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
《晉書》作者群
《晉書》作者共二十一人。
監(jiān)修三人:房玄齡、褚遂良、許敬宗
天文、律歷、五行等三志的作者:李淳風
擬訂修史體例:敬播(注:沒有流傳下來。)
其他十六人:令狐德棻、來濟、陸元仕、劉子翼、盧承基、李義府、薛元超、上官儀、崔行功、辛丘馭、劉胤之、楊仁卿、李延壽、張文恭、李安期和李懷儼。
另外唐太宗李世民也在宣帝(司馬懿)、武帝(司馬炎)二紀及陸機、王羲之兩傳寫了四篇史論,所以有題“御撰”。
《晉書》編寫過程
唐太宗重視修史,中國自唐代開始設(shè)館修史,《晉書》是其中的第一部?!岸迨贰庇辛渴窌ā稌x書》,《梁書》、《陳書》、《北齊書》、《周書》、《隋書》)是在唐太宗時期修成的。
在唐朝以前,即有十八家晉史傳世,而實際上則多達二十余家,其中沈約、鄭忠、庾銑三家晉書已亡佚外,其余都還存在。當時唐太宗認為這些晉史有種種缺陷,且“制作雖多,未能盡善”,便于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下詔修《晉書》,唐太宗在《修晉書詔》有言:“大矣哉,蓋史籍之為用也”。
《晉書》由房玄齡等人負責監(jiān)修,組織一批史家和學者,以南朝齊人臧榮緒所寫的《晉書》為藍本,同時參考其他諸家晉史和有關(guān)著作,“采正典與雜說數(shù)十部”,兼引十六國所撰史籍,從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開始撰寫,至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寫成。
唐太宗親自為《晉書》的《宣帝紀》、《武帝紀》、《陸機傳》、《王羲之傳》分別寫了史論?!稌x書》問世后,“言晉史者,皆棄其舊本,兢從新撰”。
近代有中國人吳仕鑒著《晉書斠注》,采集眾說以辨異、證同、糾謬、補遺,此書在1928年由吳興嘉業(yè)堂刊行。
《晉書》的成就
記載完備
唐之前的各晉史,或僅記西晉一朝史事,或雖兼記兩晉史事,但對十六國史事則無專門記述??烧f都非完備的晉史。與唐之前的各晉史相比,《晉書》的內(nèi)容較為詳盡且廣博,紀傳中收錄的大量詔令、奏疏、書札及文章,雖冗長,但有多方面的史料價值。《輿服志》和《禮志》《樂志》反映了魏晉南北朝統(tǒng)治階級崇尚禮儀服飾的風氣。趙翼說:“唐初修《晉書》,以臧榮緒本為主,而兼考諸家成之。今據(jù)《晉》、《宋》等《書》列傳所載諸家之為《晉書》者,無慮數(shù)十種?!?/span>
補舊史之不足
《三國志》有紀、傳而無志。而《晉書》中的志,多從三國時期寫起。關(guān)于曹魏屯田、興修水利發(fā)展農(nóng)業(yè)、經(jīng)營西北,及晉朝占田制多有著墨?!妒池浿尽分v東漢、三國時代的經(jīng)濟發(fā)展,可補《后漢書》、《三國志》之不足。從當政者的角度,《晉書》雖為立傳,但并不鼓勵司馬氏的發(fā)家史,《晉書·宣帝紀》里曾講到晉明帝問起晉得天下的具體情形,王導告之,明帝大慚,把臉埋在床上說:“若如公言,晉祚復安得長遠!”,而唐太宗在其所作的史論里,更不乏警世之意。
體例創(chuàng)新
《晉書》有“載記”三十卷,記載了古代中國少數(shù)民族匈奴、鮮卑、羯、氐、羌建立的十六國政權(quán)。這是《晉書》在紀傳體史書體例上的一個特點?!拜d記”最早由《東觀漢記》所創(chuàng),但并非記載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的史事。
晉書的不足
記述荒誕
《晉書》繼承了前代晉史著作的缺點,記述了大量的神怪故事,《搜神記》、《幽明錄》中一些荒誕之談也加以收錄。例如《干寶傳》中記載干寶之父妾陪葬十余年,開棺后仍能復生之事?!稄埲A傳》中提到吃“龍肉”之事,并稱“試以苦酒濯之,必有異?!?/span>
史料取舍不夠嚴謹
據(jù)歷史學者考察,在修撰《晉書》時期,所能見到晉代文獻很多,除各專史外,還有大量的詔令、儀注、起居注以及文集。但《晉書》的編撰者主要只采用臧榮緒的晉書作為藍本,并兼采筆記小說的記載,稍加增飾。對于其他各家的晉史和有關(guān)史料,雖曾參考,但卻沒有充分利用。因此唐代成書之后,即受到當代人的指實,認為它“好采詭謬碎事,以廣異聞;又所評論,競為綺艷,不求篤實”。劉知幾在《史通》里也批評它不重視史料的甄別去取,只追求文字的華麗。例如有關(guān)杜弢的下場,《晉書·杜弢傳》寫杜弢“不知所終”,《晉書·愍帝紀》卻寫杜弢“死在道上”。清人張熷在《讀史舉正》舉出《晉書》謬誤達450多條。錢大昕批評《晉書》“涉筆便誤”。
此外,《晉書·馮紞傳》稱“紞兄恢,自有傳”,《殷顗傳》稱“弟仲文、叔獻,別有傳”,但《晉書》并無《馮恢傳》《殷叔獻傳》;《李重傳》有“見百官志”語,但《晉書》并無《百官志》;《司馬彪傳》載“泰始初,武帝親祠南郊,彪上疏定議,語在郊祀志”,但《晉書》只有《禮志》,沒有《郊祀志》,且《禮志》也對司馬彪此議毫無記載。
《晉書》目錄
帝紀
帝紀第一宣帝
帝紀第二景帝文帝
帝紀第三武帝
帝紀第四惠帝
帝紀第五懷帝愍帝
帝紀第六元帝明帝
帝紀第七成帝康帝
帝紀第八穆帝哀帝海西公
帝紀第九簡文帝孝武帝
帝紀第十安帝恭帝
志
志第一 天文上(天體 儀象 天文經(jīng)星等)
志第二 天文中(七曜 雜星氣 史傳事驗)
志第三 天文下(月五星犯列舍 經(jīng)星變附見)
志第四 地理上
志第五 地理下(青州徐州荊州揚州交州廣州)
志第六 律歷上
志第七 律歷中
志第八 律歷下
志第九 禮上
志第十 禮中
志第十一 禮下
志第十二 樂上
志第十三 樂下
志第十四 職官
志第十五 輿服
志第十六 食貨
志第十七 五行上
志第十八 五行中
志第十九 五行下
志第二十 刑法
列傳
列傳第一 后妃上宣穆張皇后景懷夏侯皇后景獻羊皇后文明王皇后武元楊皇后武悼楊皇后左貴嬪胡貴嬪諸葛夫人惠賈皇后惠羊皇后謝夫人懷王皇太后元夏侯太妃
列傳第二 后妃下元敬虞皇后豫章君明穆庾皇后成恭杜皇后章太妃康獻褚皇后穆章何皇后哀靖王皇后廢帝孝庾皇后簡文宣鄭太后簡文順王皇后孝武文李太后孝武定王皇后安德陳太后安僖王皇后恭思褚皇后
列傳第三王祥鄭沖何曾石苞
列傳第四羊祜杜預
列傳第五陳騫裴秀
列傳第六衛(wèi)瓘張華
列傳第七 宗室司馬孚司馬邕司馬望司馬洪司馬威司馬整司馬楙司馬輔司馬翼司馬晃司馬瑰司馬珪司馬衡司馬景司馬權(quán)司馬纮司馬俊司馬泰司馬略司馬騰司馬綏司馬虓司馬遂司馬勛司馬遜 司馬承 司馬睦 司馬陵司馬順
列傳第八 宣五王平原王干瑯邪王伷清惠亭侯京扶風王駿梁王肜文六王齊獻王攸城陽哀王兆遼東悼惠王定國廣漢殤王廣德樂安平王鑒燕王機司馬永祚樂平王延祚
列傳第九 王沈荀顗荀勖馮紞
列傳第十賈充郭彰楊駿
列傳第十一魏舒李憙劉寔高光
列傳第十二 王渾(子濟)王濬唐彬
列傳第十三山濤王戎郭舒樂廣
列傳第十四鄭袤李胤盧欽華表石鑒溫羨
列傳第十五 劉毅 程衛(wèi)和嶠武陔任愷崔洪郭奕 侯史光何攀
列傳第十六劉頌李重
列傳第十七傅玄(子咸咸子敷、咸從父弟祗)
列傳第十八向雄段灼閻纘
列傳第十九阮籍嵇康向秀劉伶謝鯤胡毋輔之畢卓王尼羊曼 光逸
列傳第二十 曹志 庾峻郭象庾純秦秀
列傳第二十一皇甫謐摯虞束皙王接
列傳第二十二郤詵阮種華譚袁甫
列傳第二十三愍懷太子
列傳第二十四陸機
列傳第二十五夏侯湛潘岳張載
列傳第二十六江統(tǒng)孫楚
列傳第二十七羅憲滕修馬隆胡奮陶璜吾彥張光 趙誘
列傳第二十八周處周訪
列傳第二十九汝南文成王亮楚隱王瑋趙王倫齊王冏長沙王乂成都王穎河間王颙東海孝獻王越
列傳第三十解系孫旗孟觀牽秀 繆播皇甫重張輔李含張方閻鼎索靖賈疋
列傳第三十一周浚成公簡茍晞華軼劉喬
列傳第三十二劉琨祖逖
列傳第三十三邵續(xù)李矩段匹磾魏浚
列傳第三十四 武十三王 元四王 簡文三子
列傳第三十五王導(子王悅王恬王洽 王協(xié) 王劭王薈洽子王珣王珉 劭子王謐)
列傳第三十六劉弘陶侃
列傳第三十七溫嶠郗鑒
列傳第三十八顧榮紀瞻賀循楊方薛兼
列傳第三十九劉隗刁協(xié)戴若思
列傳第四十應詹甘卓鄧騫卞壸
列傳第四十一 孫惠 熊遠 王鑒 陳頵高崧
列傳第四十二郭璞葛洪
列傳第四十三庾亮(子庾彬 庾羲庾龢弟庾懌庾冰庾條庾翼)
列傳第四十四桓彝(子桓云云弟桓豁豁子桓石虔虔子桓振虔弟桓石秀桓石民桓石生桓石綏桓石康豁弟桓秘秘弟桓沖沖子桓嗣嗣子桓胤嗣弟桓謙謙弟桓修)徐寧
列傳第四十五 王湛荀崧范汪劉惔
列傳第四十六王舒王廙虞潭顧眾張闿
列傳第四十七陸曄何充褚翜蔡謨諸葛恢殷浩
列傳第四十八孔愉丁潭 張茂 陶回
列傳第四十九謝尚謝安(子謝琰琰子謝混安兄謝奕奕子謝玄安弟謝萬萬弟謝石石兄子謝朗朗弟子謝邈)
列傳第五十王羲之王獻之許邁
列傳第五十一 王遜蔡豹羊鑒 劉胤桓宣朱伺毛寶劉遐鄧岳
列傳第五十二陳壽王長文 虞溥司馬彪王隱虞預孫盛干寶鄧粲謝沈習鑿齒徐廣
列傳第五十三顧和袁瑰江逌車胤殷顗王雅
列傳第五十四 王恭庾楷劉牢之殷仲堪楊佺期
列傳第五十五 劉毅諸葛長民何無忌檀憑之魏詠之
列傳第五十六張軌等(記載前涼歷史)
列傳第五十七涼武昭王(子士業(yè))(記載西涼歷史)
列傳第五十八 孝友李密盛彥 夏方王裒許孜庾袞孫晷顏含劉殷王延 王談 桑虞 何琦吳逵
列傳第五十九 忠義嵇紹從子嵇含王豹 劉沉麹允焦嵩 賈渾王育韋忠 辛勉 劉敏元 周該桓雄韓階 周崎 易雄樂道融虞悝沈勁吉挹王諒 宋矩 車濟 丁穆 辛恭靖 羅企生 張祎
列傳第六十 良吏魯芝胡威杜軫竇允 王宏曹攄潘京范晷丁紹喬智明鄧攸吳隱之
列傳第六十一 儒林范平文立陳邵虞喜劉兆 氾毓 徐苗 崔游范隆杜夷 董景道 續(xù)咸 徐邈 孔衍范宣韋?范弘之王歡
列傳第六十二 文苑應貞成公綏左思趙至鄒湛棗據(jù) 褚陶 王沉張翰庾闡 曹毗 李充袁宏伏滔 羅含顧愷之郭澄之
列傳第六十三 外戚羊琇王恂楊文宗羊玄之虞豫 庾琛杜乂褚裒何準 王濛 王遐 王蘊 褚爽
列傳第六十四 隱逸孫登董京 夏統(tǒng) 硃沖范粲魯勝董養(yǎng) 霍原 郭琦 伍朝 魯褒 氾騰 任旭 郭文 龔壯 孟陋 韓績 譙秀 翟湯 郭翻 辛謐 劉驎之索襲楊軻 公孫鳳 公孫永 張忠石垣宋纖 郭荷 郭瑀 祈嘉 瞿硎先生 謝敷戴逵龔玄之 陶淡陶潛
列傳第六十五 藝術(shù) 陳訓 戴洋 韓友 淳于智 步熊 杜不愆 嚴卿 隗炤 卜珝 鮑靚吳猛幸靈佛圖澄麻襦單道開黃泓 索紞 孟欽 王嘉 僧涉郭黁鳩摩羅什曇霍 臺產(chǎn)
列傳第六十六 列女 羊耽妻辛氏杜有道妻嚴氏王渾妻鐘氏鄭袤妻曹氏 愍懷太子妃王氏鄭休妻石氏 陶侃母湛氏 賈渾妻宗氏 梁緯妻辛氏 許延妻杜氏 虞潭母孫氏 周顗母李氏張茂妻陸氏 尹虞二女 荀崧小女荀灌王凝之妻謝氏劉臻妻陳氏 皮京妻龍氏 孟昶妻周氏 何無忌母劉氏 劉聰妻劉氏王廣女 陜婦人 靳康女 韋逞母宋氏 張?zhí)戾a妾閻氏薛氏 苻堅妾張氏 竇滔妻蘇蕙苻登妻毛氏慕容垂妻段氏段豐妻慕容氏 呂纂妻楊氏李玄盛后尹氏
列傳第六十七 四夷 東夷夫余國馬韓辰韓肅慎氏倭人 裨離等十國;西戎吐谷渾焉耆國龜茲國大宛國康居國大秦國;南蠻林邑扶南;北狄匈奴
列傳第六十八王敦桓溫
列傳第六十九桓玄卞范之殷仲文
列傳第七十王彌張昌陳敏王如杜曾杜弢王機祖約蘇峻孫恩盧循譙縱
載記
載記第一劉元海(子和 劉宣)
載記第二劉聰
載記第三劉曜(以上三卷記載漢、前趙歷史)
載記第四石勒上
載記第五 石勒下
載記第六石季龍上
載記第七 石季龍下(以上四卷記載后趙歷史)
載記第八慕容廆
載記第九慕容皝
載記第十慕容儁
載記第十一慕容暐慕容恪陽騖 皇甫真(以上四卷記載前燕歷史)
載記第十二苻洪苻健苻生苻雄王墮
載記第十三苻堅上
載記第十四 苻堅下(王猛苻融苻朗)
載記第十五苻丕苻登(以上四卷記載前秦歷史)
載記第十六姚弋仲姚襄姚萇
載記第十七姚興上
載記第十八 姚興下
載記第十九姚泓(以上四卷記載后秦歷史)
載記第二十李特李流
載記第二十一 李雄李班李期李壽李勢(以上兩卷記載成漢歷史)
載記第二十二呂光呂纂?yún)温。ㄓ涊d后涼歷史)
載記第二十三慕容垂
載記第二十四慕容寶盛熙云(以上兩卷記載后燕歷史并附載西燕)
載記第二十五乞伏國仁干歸熾磐馮跋(記載西秦歷史并附錄北燕)
載記第二十六禿發(fā)烏孤利鹿孤傉檀(記載南涼歷史)
載記第二十七慕容德
載記第二十八慕容超(以上兩卷記載南燕歷史)
載記第二十九沮渠蒙遜(記載北涼歷史)
載記第三十赫連勃勃(記載夏國歷史)
其他版本的晉書
二十四史中的晉書是唐朝時期編寫,晚于南北朝時期的《南齊書》、《宋書》等,但唐朝之前已經(jīng)存在幾部不同版本的晉書了。參見十八家晉史。
史誤
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朱大渭曾撰文指出《晉書》中的一些史實上的謬誤:
《皇甫方回傳》,荊州所迎非杜弢,乃杜曾;
《桓石虔傳》,荊州刺史的名字是桓石民;
《桓溫傳》,“金城泣柳”發(fā)生在桓溫第三次北伐,而非第二次;
《王羲之傳》,王氏三少之安期非王承,乃王導兄王含之子王應;
《王羲之傳》,尚書仆射非謝安,乃謝尚;
《天文志下》,朱齡石平蜀非在義熙七年,乃九年;
《天文志》,泰始二年十月丙午、九年七月丁酉、十年十月乙未、永康元年正月乙卯皆無日蝕。
參見
十八家晉史
晉書人物列表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guān)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