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泰
生平
李泰是李世民與長孫皇后的次子。他出生時,李世民還是秦王。620年,封宜都王,621年,封衛(wèi)王,作為早夭的叔父衛(wèi)懷王李玄霸的后嗣。李世民登基后,李泰歸宗。628年,改封越王、揚州大都督。631年,兼左武候大都督,633年,封鄜州大都督。634年,任雍州牧兼左武候大將軍。636年,改封魏王,領(lǐng)相州都督。貞觀十二年(638年),奏請撰《括地志》,四年書成,修書五百五十卷。
貞觀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因失寵而和吏部尚書侯君集共謀刺殺李世民,準備政變,事敗之后被廢。李世民有意立李泰為太子,已經(jīng)當李泰面許諾了,李泰也表態(tài),自己將來身后將殺掉自己的兒子,傳位胞弟晉王李治,李世民很感動,但諫議大夫褚遂良卻指出李泰此言有悖常理,說:“過分寵愛李泰是造成李承乾之禍的根源,要立魏王,就先把晉王處置了吧?!倍钍烂駞s不忍處置晉王,而長孫無忌等人也支持立晉王李治為太子。李泰又以漢王李元昌事恫嚇與李元昌交好的李治,李治將此事告訴李世民,而被廢的李承乾也坦承自己謀反是因為李泰對太子位有所圖謀。于是李世民下定決心,帶著李治駕臨兩儀殿,待群臣退朝后留下長孫無忌、房玄齡、李勣、褚遂良,說:“我三個兒子(指李承乾、李泰、李祐)一個弟弟(指李元昌)都做出這種(圖謀帝位的)事來,我活著還有什么意思!”甚至作取佩刀自刺狀,長孫無忌等上前抱持制止,奪下刀給李治,然后問李世民想立誰為儲,李世民說想立李治,長孫無忌當即表示奉詔,于是李治被立為太子。
李泰對此并不知情,照常來見父皇,被囚于北苑,李世民下詔歷數(shù)李泰結(jié)黨奪嫡之過,罷雍州牧、相州都督、左武侯大將軍,廢為東萊郡王、順陽王,遷均州鄖鄉(xiāng)。后來李世民說:“如果我立李泰為太子,等于說太子之位是可以通過經(jīng)營得來的,這是給后世做示范。以后再有太子無道、藩王窺伺的,兩個都廢黜?!薄叭绻⒗钐樘?,李承乾和李治都活不成;如果立李治,李承乾和李泰都能保全?!?47年,李泰被重新封為濮王。
唐太宗駕崩后,繼位為唐高宗的李治允許眾兄弟回京參加葬禮,但李泰不在此列。高宗在車服飲食方面予李泰以優(yōu)待,允許他開府置僚屬。永徽三年十二月,李泰死于鄖鄉(xiāng)。唐高宗追封為太尉、雍州牧,謚號恭。子李欣嗣。
李泰著有《濮王泰集》二十卷,已失傳。
評價
蘇轍評唐太宗立太子:太子承乾既立十余年,復(fù)寵魏王泰,使兄弟相傾。承乾既廢,晉王,嫡子也,欲立泰,而使異日傳位晉王,疑不能決,至引佩刀自刺,大臣救之而止。父子之間,以愛故輕予奪至于如此。
作品
括地志
《括地志》是一部大型地理著作,由魏王李泰主編。全書正文550卷、序略5卷。它吸收了《漢書·地理志》和顧野王《輿地志》兩書編篡上的特點,創(chuàng)立了一種新的地理書體裁,為后來的《元和郡縣志》、《太平寰宇記》開了先河。全書按貞觀十道排比358州,再以州為單位,分述轄境各縣的沿革、地望、得名、山川、城池、古跡、神話傳說、重大歷史事件等。征引廣博,保存了許多六朝地理書中的珍貴資料。原書字數(shù)無考,今留傳《括地志輯?!匪木?,約13萬字。
文集
李泰另有《濮王泰集》二十卷,現(xiàn)已失傳?!度莆摹酚惺珍浰囊黄恼隆墩堘尫ü榻鋷煏?。
芙蓉園
貞觀中,唐太宗把在長安城東南部,曲江南岸一帶的原隋朝離宮芙蓉園賜給了兒子李泰,此園“居地三十頃,大唐芙蓉園周回十七里”,園中“廣廈修廊,連亙屈曲,其地延袤爽塏,跨帶原隰,又有修竹茂林,綠被岡阜,東坂下有涼堂,堂東有臨水亭……”李泰去世后,高宗將此園賜給了太子,開元時唐玄宗作為御苑,這座御苑里,水邊至南岸高地建有紫云樓、彩霞亭等仙山樓閣般的宏偉宮殿群。唐代著名畫家李思訓(xùn)之子李昭道有寫生圖畫傳世,宋人有變體摹本一并保存至今。
都城之盛
貞觀中,唐太宗在東都洛陽“并坊地”以賜兒子李泰大宅,且在合并坊地后李泰的宅邸還是占了“東西盡一坊”之地,另有“潴沼三百畝”,李泰為池,池與洛河之間,修建有堤以便人們來往,故名魏王池及魏王堤。魏王池與魏王堤古時被稱為“都城之盛”,是文人墨客的游賞圣地。特別是每年春天,這里堤上楊柳依依,堤下河水清清,堤外湖水湖光水色,招來無數(shù)游人。文人墨客在這里賦詩詠嘆(唐代韓愈、白居易、韋莊、劉禹錫、宋代施宜生、梅堯臣、邵雍等均留下了不朽的詩篇),還在這里舉行“修禊”等活動。古時以來,形成一種民俗,即在農(nóng)歷三月上已日(魏以后固定為三月三日),到水邊嬉游,以消除不祥。這就叫做“修禊”。魏王池與魏王堤,李泰因父親的寵愛而得,而如此勝景,又是因魏王李泰之名而聞名于世。
三龕記
貞觀十年,長孫皇后去世,其次子魏王李泰在龍門山賓陽洞開鑿佛窟,為母親冥福。于賓陽南洞正壁雕造了五尊大佛像,主尊阿彌陀佛高約8.20米,面相飽滿,額方頤豐,頸部刻橫紋二條,頭作高肉髻,刻波狀發(fā)紋。內(nèi)著僧祗支,胸間束帶,外披雙領(lǐng)下垂袈裟。兩側(cè)侍立的二弟子高約5.80米,身披袈裟,雙手合十,神情謙恭。外側(cè)侍立的二菩薩高約6.50米,頭戴高花蔓冠,頸下戴項圈,身披披帛和聯(lián)珠紋瓔珞,著百褶長裙,身體呈直筒狀,立于蓮臺上。
《伊闕佛龕碑》又名《三龕記》、《褚遂良碑》,是李泰貞觀十五年十一月在賓陽洞完成造像后鐫刻的發(fā)愿文,碑文由中書侍郎岑文本撰文,諫議大夫褚遂良書丹,共計一千八百余字。此碑現(xiàn)存洛陽龍門西山賓陽中洞和南洞之間,雖名為碑,實為摩崖刻石,通高約5.00米、寬1.90米,是龍門石窟形制最大的摩崖碑刻,碑首上有蟠螭形浮雕,上有仿木結(jié)構(gòu)的屋檐建筑,正脊兩端配鴟尾,脊正中有迦陵頻伽鳥,龜?shù)滓褮垰?。關(guān)于該碑的記載,最早見于宋嘉佑六年歐陽修的《集古錄》和趙明誠的《金石錄》。傳世墨拓以明代何良俊清森閣舊藏明初拓本為最佳,拓工精致、字口如新;比《金石萃編》所載猶多五十余字,1960年發(fā)現(xiàn)一宋代拓本,現(xiàn)均藏于北京圖書館。
家庭
李泰妃閻婉(622-690年),工部尚書閻立德之女,育有二子:
長子:李欣(633-685年?),嗣濮王、潁州刺史。
次子:李徽(644-683年),字玄祺,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封順陽縣開國侯,永徽四年(653年),封新安郡王;永淳二年(683年)九月廿三日,死于鄖鄉(xiāng)縣,時年40歲,嗣圣元年(684年)三月十四日,遷葬于馬山。順陽縣開國侯、新安郡王。
家族墓
李泰家族墓地,位于湖北鄖縣城東1公里處的棒棰河西岸,唐代稱此為馬山,當?shù)厝罕娝追Q此地為大李王墳、小李王墳。從已發(fā)掘的4座李唐王室家族墓群得知,墓主是李泰、閻婉、李欣、李徽。具有較高的科研價值。
李泰墓為磚室墓,由墓道、甬道小龕、墓室組成。1975年3月,湖北省博物館會同鄖陽地區(qū)及各縣文物干部聯(lián)合對李泰墓進行發(fā)掘。發(fā)掘時,發(fā)現(xiàn)此墓已被盜過,本次發(fā)掘共出土各類文物442件。其中,陶器99件、瓷器9件、銀器13件、金器121件(重3102.35克)、玻璃器9件、石器7件、鐵器2件、珍珠2件、水晶珠2件、銅器178件以及殘存墓內(nèi)壁畫若干幅??h博物館收藏225件。省博物館收藏217件。其中,陶器42件、瓷器3件、銅器18件、銀器11件、金器121件。具有較高的科研價值和陳列價值的文物品有陶俑、儀仗俑、樂隊俑、金獅子、墓志銘等。
閻婉墓位于李泰墓西北隅。墓葬形制為長斜坡墓道的磚室,由墓道、過洞、天井、甬道、墓室組成。出土文物共34件,其中陶瓷器2件。其余為銀銅器和鐵器。銀下頜托、銅境、壁畫以及墓志銘,為研究唐代政治、文化提供了依據(jù)。
李欣墓由墓道、過洞、天井、甬道、墓室組成。此墓被盜2次,墓內(nèi)大量積水,出土文物較少,主要有小銅馬鐙、鎏金小馬鐙、銅飾花片、石飾牌、白素珠、鎦金開元銅錢等。具有科研價值的主要是墓志銘和壁畫。
李徽墓為磚室墓,由墓室、甬道、墓道三部分組成。出土文物共82件,以陶瓷為主,次為銅器、鐵器、少部分金、銀、骨、蚌器。珍貴文物有三彩龍首杯、三彩瓶、三彩盂、三彩角杯、瓷硯、石熏、銀勺、鐵斧、陶甑以及墓志銘和壁畫。
參考
《資治通鑒·唐紀十二》
《資治通鑒·唐紀十三》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guān)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fù)' : '回復(fù)'}}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