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沃·帕特
生平與創(chuàng)作
——斯蒂夫·萊奇
帕特七歲開始在拉克維雷(Rakvere)(那時他的一家都遷到那里居住)的音樂學校學音樂,十四五歲時開始自己作曲。他在愛沙尼亞首府塔林音樂學院跟海諾·埃勒(Heino Eller)老師學音樂時,有人說他:“似乎揮一揮袖子就有些音符掉下來”。
帕特所有作品一般可分為兩個時期。他的早期作品是嚴格的新古典風格作品,這是受肖斯塔科維奇、普羅科菲耶夫、巴托克的影響。后來他開始用荀白克的十二音技法和十二音階作曲。
這是比較夸張的說法,但事關(guān)帕特在這段時期作了他那部過渡性的第三交響曲。無論如何,這里明顯是他人生的難關(guān)。帕特的反應(yīng)是:將自己浸入早期音樂,回去歐洲音樂的根源。他研習素樂(plainchant)、格里高利圣詠及復(fù)調(diào)音樂在文藝復(fù)興如何出現(xiàn)。同時他開始探索宗教,加入俄國東正教會。
此后帕特的音樂徹底改變了。他稱這做鐘鳴作曲法(Tintinnabuli)——像鐘聲般。這些音樂的特征是簡單的和聲結(jié)構(gòu)、很多沒有裝飾的單音及基本的三音和弦——令人聯(lián)想到鐘聲——及節(jié)奏簡單而不變??梢娫缙谝魳返挠绊憽A硗?,帕特在這段時期作了很多教會斯拉夫語及拉丁文圣樂。大多數(shù)聽眾以這些后期音樂認識帕特。
1980年,他遷居柏林。
曼佛·艾赫(Manfred Eicher)于1984年錄了帕特的幾篇作品,歐西地區(qū)因而開始注意。
帕特曾經(jīng)說過他的音樂猶如光通過三棱鏡:每人理解音樂都不同,夾雜在一起就好像彩虹般多種音樂體驗。
著名作品
弦樂和鐘的《紀念本杰明·布里頓的歌》(Cantus in Memory of Benjamin Britten)
各種配器版本的《兄弟》(Fratres)
協(xié)奏曲《空白石板》
小提琴與鋼琴《鏡中之鏡》(被用在多部影視作品及其它流行文化產(chǎn)品中,包括幾米的《向左走向右走》)
合唱《柏林彌撒》
第一交響曲《復(fù)音音樂》(1963)
第二交響曲(1966)
第三交響曲(1971)
第四交響曲《洛杉機》(2008)-是作曲家相隔37年后再次創(chuàng)作的交響曲。由洛杉機管弦協(xié)會所委約,并于2009年1月10日首演。編制為弦樂隊、豎琴及敲擊樂器。負責出版帕特作品的樂譜發(fā)行商 Universal Editions 更首次將第一樂章的開頭部分樂譜作公開下載 (原因是作曲家于首演后把樂譜作出了修改,因此現(xiàn)時可供下載的版本并非最新版本。)
資料來源
保羅·希利爾. Arvo P?rt. (Oxford : University Press, 1997). ISBN 0-19-816616-8
參見
古典音樂作曲家列表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fù)' : '回復(fù)'}}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