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区中文,国产精品91高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能播放

                  族譜網(wǎng) 頭條 人物百科

                  元好問

                  2020-10-16
                  出處:族譜網(wǎng)
                  作者:阿族小譜
                  瀏覽:926
                  轉(zhuǎn)發(fā):0
                  評論:0
                  生平家世背景元好問自稱是唐朝詩人元結(jié)的后裔,祖父元滋喜曾經(jīng)是金朝的銅山令。父親元德明隱居不仕,以詩文著稱于世,著有《東巖集》三卷。少年聰慧元好問生于金章宗明昌元年七月初八日(1190年8月10日)。出生七個月后,就被過繼給叔父元格。四歲隨從母張氏學(xué)習(xí),受到完善的教育。五歲時跟隨叔父住掖縣(今屬山東)。元好問七歲能詩,被稱為神童。十一歲時,元格移官冀州,元好問隨叔父移居。元格延聘學(xué)士路澤教導(dǎo)元好問。十四歲時,元格再次移官陵川,元好問師事陵川著名學(xué)者郝天挺。元好問十六歲時往并州赴試,途中遇到一個捕雁的人對他說,今天捕到一只大雁,另一只脫網(wǎng)。但脫網(wǎng)之雁悲鳴不去,最終撞地而死。元好問聽后買下這兩只雁,將其葬于江邊,并有感寫下《雁丘詞》。其中首句“問人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至今仍膾炙人口。十八歲時,元好問返鄉(xiāng)完婚,后又回到陵川??婆e長路元好問在追隨郝天挺學(xué)習(xí)六年以后,從二十歲起,“下太行、渡大...

                  生平

                  家世背景

                  元好問自稱是唐朝詩人元結(jié)的后裔,祖父元滋喜曾經(jīng)是金朝的銅山令。父親元德明隱居不仕,以詩文著稱于世,著有《東巖集》三卷。

                  少年聰慧

                  元好問生于金章宗明昌元年七月初八日(1190年8月10日)。出生七個月后,就被過繼給叔父元格。四歲隨從母張氏學(xué)習(xí),受到完善的教育。五歲時跟隨叔父住掖縣(今屬山東)。元好問七歲能詩,被稱為神童。十一歲時,元格移官冀州,元好問隨叔父移居。元格延聘學(xué)士路澤教導(dǎo)元好問。十四歲時,元格再次移官陵川,元好問師事陵川著名學(xué)者郝天挺。

                  元好問十六歲時往并州赴試,途中遇到一個捕雁的人對他說,今天捕到一只大雁,另一只脫網(wǎng)。但脫網(wǎng)之雁悲鳴不去,最終撞地而死。元好問聽后買下這兩只雁,將其葬于江邊,并有感寫下《雁丘詞》。其中首句“問人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至今仍膾炙人口。

                  十八歲時,元好問返鄉(xiāng)完婚,后又回到陵川。

                  科舉長路

                  元好問在追隨郝天挺學(xué)習(xí)六年以后,從二十歲起,“下太行、渡大河”,開始了各處游歷的“覓官”生涯。他從十六歲開始赴試起,應(yīng)舉做官的思想一直不斷。二十一歲時,他的叔父元格病逝于隴城任所,元好問自此結(jié)束了游居的生活,扶柩回到忻州原籍。金宣宗貞祐二年(1214年),蒙古軍陷秀容城,元好問的長兄慘遭殺害,時年二十五歲的元好問避兵鄰縣陽曲北山。貞祐四年(1216年),元好問風(fēng)聞蒙古軍又將南下,舉家至河南避亂。這個時期的元好問目睹戰(zhàn)亂四起,寫下了不少悲憤之作,其中《箕山》、《琴臺》等詩。元好問自二十歲始赴長安應(yīng)試,直到二十八歲已經(jīng)參加過數(shù)次科舉,但并沒有得到好的成績。二十八歲時赴汴京以詩文謁見當(dāng)時的禮部尚書趙秉文。后者對《箕山》、《琴臺》等大為賞識,“以為近代無此作也”。元好問遂名震京師。然而這時候的元好問由于仕途不順,已經(jīng)流露出對科舉做官的懊惱和灰心。在此之前,他的詩作盡管反映了游歷所見的苦難情形,但仍然朝氣蓬勃,透露出宏大的抱負(fù)。二十八歲后,仕途不順的他如同從做官的迷夢中清醒過來,此時的詩作中如“一寸名揚(yáng)心已灰,十年長路夢初回”(《示崔雷社諸人》)、“無端學(xué)術(shù)與時背,如瞽失相徒悵悵”(《雪后招鄰舍王贊子相飲》)已經(jīng)表露了這樣的情懷。

                  1218年春,二十九歲時的元好問移居嵩山。這時元好問感到理想難以實現(xiàn),在思想上處于低潮,但這也為他提供了一個開闊視野的契機(jī)。他將注意力集中到更為現(xiàn)實的事情中去,開始經(jīng)營生計,關(guān)注農(nóng)民生活,寫出了一系列貼近農(nóng)民,反映農(nóng)民情感的作品。同時,他的作品中開始出現(xiàn)對時政的影射。元好問一生的作品中較少這種題材的詩歌,它們也比較集現(xiàn)在這個時期。

                  仕隱十年

                  三十二歲至四十二歲的十年是元好問人生的第二階段。艱難的時勢使得充滿愛國情懷的元好問無法徹底放棄做官的理想。在這種矛盾的困擾下,興定五年(1221年),元好問進(jìn)士及第,但當(dāng)時主考官趙秉文因濫放及第被貶官,元好問憤而不就選。三年后,元好問在趙秉文及楊云翼著力勸說下應(yīng)選宏辭科,中選后召任國史院編修。

                  在之后的幾年中,元好問實際上處于時仕時隱的狀態(tài)。一方面渴求出仕以改變時局,成就一番事業(yè),另一方面又逐漸認(rèn)識到官場黑暗,厭倦于復(fù)雜的政治斗爭,使得元好問思想上的矛盾不斷加深。元好問任國史院編修不久便辭官出京。后來曾經(jīng)擔(dān)任鎮(zhèn)平縣令(1226年)和內(nèi)鄉(xiāng)縣令(1227年),又因為母親過世而離官。三年后(1231年)服喪期滿,遷任南陽縣令。不久后詔至汴京,任尚書都省掾。這一年他的妻子張氏病逝。然而對于元好問來說,接下來的天興元年(1232年)才是多事之秋。三月、十二月蒙古軍兩次圍困汴京,這時元好問又升至尚書省左司都事。同是天興元年三月,他的三女兒也早夭。五月,賞識提攜他的趙秉文逝世。蒙古軍第二次圍城時,金哀宗率兵棄城突圍。汴京城內(nèi)糧食已絕,米價暴漲,百姓多有餓死,已經(jīng)發(fā)展到食尸甚至食人的地步。1233年正月,守城西面元帥崔立以汴京城投降蒙古軍,自封鄭王。

                  蒙古軍占領(lǐng)汴京后,崔立自認(rèn)為救活了京城百萬民眾,曾要求元好問等文人為其立碑頌德。元好問等文臣視崔立為叛賊,不愿落筆,另一方面又恐為崔立所害,于是找到未有官職的文士劉祁來撰碑文。劉祁在后來回憶中記載他起初也堅辭不就,后來元好問等人多次逼迫,只好代為起草碑文,由元好問修改后,刻為碑文。之后元好問又向耶律楚材上書,舉薦一批知名文士,請求后者予以保護(hù)。此兩件事令元好問被質(zhì)疑其“氣節(jié)”問題,在以后一直困擾著他。四月二十九日,元好問作為金朝官員被押解出汴京。五月,元好問在亂離中攜友人幼子白樸,北渡黃河。

                  國破歸隱

                  金哀宗天興二年(1233年)秋,元好問被元政權(quán)長期拘管于聊城(今屬山東),天興三年(元太宗六年正月初十日,即1234年2月9日),哀宗自殺,金朝滅亡。兩年后(1235年),元好問由聊城移居冠氏(今山東冠縣)住了四年。金朝的滅亡與人民的慘狀對未能將國家于危難中挽救的元好問造成了很大的打擊。此外崔立功德碑之事也令他悔恨自責(zé),由此招來的毀謗更令他積郁難排。這個時期元好問常常沉醉酒中以求解脫。然而這種悲痛沉郁的心情也造就了元好問在詩歌方面的成功。代表了他思想和藝術(shù)的最高成就的“喪亂詩”大都產(chǎn)生于這個時期。

                  五十歲時,元好問回到故鄉(xiāng)忻州。這時的他思想消沉,心生厭世之感,甚至認(rèn)為“讀書誤人多”,要后代學(xué)耕耘種樹,也不要學(xué)讀書。他開始信奉及時行樂的人生哲學(xué),流露出宿命論的思想。

                  然而,元好問在行動上也表現(xiàn)出積極的一面?;氐焦枢l(xiāng)后,元好問開始四處奔走,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以大毅力編寫亡金野史。他首先編成《中州集》,以詩志史,同時收集散佚的詩歌。他還編寫了《南冠錄》,記載元氏列祖列宗言行錄以及金朝君臣的事跡。這兩本書元好問在聊城時便開始撰寫,對后來的《金史》有很大影響。后來又編有《金源君臣言行錄》、《壬辰雜編》。元好問在故鄉(xiāng)筑起“野史亭”,可見其著史之志。此外他也注重保護(hù)文學(xué)作品與文獻(xiàn),使金朝的文學(xué)源流不因國亡而中斷。他編有《東坡樂府集選》、《唐詩鼓吹》,并致力于保存金朝文化。

                  元好問晚年一方面致力于金朝歷史和文化的保護(hù),另一方面也開始立館講學(xué)。他在封龍山與張德輝、李冶一道講學(xué),學(xué)生眾多,并稱為“龍山三老”。六十三歲時,元好問與張德輝北上覲見忽必烈,說服忽必烈接納尊信儒學(xué)的成功,并請忽必烈為“儒教大宗師”,促使忽必烈任用儒士治國。

                  元憲宗七年九月初四日(1257年10月12日),元好問卒于獲鹿(在今河北?。?,葬于故鄉(xiāng)系舟山下山村(今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區(qū)西張鄉(xiāng)韓巖村)。

                  詩文

                  元好問輯有《中州集》,保存了大量金代文學(xué)作品。此外著有《遺山先生文集》四十卷、《續(xù)夷堅志》四卷、《遺山樂府》三卷、《遺山先生新樂府》五卷等?,F(xiàn)有清光緒讀書山房重刊本《元遺山先生全集》。

                  其詩剛健、其文弘肆、其詞清雋,缺點是“往往自蹈窠臼”。元好問的詩詞可以說是金元兩代詩詞的代表。今存詩1361首,內(nèi)容豐富。清代劉熙載評論:“金元遺山詩兼杜、韓、蘇、黃之勝,儼有集大成之意。以詞而論,疏快之中,自饒深婉,亦可謂集兩宋之大成者矣?!?/span>

                  元好問的詩,依其風(fēng)格變化,大致可劃分成早年、金亡前后和晚年三個時期。早期的詩作中保留了濃厚的宋詩色彩。隨著元好問生活閱歷的豐富,隨著國家危難深化,他開始逐步形成獨有的剛健、質(zhì)樸、沉郁、悲慨的詩風(fēng)。金亡前后的詩,融唐入宋,風(fēng)格醇厚天然,既講求意境,又不避議論。他的喪亂詩最能體現(xiàn)他激越而悲慨的風(fēng)格。詩篇內(nèi)容生動反映了當(dāng)時的社會和百姓苦難,如《岐陽》、《壬辰十二月車駕東狩后即事》詩,沉郁悲涼,直追老杜,堪稱一代“詩史”。而晚年的元好問詩風(fēng)趨于老成,語言更樸素,感情更深沉,消去了憤怒和激動。其寫景詩,表現(xiàn)山川之美,意境清新,膾炙人口。他的詩歌風(fēng)格的變化和他的生活經(jīng)歷是密不可分的。

                  元好問之文繼承唐宋八大家傳統(tǒng),清新雄健,長短隨意,眾體悉備,為金代文學(xué)批評之巨子,仿杜甫《戲為六絕句》體例所寫《論詩絕句三十首》,在文學(xué)批評史上影響頗大。其詩學(xué)上承東坡,好取具有風(fēng)骨、摒除兒女之情的凌云健筆。對于華艷的南方文學(xué)較多貶抑、對北方文學(xué)則頗有表彰。特別是受到禪學(xué)的影響,力主“天成、自得、超然”的風(fēng)格。

                  今存詞377首,藝術(shù)上以蘇、辛為典范,兼有豪放、婉約諸種風(fēng)格,當(dāng)為金代詞壇第一人。散曲僅9首,用俗為雅,變故作新,具有開創(chuàng)性。《續(xù)夷堅志》是現(xiàn)存為數(shù)不多的金代筆記小說。所編《中州集》及《壬辰雜編》,在今本《金史》中多采其說法。

                  參見

                  杜甫

                  全真教

                  趙翼

                  元嚴(yán)

                  元好問墓

                  郝經(jīng)

                  參考書籍

                  孔凡禮. 《元好問資料匯編》. 北京:學(xué)苑出版社. 2008. ISBN 978-7-507-73024-1. 

                  李正民. 《元好問研究論略》. 社會科學(xué)文獻(xiàn)出版社. 1999. ISBN 978-7801491671. 

                  元好問. 遺山先生文集. 商務(wù)印書館.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沒有了 ———
                  編輯:阿族小譜

                  相關(guān)資料

                  杜甫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號少陵野老,一號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現(xiàn)實主義詩人,其著作以弘大的社會寫實著稱。其先出自西晉軍事家杜預(yù),本為京兆杜陵人(所以晚號杜陵)。寄籍中國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自湖北襄陽(今湖北省襄陽市)遷入。因其曾任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因此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又稱杜少陵、杜草堂(曾隱居于成都杜甫草堂)。杜甫對他顯赫的先世有著過剩的意識,有“同學(xué)少年多不賤,五陵衣馬自輕肥”的詩篇留下。杜甫與李白并稱“李杜”,為了與晚唐的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又稱作“大李杜”,明清以后也常被尊稱為“老杜”。據(jù)岑仲勉考證杜甫是杜預(yù)第四子杜耽之后,且為杜預(yù)十四世孫,然而胡可先根據(jù)杜預(yù)叔父杜并墓志所記載的先祖,指出杜甫是杜預(yù)長子杜錫的后代。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在身后,杜甫的作品最終對中國古典文學(xué)和日本近世文學(xué)產(chǎn)生了深遠(yuǎn)的影響。約1500..
                  展開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評論 {{commentTotal}} 文明上網(wǎng)理性發(fā)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wù)協(xié)議》
                  游客
                  發(fā)表評論
                  •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fù)' : '回復(fù)'}}

                    回復(fù)評論
                  加載更多評論
                  打賞作者
                  “感謝您的打賞,我會更努力的創(chuàng)作”
                  — 請選擇您要打賞的金額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賞成功!
                  “感謝您的打賞,我會更努力的創(chuàng)作”
                  返回
                  打賞
                  私信

                  推薦閱讀

                  · 元好問是誰?元好問是怎么死的?
                  元好問,是金末元初之時著名的文學(xué)家、歷史學(xué)家,有“一代文宗”的美稱,時人推其為文壇盟主。元好問是宋金對峙時期,北方文學(xué)的代表人物,同時又是金元兩國交接之際,在文學(xué)上承上啟下的橋梁,所以被“北方文雄”。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人,生于公元1190年,去世于公元1257年,據(jù)說元好問祖上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兒子,也有人說是秦王拓跋翰和南安王拓跋余的孩子。北魏分裂之后,戶籍落至汝州,后來隨著不斷的搬遷,在忻州落戶。元好問誕生在忻州農(nóng)村一個世代書香的封建士大夫家庭里,祖父元滋善在金朝海陵王時任柔服丞。父親元德明因為屢次科舉不中,所以后來以教授鄉(xiāng)學(xué)為業(yè)。雖然成就不算大,但是也正因為如此,元好問自小受到了比較好的教育。值得一提的是,因為元好問的伯父無嗣,而元好問又是元德明的三子,依照舊例被過繼給伯父為嗣。元好問幼時就被養(yǎng)在嗣父身邊,并且隨嗣父任職。元好問天資聰穎,七歲能詩,有“神童”的美稱。隨...
                  · 元好問是誰?元好問是怎么死的?
                  元好問,是金末元初之時著名的文學(xué)家、歷史學(xué)家,有“一代文宗”的美稱,時人推其為文壇盟主。元好問是宋金對峙時期,北方文學(xué)的代表人物,同時又是金元兩國交接之際,在文學(xué)上承上啟下的橋梁,所以被“北方文雄”。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人,生于公元1190年,去世于公元1257年,據(jù)說元好問祖上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兒子,也有人說是秦王拓跋翰和南安王拓跋余的孩子。北魏分裂之后,戶籍落至汝州,后來隨著不斷的搬遷,在忻州落戶。元好問誕生在忻州農(nóng)村一個世代書香的封建士大夫家庭里,祖父元滋善在金朝海陵王時任柔服丞。父親元德明因為屢次科舉不中,所以后來以教授鄉(xiāng)學(xué)為業(yè)。雖然成就不算大,但是也正因為如此,元好問自小受到了比較好的教育。值得一提的是,因為元好問的伯父無嗣,而元好問又是元德明的三子,依照舊例被過繼給伯父為嗣。元好問幼時就被養(yǎng)在嗣父身邊,并且隨嗣父任職。元好問天資聰穎,七歲能詩,有“神童”的美稱。隨...
                  · 元好問
                  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世稱遺山先生。生于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七月初八,卒于元憲宗蒙哥七年(1257年)九月初四日。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州市)韓巖村人。他是700多年前我國金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歷史學(xué)家,是宋金對峙時期北方文學(xué)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際在文學(xué)上承前啟后的橋梁。[元好問像]元好問出身于一個世代書香的官宦人家。他的祖先原為北魏皇室鮮卑族拓跋氏,后隨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大同市)南遷洛陽,并在孝文帝的漢化改革中改姓元。北魏亡后,落籍汝州(今河南省臨汝縣)。五代時期以后,又由河南移家平定州(今山西省平定縣)。他的高祖元誼,在北來晚期徽宗宣和年間(1119-1225年)官忻州神武(虎)軍使。曾祖元春(一作椿)任北宋隰州(治今山西省隰縣)團(tuán)練使,又從平定移家忻州,遂為忻州人。祖父元滋善,在金朝海陵王正隆二年(1157年)任柔服(今內(nèi)蒙古土默特右旗托克托附近)丞。父親元德明多次科舉不中,...
                  · 元好問的生平簡介元好問有哪些作品?
                  自古以來有許多描寫愛情的詩詞,但最為膾炙人口的,卻莫過于“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很多人都聽說過這句話,卻不知它出自何人之口,是在怎樣的情況下所作的。其實,寫出這句話的人,名叫元好問,金朝末年人士,寫下這千古絕句時年僅十六歲,他之所以有此痛徹心扉的感悟,是因為他上京趕考途中遇見的一件事。金章宗泰和五年,十六歲的元好問趕赴并州參加科舉考試,走到半路的時候,他碰到一位捕雁的獵人。二人很有緣分,正好同行了一段路,這個獵人就找元好問搭訕聊天,他對元好問說:“今日我運氣太好,一上山就捕殺了一只大雁,另一只大雁逃脫了,我沒射中?!痹脝栆姭C人手中提著兩只大雁,便指著它們說:“這不是有兩只嗎?”獵人說:“我真的只射中一只,另一只是自殺的。我將那只大雁射下來以后,那只逃脫的大雁在天空盤旋,悲鳴不止,緊接著我就看見它投地而死了?!痹脝枦]想到居然是這樣的結(jié)局,他聽了非常震撼和感動,就從獵人手里買回...
                  · 忻縣元好問墓
                  元好問墓在山西忻縣城東南7.5公里韓巖村側(cè)。附近楊柳蔥蘢,一冢居高,墓周砌石,翁仲石獸分列。倚后為享廳,五開間,內(nèi)碑碣嵌刻甚多。東側(cè)院有亭,六角攢尖結(jié)構(gòu)。全部建筑簡而不陋,樸而不俗。元好問(1190─1257)號遺山。幼聰慧,擅詩詞,后官至行尚書省左司員外郎。金亡不仕,專政著作,有《遺山集》,并造輯成《中州集》十卷,樂府一卷?,F(xiàn)在進(jìn)入元陵,松柏夾道,林木遮蔭,蒔花競放,碑碣林立,一派古樸肅穆的陵園氛圍。元好問]編輯人物簡介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忻州市韓巖村人,生于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七歲能詩,20歲寫下《箕山》、《琴臺》等詩,名震京師。31歲中進(jìn)土,官至行尚書省左右司員外郎。金朝滅亡后,不再做官,專事著述。元好問的突出貢獻(xiàn),一在文學(xué)方面,一在史學(xué)方面。文學(xué)方面,人稱他為金、元之際的文壇巨匠。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頗豐,流傳至今的即有1360多首,“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更是因...

                  關(guān)于我們

                  關(guān)注族譜網(wǎng) 微信公眾號,每日及時查看相關(guān)推薦,訂閱互動等。

                  APP下載

                  下載族譜APP 微信公眾號,每日及時查看
                  掃一掃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