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錦之戰(zhàn)
遭遇
洪承疇本人多謀善斷。崇禎十四年(1641年)四月下旬,洪承疇部至松山與杏山之間。四月二十五日,雙方在乳峰山戰(zhàn)事膠著,“清人兵馬,死傷甚多”,清軍失利,幾至潰敗。洪承疇將吳三桂列為首功,說:“吳三桂英略獨擅,兩年來,以廉勇振飭遼兵,戰(zhàn)氣倍嘗,此番斬獲功多。”
洪承疇不敢冒進,駐扎寧遠,以窺探錦州勢態(tài)。并向朝廷表示:“大敵在前,兵兇戰(zhàn)危,解圍救錦,時刻難緩,死者方埋,傷者未起。半月之內,即再督?jīng)Q戰(zhàn),用紓錦州之急。”兵部尚書陳新甲以兵多餉艱為由,主張速戰(zhàn)速決,催承疇進軍 ,又分任馬紹愉、張若麒為兵部職方主事、職方郎中督促決戰(zhàn)。張若麒不知兵,認為錦州之圍可立解,日日催促洪承疇進兵。崇禎帝亦詔令洪承疇“刻期進兵”,洪承疇不得已,崇禎十四年七月二十六日在寧遠誓師,率八總兵、十三萬人,二十八日抵錦州城南乳峰山一帶,二十九日,命總兵楊國柱率領所部攻打西石門,楊國柱中箭身亡,以山西總兵李輔明代之。此時明軍士氣正銳,清軍見到明兵如此氣勢,無不“大駭”。 皇太極對清軍失利心急如焚,決定親率援軍趨松山。在松錦之戰(zhàn)中,朝鮮亦派出大量炮兵支援清軍,而且還有林慶業(yè)統(tǒng)帥水軍參戰(zhàn)。
決戰(zhàn)
崇禎十四年八月十八日皇太極帶病急援,一路上鼻血不止 ,六晝夜兼行500余里,七月十九日到達錦州城北的戚家堡(遼寧錦縣齊家堡),分軍駐王寶山、壯鎮(zhèn)臺、寨兒山、長嶺山、劉喜屯?;侍珮O發(fā)現(xiàn)明軍的弱點,對諸將說:“此陣有前權而無后守,可破也。”就地挖壕,緊緊包圍在松山一帶,“斷絕松山要路”,“有刈薪、汲水者,輒為邏卒所殺” 。洪承疇與清軍決戰(zhàn)于松山、錦州地區(qū),皇太極秘令阿濟格突襲塔山,趁潮落時奪取明軍屯積在筆架山的糧草十二堆。
松山被圍,通道被斷,松山糧餉僅存三日。“初筑時承疇不之覺,已而知為所困,然亦不能爭矣。遂上書求援,凡十有八疏。內臣高起潛恐承疇有功,力抑之,使不得奏。” 洪承疇召集諸將,主張決戰(zhàn)突圍 ,但諸將膽怯,不愿死戰(zhàn),這時張若麒也反對決戰(zhàn),明軍“餉乏,議回寧遠就食”,洪承疇無可奈何,決定明日一早分成兩路突圍南逃。大同總兵王樸畏敵,不敢應戰(zhàn),首先乘夜突圍逃跑,結果諸軍動搖,“各帥爭馳,馬步自相蹂踐” ,黑夜中,明兵“且戰(zhàn)且闖,各兵散亂,黑夜難認”??偙鴧侨?、王樸等逃入杏山 ,總兵馬科、李輔明等奔入塔山。承疇等人突圍未成,只得困守松山城,丘明仰則誓與承疇同守,隨后組織突圍,雙方戰(zhàn)于尖山石灰窯,明軍頗有攻勢,但最后皆因潮漲失敗。曹變蛟曾夜間突襲清軍大營,皇太極親軍猝不及防,皇太極本人拔刀抵抗,遏必隆與錫翰偕同輔國公額克親合力抵御,變蛟受傷撤離。 松山被清軍圍困已久,城中乏糧,朝廷命順天巡撫楊繩武、兵部侍郎范志完率軍赴松山解圍,皆斂兵不敢出戰(zhàn)。副將焦埏赴援,至山海關即敗。不久,“城內糧盡,人相食,戰(zhàn)守計窮” ,松山副將夏承德遣人密約降清,以為內應,并以其子夏舒為人質。
崇禎十五年(1642年)二月十八日城陷,洪承疇、祖大樂兵敗被俘至沈陽 ,總兵邱民仰、王廷臣、曹變蛟就地處決 ,三月八日,祖大壽率部獻城歸降,清軍占領錦州。四月二十二日,清軍用紅夷大炮轟毀杏山城垣二十五余丈,副將呂品奇率部不戰(zhàn)而降,至二十九日,計斬殺明兵五萬余人,松山、錦州、杏山三城盡沒,至此松錦大戰(zhàn)結束。洪承疇為表示忠于明室,宣布,但到了五月剃發(fā)降清。洪承疇投降以后,明朝不知道他已經(jīng)變節(jié),思宗聞之大震,設壇賜祭:洪承疇十六壇,邱民仰六壇。祭到第九壇的時候,又得到軍報,說洪承疇降清了,京城大嘩。據(jù)《清太宗實錄》記載:“是役也,計斬殺敵眾五萬三千七百八十三,獲馬七千四百四十匹,甲胄九千三百四十六件。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甚眾,所棄馬匹、甲胄以數(shù)萬計。海中浮尸漂蕩,多如雁鶩?!?/span>
影響
松山、錦州、塔山、杏山四城失陷,祖大壽舉城投降,致使“九塞之精銳,中國之糧芻,盡付一擲,竟莫能續(xù)御,而廟社以墟矣!”京師大震,王樸以“首逃”之罪被逮捕,法司開庭審訊。御史郝晉發(fā)言:“六鎮(zhèn)罪同,皆宜死。……三桂實遼左之將,不戰(zhàn)而逃,奈何反加提督”。兵部尚書陳新甲覆議,“但姑念其(吳三桂)守寧遠有功,可與李輔明、白廣恩、唐通等貶秩,充為事官?!?請獨斬王樸,崇禎十五年五月十九日處死王樸。職方郎中張若麒被處以死刑,兵部職方主事馬紹愉給予削籍的處分。三桂受到降級處分,鎮(zhèn)守寧遠。松錦大戰(zhàn)標榜著明朝在遼東防御體系的完全崩潰,明朝在遼西的最后防線僅剩下山海關的吳三桂部。此戰(zhàn)之后,言官皆彈劾陳新甲之失,新甲恐懼請辭,不許。又誅殺陳新甲,職方郎中張若麒下獄論死。
參考文獻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