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朝稱制
詞源
“臨朝”為處理國政,如天子臨朝或太后臨朝?!胺Q制”為行使天子的職權(quán),如《后漢書·卷三·肅宗孝章帝紀(jì)》:“帝親稱制臨決,如孝宣甘露石渠故事,作白虎議奏?!痹谠~源上皆無女主政治的含意。太后臨朝始于戰(zhàn)國時期,正式形成為一種女主政治在西漢呂后之時,東漢開始制度化。儒家荀子一派將女主、詐臣、貪吏稱為“三亂” ,南宋以后以朱熹的新儒學(xué),也呼應(yīng)荀子的看法,故影響明清兩代。在此之前,女主政治是中國傳統(tǒng)宗法制度及尊母傳統(tǒng)下作為男權(quán)政治的補充或權(quán)宜,是被儒家為主的士大夫所接受的。女主政治因身份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參與方式,僅有太后及太皇太后等級且直接參與政事才稱為臨朝稱制或 臨朝聽政 ,如間接參與則稱為“干政”或“預(yù)政”,皇后參與政事與太子監(jiān)國相同,因成年皇帝仍在,并不稱為臨朝稱制,皇后直接參與稱為“擅權(quán)專政”或“聽政代政”,間接參與稱為干政、預(yù)政或賢后、諫正。
臨朝即“當(dāng)朝處理國政”之意 ;從秦始皇開始皇帝的命令專稱“制”、“詔”,布告公文稱“誥”,后妃掌權(quán)后代理皇帝職責(zé),其命令自然上升到皇帝的級別,所以叫“ 稱制 ”,即“行使皇帝權(quán)力”之意 ;兩者合稱,即 臨朝稱制 ,該詞在正史中最早出現(xiàn)于班固的《漢書·高后紀(jì)》:“惠帝崩,太子立為皇帝,年幼,太后 臨朝稱制 ,大赦天下?!?
歷史上的臨朝稱制
中國
春秋戰(zhàn)國(共2位。較早有秦出公母因兒子年幼而主政,僅知她任用宦官,其余不詳。)
西漢(共2位)
東漢(共6位,是中國歷史上皇太后臨朝稱制人數(shù)最多者。)
東晉(共2位)
北魏(共2位) 大唐第一位皇太后 武則天 ,亦為中國唯一的女皇
唐朝(共2位)
遼朝(共3位)
北遼(共1位)
西遼(共2位)
西夏(共3位)
北宋(共3位)
南宋 同治光緒兩朝的無冕女皇 慈禧
元朝
清朝(共4位)
日本
神功皇后(臨朝稱制共六十九年,百歲而崩 。)
飯豐青皇女(有短暫即位為女天皇的紀(jì)錄,稱 清貞天皇 ,但不為正史承認(rèn)。)
間人皇女(有疑似短暫即位為女天皇的紀(jì)錄,稱 中津天皇 。)
鵜野贊良皇后(天武天皇崩后臨朝稱制2年,子草壁皇子死后始即位,稱 持統(tǒng)天皇 。)
西園寺寧子(北朝在室町幕府將軍足利義詮的策畫下,天皇、上皇皆被擄去,因而由西園寺寧子代理朝政。)
注釋
^應(yīng)神天皇以前的日本歷史有爭議。
參考文獻(xiàn)
來源
《史記· 呂后本紀(jì) 》,西漢·司馬遷
《漢書· 外戚傳 》,東漢·班固
《漢書· 元后傳 》,東漢·班固
《后漢書· 皇后紀(jì) 》,南朝宋·范曄
《晉書·后妃列傳下》,唐·房玄齡等
《魏書·皇后列傳》,北齊·魏收
《北史·后妃列傳上》,唐·李延壽
《舊唐書·則天皇后本紀(jì)》,后晉·劉昫等
《新唐書·則天皇后本紀(jì)》,北宋·歐陽修、宋祁
《新唐書·后妃上·則天武皇后列傳》,北宋·歐陽修、宋祁
《宋史·后妃列傳上、下》,元·脫脫等
《遼史·后妃列傳》,元·脫脫等
《元史·后妃列傳一》,明·宋濂等
《新元史·后妃列傳》·民國·柯劭忞
《清史稿·后妃列傳》,民國·趙爾巽等
《中國皇后傳》,中國人事出版社,當(dāng)代·史海陽ISBN 7-80139-000-8
《古事記》、《日本書紀(jì)》、《扶桑略記》
參見
垂簾聽政
攝政
皇太后
太皇太后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guān)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fù)' : '回復(fù)'}}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