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和馮太后吵了一跤 最后竟然選擇出家了
獻文帝為什么要出家,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獻文帝不管不顧殺了馮太后的情人李奕,哪怕是親生母親,這馮太后能輕易原諒了他嗎?當然不能,從此之后,獻文帝和馮太后之間的感情便產生了前所未有的裂痕,這不僅影響著二人之間的關系,甚至導致皇帝做出了一個異乎尋常的決定,那就是出家、禪位。獻文帝真的想皈依佛門嗎,他打算禪位給誰?這個決定跟他與馮太后之間的矛盾有沒有關系?答案是,有。公元471年,年方十八歲的獻文帝拓跋弘突然提出,說因為自己篤信佛教,對朝政事務不感興趣,一心圖個清靜,不想當皇帝了,決定禪位于皇叔京兆王拓跋子推。
信佛教竟然信到連皇帝都不想當了?司馬光《資治通鑒·宋紀》說:拓跋弘聰明睿智,少年老成,性格剛毅果斷,喜歡黃帝、老子的學說和佛教,經(jīng)常找一些文人學士跟和尚來,一起談論佛理和玄學。他還不喜歡富貴,常常流露出想要脫離塵事甚至出家的念頭。魏晉時期,一些文人把黃老之學和儒學結合起來,發(fā)展成為玄學,其中有些人偏重黃老之學,有些人則偏重儒學或者佛學。獻文帝拓跋弘顯然是黃老、玄學、佛學都喜歡,更加偏愛佛學一些。拓跋弘要是光跟文人雅士以及和尚們談談玄學佛學也就罷了,問題是他已經(jīng)遠遠不止于一般人的清談、玄談,而是徹底付諸實踐,索性連皇帝都不想當了這簡直令人難以置信。是真心的嗎?
佛教在三國兩晉時期得到了迅速傳播。它在北魏有特別大的發(fā)展,就和皇室成員的篤信有密切關系。大名鼎鼎的山西大同云岡石窟和著名的龍門石窟就是分別在北魏前期和后期開鑿的,里面的精美石雕佛像,已經(jīng)成為世界聞名的文化遺產。拓跋弘當皇帝之后,信得更加虔誠。京師平城本來已經(jīng)有許多大廟,為了慶賀皇長子拓跋宏,就是后來的孝文帝誕生,拓跋弘下令在平城建立了一座規(guī)模宏大的永寧寺,造了一座底座非常寬大,高三百多尺相當于現(xiàn)在七十多米的七層寶塔,時稱天下第一高塔。又在天宮寺建造了一座相當于現(xiàn)在十米高的釋迦牟尼像,“用赤金十萬斤,黃金六百斤?!狈鸾陶f“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這個“浮屠”也作“浮圖”,就是寶塔。由于建造高層建筑技術難度大的關系,不少七級浮屠只是外觀七層,實際上里面是五層。不過這永寧寺確確實實是七層。七十多米相當于現(xiàn)在一座二十層樓,在沒有起重、提升機械之設備的古代,其難度之巨大可以想見。
拓跋弘也沒有白信佛教,他確實比較善良。就在殺害李奕兄弟之前的一年,正月里一些州發(fā)生饑荒,他降詔“開倉賑恤”。他在此前的公元470年三月降詔說,百姓因病而苦,常常死于非命,使他痛心疾首,夜不能眠。獻文帝要求各地廣泛召集好醫(yī)生,想盡辦法多采好藥,救護眾多患病的老百姓。可以向全國宣布,老百姓凡是有病的,當?shù)毓俑舍t(yī)生到家診治,該用什么藥,一律供給。不但免費看病吃藥,官府還要派醫(yī)生出診,只要病情需要,用多少藥統(tǒng)統(tǒng)公費!這種醫(yī)療保障的廣泛性和徹底性已經(jīng)超過了今天,在當時自然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但是不論北魏各地是不是真正做到了這一點,做到多少,至少獻文帝這個想法是非常了不起的,而且小編相信一定有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地執(zhí)行了。
皇帝篤信佛教到了甚至不想當皇帝的地步的古怪事,歷史上也不是完全沒有。比拓跋弘晚四五十年的南朝梁的開國皇帝梁武帝蕭衍就信得不得了。拓跋弘還只是想想而已,后來并沒有堅持實行。即使實行了,不當皇帝,也不至于真的出家當和尚,估計是弄個什么閑散的“王”,在宮里成天跟文人雅士和尚們談玄論佛而已。梁武帝可是來真的了,用咱們現(xiàn)在的話來說,那是真正付諸實踐了。他曾經(jīng)于公元527、529、546、547年四次到寺廟舍身,說是非要當和尚不可。其實他知道肯定有大臣和太監(jiān)會千方百計把他從廟里弄回宮里來,一天都不會耽誤。他也知道,宗室里、大臣中不會有哪個敢趁皇帝舍身到廟里當和尚的時候出來爭奪皇位,那是找死。誰都明白六十三歲的皇帝鬧出家是為了向佛爺表明自己的虔誠心跡,再有就是皇帝年事已高,希望佛爺多賜給若干年陽壽?;实凼琼攲蛹瘓F的總頭目,許多貴族、大臣、太監(jiān)以及各色人等都是纏繞在皇帝這棵參天大樹上的藤蔓,或者大樹庇蔭下的小草。所以這棵大樹萬萬不能倒,否則他們的利益都會受到嚴重損害。
梁武帝第一次待了四天就被接回宮來,這次朝廷沒花錢。從第二次起,也不知是誰出的主意估計廟里還沒有人擁有如今已經(jīng)普及了的商業(yè)頭腦—都是朝廷花大價錢把梁武帝從廟里贖出來的。當然哪個廟也不會說,你們拿錢來,我們才能把皇帝放了。誰敢說這話他有幾個腦袋?當然都是大臣、太監(jiān)們自覺自愿恭恭敬敬送上去的。錢還不能花少了,要不然皇上面子不好看?;实壑刀嗌馘X?那是無價的!少了拿不出手,連太監(jiān)也臉上無光。反正花的又不是他們自己的錢。樣子總要做得好看點,越真誠越好。做樣子有時候也挺要緊的,也算得上是一門學問或者藝術,因為有助于樹立皇帝的光輝形象。廟里也不能馬上就收錢。佛門清凈之地,即使真心想要,也總要擺擺圣潔的樣子,等大臣、太監(jiān)們一而再再而三地請求,最后才勉為其難地收下。皇帝也不會大臣拿錢一贖就出來,說不定還要訓斥太監(jiān)幾句,多少還要再待幾天表示誠心誠意。最后實在是被大臣、太監(jiān)勸得沒法子了,為江山社稷、天下蒼生計,只好回去繼續(xù)當皇帝。
第四次出家時間最長,當了三十七天和尚。這后三次的贖金總計花了四萬萬個錢,就是修個巨大的金菩薩像也足夠了。蕭衍第四次重新回到皇帝寶座之后就不再鬧騰出家的把戲了。大概由于當時已經(jīng)八十三歲在廟里當和尚身子骨有點吃不消,反正意思也到了。世上許多事情其實就是這么個意思,究竟那是什么意思,那就看當事人到底是什么意思,當然旁人其實也明白這究竟他是什么意思。反正大家都心照不宣就是,這也是一種意思到了的意思。
可拓跋弘確實是真想禪位。他雖然不是非要出家當和尚,可是真的不想當皇帝了。信佛教怎么會弄到真的不想當皇帝了?拓跋弘可才只有十八歲呢。還有沒有別的原因?和馮太后有關系嗎?雖然史書上沒一丁點明確的記載,連暗示、傳聞都沒有絲毫提及,但是從后來發(fā)生的一連串事件的生活邏輯來看,應該與馮太后有關。
獻文帝拓跋弘殺李奕之后和母后之間感情出現(xiàn)裂痕,他這個篤信佛教的人內心肯定會感到十分痛苦。因為他打小就以為她就是自己的親娘,感情十分融洽。從《魏書·皇后傳》拓跋弘之母李氏“后謚曰元皇后”等文字來看,拓跋弘知道自己的親生母親是誰應該是長大了以后的事。他明白殺李奕對不起把自己像親兒子一樣帶大的馮太后,他也肯定會看出來表面上只是“不得已”的母后其實心中壓抑著巨大的悲憤。拓跋弘在處理朝政時雖然一言九鼎,但是他仍然能夠看到太后在朝臣中的威望和影響力。處于種種矛盾之中的拓跋弘既想擺脫這種無盡的煩惱,又要確保自己的安全和清凈。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他做出了一個異乎尋常的決定:自己不再當皇帝了,要禪位。他打算將皇位禪讓給皇叔拓跋子推。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