有出版此書。
參考資料
《中國大百科全書》"大元大一統(tǒng)志"條目。
中國科學史上的扎馬剌丁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