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宣之治”為何會成為明朝200多年中的極盛時期
永樂二十二年(1424)七月十八日,65歲的明成祖朱棣在北征返京的途中病逝。同年九月七日,其長子朱高熾正式登基,是年四十七歲,次年五月二十九日,朱高熾猝死于宮內(nèi)欽安殿,即位僅十個月,廟號仁宗。洪熙元年(1425)六月二十七日,朱高熾長子朱瞻基正式登基,是年二十八歲,宣德十年(1435)一月三十一日于北京紫禁城乾清宮逝世,即位十年,廟號宣宗。史載:“仁宣之治,吏稱其職,政得其平,綱紀修明,倉庾充羨,閭閻樂業(yè),歲不能災(zāi)。蓋明興至是歷年六十,民氣漸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鼻宄跏穼W(xué)家谷應(yīng)泰說:“明有仁、宣,猶周有成、康,漢有文、景?!?/p>
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經(jīng)濟繁榮的“仁宣之治 ”,是明朝276年國祚中的極盛時期,這主要得益于仁宗尤其是宣宗寬仁治世,實行息兵養(yǎng)民政策。然則,蟄龍欲凌空升騰呈氣象萬千之態(tài),必借風(fēng)云之勢。仁宣宗雖英明睿智,若無股肱之臣鼎力輔佐,恐怕亦難出現(xiàn)為后世稱頌的“仁宣之治”的局面。仁宣二帝慧眼識珠,重用“三楊”“蹇夏”治世,這些輔政內(nèi)閣重臣對“仁宣之治”的形成和發(fā)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三楊”、“蹇夏”能夠淋漓盡致地施展才干,對“仁宣之治”功莫大焉,有許多值得人們深入思考的地方。
君臣私誼篤深,肝膽相照,又因治國的思想主張投合,有共同的政治愿景,故在仁宣朝“三楊”得以位高權(quán)重,在宦海中款渡如魚,意氣風(fēng)發(fā)地施展才干。仁宗朱高熾做皇帝的時間很短,僅十個月,而做太子的時間卻很長,歷二十年,即位時已四十七歲。在漫長的東宮生涯中,“三楊”都曾是朱高熾的舊臣,楊榮在太宗時“侍皇太子講讀”,又“與諸皇孫講學(xué)”,而當(dāng)“車駕親征瓦剌”時,“皇太孫侍行,榮輔導(dǎo)之”。楊士奇與東宮關(guān)系則更為密切,朱高熾為太子時,士奇“以本官兼左春坊左中允,尋升左春坊左諭德兼侍講”。楊溥在永樂初,“太宗擇東宮官”時,被“授司經(jīng)局洗馬”。朱高熾一直以為“能孝者必忠,忠孝之人可任輔導(dǎo)”??梢?,在仁宗心目中,“三楊”是符合儒家綱常、可尊為師之人。朱高熾信奉儒家思想,與“三楊”的價值取向相同。“三楊”長期任事東宮輔導(dǎo)太子,志同道合,教學(xué)相長,與太子感情日熾,彼此心心相印。而為爭取和穩(wěn)固朱高熾的太子地位,“三楊”不計較個人的恩怨、得失、毀譽、榮辱、窮達乃至性命,觸逆龍鱗,所表現(xiàn)出的忠誠義勇,更使朱高熾永志不忘。楊士奇為保護朱高熾,一再進言止謗,曾兩次受牽連入獄,楊溥則為此在錦衣衛(wèi)獄中,一系十年,幾乎送了命。楊榮利用經(jīng)常隨駕之機,多次冒險緩解皇儲之爭,特別是永樂二十二年(1424)七月,朱棣在“師次榆木川”時病死,為不給朱高煦以乘機起事之機,臨危不亂,秘不發(fā)喪,使朱高熾得以順利即位。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疾風(fēng)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叭龡睢迸c仁宣二帝間構(gòu)建了一種特殊的感情,無人可比附,這是“三楊”在仁宣朝受到信任和重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仁宣二帝登基后,作為明君,不會因為人情和私誼而知白守黑,啟寵納侮,他們需要忠實貫徹執(zhí)行寬仁治世主張和息兵養(yǎng)民政策的德才兼?zhèn)渲耍瑘?zhí)掌權(quán)柄。內(nèi)閣大學(xué)士張瑛、陳本山是宣宗為太子時的東宮舊臣,二人寡學(xué)而多欲,為官不廉。宣宗并未因為他們是自己的舊臣而加以庇護,而是把他們調(diào)出內(nèi)閣,貶了官。而“三楊”的治國理念和行政風(fēng)格,與仁宣二帝相投合。宣德五年,宣宗以四方屢遭水旱召楊士奇論恤民之事,“士奇首以蠲災(zāi)傷田租進,因及寬馬畜,免薪芻,蠲采買,恤刑獄,核工匠,清糧運數(shù)事進奏”,宣宗立即準奏,詔各地執(zhí)行?!叭龡睢边€多次提出蓄養(yǎng)國力的建議,并得到了皇帝的贊同,如楊士奇建議并為皇帝草詔:“下西洋寶船、云南取寶石、交址采金珠、撒馬兒等處取馬,并采辦燒鑄進供諸務(wù),悉皆停罷。”“三楊”力促與民休息,反對土木兵戈,擢拔廉能之士,嚴懲貪官污吏……且在治國理政中,人品、官德、能力、口碑、政聲頗佳,因而,自始至終得到了仁宣二帝的賞識和重用。
“三楊”“蹇夏”在治世中的公正與廉潔,不僅放大了其才華和業(yè)績,而且端正了政風(fēng),把各級官員的注意力和精力引導(dǎo)到了厚德為民、建功立業(yè)的軌道上來。古人云:德猶如水之源,才猶如水之波。德才兼?zhèn)?,以德為先?!叭擞杏麆t計亂,計亂而有欲甚,有欲甚則邪心勝,邪心勝則事輕絕,事輕絕則禍難生”。歷史經(jīng)驗表明,在一定的環(huán)境和條件下,缺德之才,不如棄之不用,如若使用,則會因其才而誤其國,大才大誤國,小才小誤國。在“三楊”“蹇夏”中,除楊榮經(jīng)常接受邊將的饋贈外,其他人皆可稱為廉潔官員。夏原吉手握國家財政大權(quán)29年,自己親手簽批的錢財可盈江充海,卻不私占毫厘,依然過著清貧的生活,后來因勸諫成祖不宜北征而獲罪下獄,家被抄沒,家中除皇帝的賜鈔外,只有幾件布衣瓦器,耳聞目睹者無不感佩其廉。楊溥慎獨、慎微、慎好,清白為官,又常濟民紓困,死后墓中除了皇帝所賜的穿戴衣物外,僅有一個錦袋裝著暮年落下的幾顆牙齒。楊士奇處處為朝廷著想,沒有任何私心,仁宗便降旨,任命楊士奇兼兵部尚書,并連前職,共領(lǐng)取三個職位的俸祿。楊士奇上疏辭謝了尚書的俸祿。沒有廉潔,便沒有公正。公正是最重要的道德,是社會大廈得以建立的棟梁?!叭龡睢?、“蹇夏”因廉潔生公明,舉賢薦能,“所薦賢達有初未識面者”,皆為國之廉士干才。正如魏征言:“為官擇人,不可造次。用一君子,則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則小人競進矣?!薄叭龡睢薄板肯摹惫龘袢说倪B帶和示范效用是“君子皆至”,上下同欲,政事通達,使仁宣時期呈治平景象。
“三楊”“蹇夏”不僅各有優(yōu)長,獨領(lǐng)風(fēng)騷,且團結(jié)共事,融洽合作,使統(tǒng)治集團核心層的整體功能得以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并成就了個人的功業(yè),促進了仁宣朝政治清明、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仁宣二帝所信用的大臣各有長處,互相補充,“蹇義簡重善謀,楊榮明達有為,楊士奇博古守正,而(夏)原吉含弘善斷。事涉人才,則多從(蹇)義;事涉軍旅,則多從(楊)榮 ;事涉禮儀制度,則多從(楊)士奇;事涉民社,則多出(夏)原吉”。楊溥性格內(nèi)向,但操守很好,堪稱官范,為眾大臣嘆服?!叭龡睢北徽J為是 “人所不及”的人物,而且能夠取長補短,“均能原本儒術(shù),遇達事幾,協(xié)力相資,靖懈” 。善于搞好團結(jié),是大智慧。一個想有所作為的官員,要學(xué)人之長、容人之短、記人之功、諒人之過,裝得下不順心的事,聽得進不順耳的話,容得下不順眼的人,善于團結(jié)合作,和諧共處,借力登高,這樣才能在仕途上不受羈絆,淋漓盡致地施展才干。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guān)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fù)' : '回復(fù)'}}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