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皇帝都做不了的天下第一等事他做成了
明成化八年(1472年),王陽明出生于浙江余姚的一個顯赫的官宦人家,向上可以追溯到晉代著名的瑯琊王氏,算是東晉時期人稱“王與馬共天下”的宰相王導的后裔。他的父親王華,是成化十七年(1481年)的狀元,官至吏部尚書。
據(jù)說,王陽明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的祖母夢見穿著紅色衣服的神人踩著云將孩子送到,抱到她的手上。夢醒后,就聽見新生幼兒的啼聲了。鄉(xiāng)里人傳說著這個夢,把王陽明出生的樓稱為“瑞云樓”。后來,父親王華喜愛紹興的山水,才舉家移居,離開余姚,來到浙江紹興府城。
十一歲那年,王陽明隨祖父來到北京。少年時期的王陽明就已表現(xiàn)出一般少年少有的豪邁。他十二歲時的一首詩,是這樣寫的:“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小月更闊?!庇醒廴缣欤媸菤馄遣环?。十五歲時,他開始習練騎射,經(jīng)常被父親責罵為“狂妄”。大概是因為心有旁騖,王陽明的科舉不算是特別順利的。盡管天資聰穎,二十一歲就中了舉人,但此后兩次參加會試都沒有成功,直到二十八歲那年,王陽明考中進士,步入仕途。
網(wǎng)絡配圖
王陽明曾問老師,何為天下第一等事?老師說:“讀書登第。你的父親是狀元,你好好學你的父親?!苯Y(jié)果他說:“也許不是,也許是讀書做圣賢?!彼赣H王華聽了以后,很高興,也很震撼。王陽明心里的圣賢是什么樣的,我們很難說,但他認為做圣賢就是天下第一等事,這是他的志向。
王陽明的宦途并不十分順利。他在正德年間因為得罪宦官劉瑾被貶謫,嘉靖年間則因為受到在朝大臣的排擠而郁郁不得志,最后死的時候還不準其爵位世襲。不過,仕途不是王陽明的終極追求,他將自己的心靈寄托到了思想領(lǐng)域。
王陽明不是一個離群索居、冥思苦想的哲學家,他同時是政治家和軍事家。正如他曾經(jīng)對學生說過,人如果只知道靜養(yǎng),臨事便未必能立得住。
他說:“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寧靜存心的狀態(tài),在王陽明看來,只是定得住氣,而且會滋生喜靜厭動的毛病。相反,王陽明注重在事上磨煉,而正是這種在事上磨煉的精神,最終成就了王陽明心學思想的成熟。
“致良知”三個字,是王陽明心學的核心命題。什么是良知呢?王陽明自己曾說:“知是心之本體。心自然會知。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绷贾词欠侵?,是認識的根源、是非的標準。
王陽明用很淺近的比喻告訴人們,當你見到一個小孩子掉入井中的時候,那種油然而生的惻隱之心,便是良知。在早年,王陽明還認為,因為人經(jīng)常會遇到有私意的障礙,因此須有“致知格物之功”來戰(zhàn)勝私意,來使良知不再受到阻礙,可以充塞流行。正德十六年以后,王陽明便獨提“致良知”,認為這三個字不但揭示本體,而且是修行的功夫。
網(wǎng)絡配圖
“致良知”是王陽明哲學的核心。后人因此也稱王陽明哲學為良知之學。據(jù)說,有人請王陽明講學,問他:“除良知之外,還有什么可講的呢?”問話人的意思,是希望他不要只講良知,不要守著“致良知”不放。王守仁用了一模一樣的話來反駁他,說:“除良知之外,還有什么可講的呢?”
“致良知”很難理解。《孟子》里說,良知、良能就是不學而知、不學而能,也就是我們自己的性善所體現(xiàn)的四端——惻隱、羞惡、辭讓、是非——這些東西都是我們原來具有的。王陽明的重大貢獻,就在于把一個一般被認為是道德實踐、道德哲學范疇的概念,變成了整個認識論和本體論的核心價值觀念。
16 世紀初的王陽明心學,如同一道強烈的閃電,打破了當時死寂的學術(shù)風氣,打破了朱子學的局面,吸引了大批年輕的士子,但也因此招來了朱子學者的攻擊。他們把王陽明的新奇之說視為“異端”。在嘉靖二年(1523 年)由禮部主持的科舉會試中,策論的試題影射王陽明學說,批評王陽明的心學“陰詆吾朱子之學”。面對這樣的策論試題,正參加會試的王陽明門人徐珊,扔下一句“我豈能昧著良知以媚俗”的話,不答題就出了考場。
嘉靖七年(1528 年),王陽明病逝。朝廷非但沒有表彰這位盡職而死的大臣,反而懲罰性地不給予他恤典,新建伯的爵位也不能由他的后代繼承。在給吏部的批復中,嘉靖皇帝說:“守仁放言自肆,詆毀先儒,號召門徒,聲附虛和,用詐任情,壞人心術(shù)。近年士子傳習邪說,皆其倡導?!被实鄣膽B(tài)度無疑是在說,王陽明的學說就是歪理邪說。如此不公正待遇,對王陽明心學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網(wǎng)絡配圖
然而,陽明學派的活動卻并未就此終止,相反還引起了士人階層的逆反心理。王陽明的死以及相繼而來的紀念和祭祀活動,催生了許多的祠堂與書院。陽明的門人,以書院為基地傳播王陽明的良知之教。在嘉靖年間,南直隸、江西、浙江等地書院林立,講學之風盛極一時。
《明史·儒林傳》的序中說:“宗守仁者曰姚江之學,別立宗旨,顯與朱子背馳,門徒遍天下,流傳逾百年,其教大行,其弊滋甚。嘉、隆而后,篤信程朱,不遷異說者,無復幾人矣!”
萬歷十二年(1584年),在王陽明死后五十四年,王陽明從祀孔廟。終明一朝,能夠從祀孔廟的學者只有四人,即薛瑄、胡居仁、陳獻章和王陽明。王陽明的從祀,表明王陽明心學最終得到了官方的認可。王陽明心學后來還傳入了日本、朝鮮等國。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guān)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