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諾莎之行
卡諾莎之行(德語:Gang nach Canossa;意大利語:l"umiliazione di Canossa 英語:Walk to Canossa、Road to Canossa、Humiliation of Canossa)又稱卡諾莎覲見、卡諾莎之辱等。指1077年1月,神圣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從萊茵河畔的施派爾到艾米利亞-羅馬涅的卡諾莎城堡,向教皇悔罪求恕以及圍繞旅程的事件。
8世紀中葉教皇國形成后,羅馬教皇不斷同西歐各國國王發(fā)生沖突。1073年,被稱為“神圣的魔鬼”的格列高利七世(即額我略七世)當選為教宗。額我略七世不學無術,但政治野心很大。1075年,他發(fā)布了《教宗訓令》27條,宣稱“唯有教宗一人有權制定新法律、決定教區(qū)劃分”;“唯有教宗一人具有任免主教的權力”;“教宗有權廢黜皇帝”;“教宗有權解除人民對的統(tǒng)治者效忠的誓約”;“羅馬教會從未犯過錯誤,也永遠不會犯錯誤”;“凡不與羅馬教會和諧的不得視為基督徒”;“教宗可以命令臣民他們的統(tǒng)治者”;“教宗永不受審判”等。同年,教宗發(fā)布通諭,禁止君王、封建領主行使主教敘任權。
神圣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對此置之不理,他促使一批主教不服從教宗額我略七世,并于1076年舉行德意志宗教會議,指控教宗玩弄權術、濫用權力等,宣布廢黜教宗。教宗額我略七世隨即發(fā)布敕令,廢黜亨利四世,革除其教籍,解除臣民對皇帝效忠的誓約。同時反對皇帝的諸侯們也乘機要求亨利四世“暫時放棄皇帝職位”,向教宗懺悔,爭取教宗的赦免,否則他們將另立新君。亨利四世面臨諸侯叛亂的危險,別無選擇,只好于1077年1月15日帶著少數(shù)隨從親自趕到亞平寧山中的卡諾莎城堡(Canossa)。據(jù)說,教宗起先拒絕接見,亨利在城外頂著風冒雪苦苦哀求三天,才獲準恢復教籍。
此后,“卡諾莎事件”被視為王權向教權屈服的象征。此次事件使亨利爭得喘息機會,其地位穩(wěn)定后,于1084年進攻羅馬,額我略七世被迫南逃,死于薩勒諾城(Salerno)。但關于主教授職權之爭仍持續(xù)了一段時間。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