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桿
歷史
1824年,在倫敦發(fā)行的《機械雜志》內(nèi)的一副刻畫。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就可以撬起整個地球?!?
早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古人就知道使用杠桿的原理來制作投槍器。 考古學(xué)者認為,在古埃及4500多年前的金字塔時期,工人使用杠桿來移動、抬舉重量超過100英噸的方尖碑。 中國戰(zhàn)國時期,墨子在所著作的《墨子》一書中,提到應(yīng)用杠桿的概念。
大約在公元前330年,亞里斯多德在著作《機械問題》(《Mechanical Problems》)里,對于杠桿有詳細的論述,并且基本而言使用虛功的現(xiàn)代概念推導(dǎo)出杠桿原理。 公元前3世紀,古希臘科學(xué)家阿基米德在著作《 論平面圖形的平衡 》里用幾何方法推導(dǎo)出杠桿原理, 并且宣稱:“給我一個支點,我就可以撬動整個地球?!?
概述
靜力平衡的杠桿。
由于杠桿內(nèi)部有一點為固定點,杠桿只能繞著這固定點做旋轉(zhuǎn)運動。相對于這一點,杠桿不能做平移運動。
杠桿內(nèi)部的固定點稱為“支點”。
使杠桿旋轉(zhuǎn)的力 F 1 {\displaystyle F_{1}} 叫做“動力”,是輸入力。
動力作用于杠桿的位置叫做“動力點”。
阻礙杠桿旋轉(zhuǎn)的力 F 2 {\displaystyle F_{2}} 叫做“阻力”,是輸出力。
阻力作用于杠桿的位置叫做“阻力點”。
從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垂直距離 D 1 {\displaystyle D_{1}} 叫做“動力臂”。
從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垂直距離 D 2 {\displaystyle D_{2}} 叫做“阻力臂”。
理想杠桿不會耗散或儲存能量,也就是說,支點與硬棒之間不會出現(xiàn)任何摩擦損耗,硬棒是一種剛體,不會被彎曲,發(fā)生形變。注意到硬棒不一定是直棒。彎曲的硬棒形成的杠桿稱為“曲杠桿”。對于理想杠桿案例,輸入杠桿的功率等于杠桿輸出的功率。輸出力與輸入力之間的比率,等于這兩個作用力分別與支點之間垂直距離的反比率,稱這相等式為“杠桿原理”,以方程表達:
或者,
定義力矩 M {\displaystyle M} 為
其中, F {\displaystyle F} 是作用力, D {\displaystyle D} 是作用力與支點之間的垂直距離。
則輸入力矩等于輸出力矩:
杠桿原理表明,當(dāng)靜力平衡時,動力乘以動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
杠桿的分類
靠著比較動力臂、阻力臂的長度,可以將杠桿分為三類:
動力臂長于阻力臂的杠桿是“省力杠桿”,這可以省力。開瓶器、撬棍等均為省力杠桿。
阻力臂長于動力臂的是“費力杠桿”,這可以費力。大部分剪刀、鑷子、筷子、釣魚竿、火鉗、筆等均為費力杠桿。
動力臂和阻力臂長度相等的杠桿是“等臂杠桿”,蹺蹺板、天平等均為等臂杠桿。
另外一種分類法式依照動力點、阻力點、支點在杠桿的相對位置來分類。
第一類杠桿
第一類杠桿的動力點、阻力點分別在支點的兩邊。例如,鐵撬、剪刀、蹺蹺板、天平、老虎鉗。
第二類杠桿
第二類杠桿的動力點、支點分別在阻力點的兩邊。例如,獨輪車、胡桃夾子。這是一種省力杠桿,可以施加較小的力量來移動較重的物體,但是動力的位移較長。
第三類杠桿
第三類杠桿的阻力點、支點分別在動力點的兩邊。例如,鑷子、掃把。這是一種費力杠桿,可以節(jié)省動力的位移。
杠桿原理
杠桿是可以繞著支點旋轉(zhuǎn)的硬棒。當(dāng)外力作用于杠桿內(nèi)部任意位置時,杠桿的響應(yīng)是其操作機制;假若外力的作用點是支點,則杠桿不會出現(xiàn)任何響應(yīng)。
假設(shè)杠桿不會耗散或儲存能量,則杠桿的輸入功率必等于輸出功率。當(dāng)杠桿繞著支點呈勻角速度旋轉(zhuǎn)運動時,離支點越遠,則移動速度越快,離支點越近,則移動速度越慢,由于功率等于作用力乘以速度,離支點越遠,則作用力越小,離支點越近,則作用力越大。
靜力平衡的杠桿。
機械利益是阻力與動力之間的比率,或輸出力與輸入力之間的比率。假設(shè)動力臂 D 1 {\displaystyle D_{1}} 、阻力臂 D 2 {\displaystyle D_{2}} 分別為動力點、阻力點與支點之間的距離,動力 F 1 {\displaystyle F_{1}} 、阻力 F 2 {\displaystyle F_{2}} 分別作用于動力點、阻力點。則機械利益 M A {\displaystyle MA} 為
通常在學(xué)習(xí)杠桿的初級理論時,會聚焦于輸入力和輸出力由于虛位移而做的虛功。虛位移可以定義為物體的移動速度乘以虛時間。這樣定義導(dǎo)致計算的物理量是功率,而不是功。這種方法有一個實在優(yōu)點:在研究機械工程學(xué)或機構(gòu)學(xué)時,功率是主要計算的物理量。使用這種方法來對杠桿做靜力分析,就如同對于車子的傳動系統(tǒng),或機械手臂做靜力分析,它們的機械利益的計算方式完全一樣。
復(fù)式杠桿
指甲剪是一種常用的復(fù)式杠桿。
復(fù)式杠桿( compound lever )是一組耦合在一起的杠桿,前一個杠桿的阻力會緊接地成為后一個杠桿的動力。幾乎所有的磅秤都會應(yīng)用到某種復(fù)式杠桿機制。其它常見例子包括指甲剪、鋼琴鍵盤。1743年,英國伯明翰發(fā)明家 約翰·外艾特 在設(shè)計計重秤時,貢獻出復(fù)式杠桿的點子。他設(shè)計的計重秤一共使用了四個杠桿來傳輸負載。
參閱
連桿組
機構(gòu)學(xué)
單擺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fù)' : '回復(fù)'}}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