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区中文,国产精品91高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能播放

                  族譜網(wǎng) 頭條 人物百科

                  威廉·華萊士是誰?蘇格蘭英雄威廉·華萊士簡介

                  2019-10-14
                  出處:族譜網(wǎng)
                  作者:阿族小譜
                  瀏覽:2377
                  轉(zhuǎn)發(fā):0
                  評論:0
                  威廉·華萊士是誰?蘇格蘭英雄威廉·華萊士簡介,威廉·華萊士(蘇格蘭蓋爾語:UilleamUallas,英語:William

                    威廉·華萊士(蘇格蘭蓋爾語:Uilleam Uallas,英語:William Wallace;1270年—1305年8月23日),是一名蘇格蘭騎士,后來成為了蘇格蘭獨立戰(zhàn)爭的重要領(lǐng)袖之一。1297年,他在斯特靈橋戰(zhàn)役(Battle of Stirling Bridge)中擊敗英格蘭軍隊。之后,他被指定為蘇格蘭護國公,直到1298年7月在福爾柯克戰(zhàn)役(Battle of Falkirk)中失利。1305年8月,華萊士在格拉斯哥附近的Robroyston被英格蘭人擒獲。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下令對他嚴刑拷打之后,以叛國的罪名斬首。

                    華萊士死后,他的聲名遠揚,超出了他的故鄉(xiāng)的范圍。他成了蘇格蘭獨立戰(zhàn)爭的一個標志性人物。蘇格蘭人視其為民族英雄,在不列顛有好幾座華萊士的紀念碑和塑像。

                    之所以關(guān)于威廉·華萊士的事跡多見于一些傳奇故事,真正的史料現(xiàn)存不多,原因是歷史是由統(tǒng)治者撰寫的,更何況華萊士是英格蘭國王最深惡痛絕的“反叛者”,他是不會讓他的“英勇事跡”供后人景仰的。

                  image.png

                    武藝高強

                    威廉早年的經(jīng)歷無據(jù)可考,不過,按當時的習(xí)俗,威廉作為次子應(yīng)擔任神職。傳說他的一個叔父就是斯特靈附近鄧尼佩斯(Dunipace)的牧師,教授給他拉丁語和圣經(jīng)箴言,灌輸了自由思想,據(jù)說他的劍術(shù)和騎射工夫也是在這段時期學(xué)的。

                    傳奇中的華萊士武藝高強,可力敵數(shù)人并最終取勝。他能從屢次追剿和血戰(zhàn)中生存下來,相信傳說不虛。但事實并不止于此,華萊士還是一位優(yōu)秀的指揮官。他顯然沒有受過正規(guī)的軍事教育,但縱橫山林多年的經(jīng)歷使他作戰(zhàn)經(jīng)驗豐富,深諳游擊戰(zhàn)術(shù),懂得收集和利用情報,能夠根據(jù)敵我雙方的特點揚長避短合理運用部隊,善于利用地形,對攻擊的時機把握得恰倒好處。

                    嗜血成性

                    華萊士的另一面,是嗜血成性、殺人如麻。有一幅畫表現(xiàn)戰(zhàn)斗中的華萊士,天上日光慘淡,地上濃霧彌漫,手握利劍的華萊士在遍野的尸堆中逡巡,仿佛餓虎下山,色調(diào)陰冷晦暗,氣氛恐怖肅殺。對于英格蘭人給他造成的傷害和侮辱,他都以冷酷的殺戮加倍報復(fù)。起義軍每攻克英軍盤踞的城堡或在野戰(zhàn)中擊敗英軍,都要殺盡包括平民在內(nèi)的所有英格蘭人及其外國雇傭兵,從不抓俘虜,心情稍好一點的時候會放過婦女、兒童與僧侶。有的時候甚至他的部下都覺得過于殘暴而于心不安,以至于事后跑到主教那里去懺悔。畢竟他生活在一個以暴易暴的時代,野蠻是生存的需要。征服者的傲慢侮辱與殘酷,多年來你死我活的追殺,已經(jīng)令復(fù)仇之火燒焦了他心里最后一點仁慈和憐憫。

                    仇恨英格蘭人

                    華萊士對英格蘭人的刻骨仇恨,不僅僅出于對自由的信念,也來自親身感受到的亡國毀家之痛,由家仇而知國恨。1291年,當愛德華一世上演“至尊”鬧劇時,剛正不阿的老馬爾科姆屬于少數(shù)拒絕低頭的蘇格蘭人。為了躲避,他帶了長子離家出走,但終于還是被個叫費尼克(Fenwick)的英格蘭騎士殺害于艾爾郡的羅頓山(Loudoun Hill)。年方弱冠的威廉只好隨母投親,據(jù)說就是這段時間他進了教會學(xué)校,但不久,就因殺死向他挑釁的英國占領(lǐng)軍而被通緝,從此浪跡江湖。此后的故事有些像《水滸》,斗毆、追捕、復(fù)仇、死里逃生,甚至有人說華萊士其實是傳奇?zhèn)b盜羅賓漢的原型之一。

                  image.png

                    游擊生涯

                    在游擊生涯中,華萊士周圍逐步形成了一支以親族為核心的骨干力量,包括舅舅帕特里克(Patrick Auchinleck of Gilbank)、堂兄弟亞當、理查和西蒙(Adam, Richard and Simon Wallace),表兄弟威廉(William de Crauford)、外甥愛德華·里特和湯姆·哈利德(Edward Little、Tom Halliday),以及貴族格拉漢姆(Sir John Graham Jr.)、愛爾蘭人史蒂芬(Stephen of Ireland)、勇士格雷(Gray)、克雷(Kerly of Cruggleton)、修道士約翰·布萊爾(John Blair、土匪愛德華·、約翰、喬治·等。他們利用襲擊英軍繳獲的裝備、馬匹和給養(yǎng)武裝自己,不斷壯大。

                    羅頓山伏擊戰(zhàn)

                    比較可信的是一些規(guī)模較大的戰(zhàn)斗。譬如羅頓山伏擊戰(zhàn)。1296年7月,威廉·華萊士率宗族數(shù)十人在父兄遇難的羅頓山守株待兔,利用狹路設(shè)伏,仇人費尼克騎士,截獲了他護送的運輸隊。再如夜襲拉那克(Lanark,在蘇格蘭南部)。華萊士的妻子梅倫(Marion Braidfute,一個富有領(lǐng)主的獨女,二人是否正式結(jié)過婚無從考證)死于老愛委派的拉那克郡長荷斯里格爵士(Sir William Heselrig)之手。華萊士率手下夜入城堡血洗了郡長的府邸。《勇敢的心》中,這一事件被編排成捍衛(wèi)“初夜權(quán)”的官逼民反,并作為大起義的導(dǎo)火索。

                    拉那克之戰(zhàn)

                    拉那克之戰(zhàn)是華萊士命運的轉(zhuǎn)折點。軍事上,這一戰(zhàn)斬殺英軍240多人,使華萊士聲名大振,激發(fā)了飽受壓榨的蘇格蘭下層人民的反抗意識。在他周圍迅速聚集起三千多起義者,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軍隊。而在此之前,追隨他的不過是數(shù)十名親族和一些真正的江洋大盜,至多算一支游擊隊罷了。政治上,華萊士由自發(fā)反抗占領(lǐng)軍的殘暴統(tǒng)治向為光復(fù)祖國而戰(zhàn)轉(zhuǎn)變。前面說過的羅伯特·維斯哈特主教早有發(fā)起復(fù)國運動之心,但苦于手中無兵,而實力派貴族又只重私利罔顧大義。華萊士義軍的崛起正合他意。主教找到華萊士,勸說他打出了恢復(fù)國家獨立、迎請巴里奧國王還朝的旗號。這一舉措如同范增勸項梁迎立懷王,給了華萊士義軍以政治上的地位和號召力。在此之前,華萊士及其抗英斗爭一直被當作暴民作亂,得不到大貴族的認同。同時,和尚幫遍布全蘇的教堂網(wǎng)絡(luò)還被動員起來聯(lián)絡(luò)各地的起義者,使起義的浪潮迅速蔓延開來。一些貴族也加入了反抗的行列。但此舉也給本來沒什么政治傾向的華萊士貼上了“擁巴派”的標簽,日后不可避免地成為貴族派系傾軋的。

                    華萊士率領(lǐng)義軍連續(xù)攻城拔寨,席卷整個北部高地。

                    多加特湖(Loch Dochart),華萊士聯(lián)合當?shù)仄鹆x軍突襲占有數(shù)量優(yōu)勢并有偽軍支援的英軍愛爾蘭軍團邁克法迪恩(MacFadyen)部,全殲該敵,斬殺了所有愛爾蘭籍俘虜,但對繳械求饒的蘇格蘭俘虜則全部釋放。邁克法迪恩本人逃離戰(zhàn)場后,被追及并梟首。

                    北方重鎮(zhèn)珀斯,起義軍填平城壕,架云梯攻入城中,英軍2千人被殺盡。

                  image.png

                    達諾塔(Dunottar)城堡,對“艾爾谷倉事件”等暴行記憶猶新的華萊士拒絕給逃入城堡避難的4000多英格蘭人及其追隨者以任何憐憫。抵抗者最終被趕下懸崖,甚至教堂也被點燃,把躲在里面的人活活烤死。

                    阿伯丁(Aberdeen)港,英軍匆匆登船撤離,被疾速趕來的起義軍乘低潮攻上甲板,殺得片甲無存,百余艘艦船被焚毀;英國派來的郡長掛起了巴里奧的旗號,從而免于血戰(zhàn)。

                    隨后,華萊士與莫雷合兵,圍攻鄧迪。

                    這時,降伏了蘇格蘭貴族的英軍,已在老瓦的指揮下大舉北進。

                    斯特靈之戰(zhàn)

                    斯特靈,在這樣的時候成為英蘇大戰(zhàn)的焦點。

                    斯特靈整個城市位于山谷之中的福斯河河灣和沖積平原之上,地勢依山傍水,與潼關(guān)相仿佛。華萊士紀念塔坐落在市區(qū)以北兩英里的達雅山(Dumyat Hill),像一座路標,從老遠就能望得到。

                    山下的停車場是免費的。達雅山高約百米,山體蔥蘢,林木茂盛。山路陡峭高峻,有好心人提示,如果游客中有誰足力不濟或想留一點能量登上紀念塔,可以乘穿梭小車代步。初秋之際,陰涼舒適,山風(fēng)習(xí)習(xí),空氣清新,正好登山。

                    紀念塔坐落在克雷格(Craig)修道院舊址上。修道院是斯特陵橋戰(zhàn)役時華萊士的指揮所。紀念塔的建設(shè)歷時八年,于1869年落成。塔高220英尺(67米),共有246級臺階。全部費用超過1萬英鎊,在當時不啻是天文數(shù)字。這么一大筆錢都來自捐獻,捐獻者包括世界各地的蘇格蘭人,以及很多歐洲國家的領(lǐng)導(dǎo)人,包括同樣為民族獨立和自由理想奮戰(zhàn)了一生的意大利民族英雄——解放者加里波第(Garibaldi)將軍。

                    這是一座用淺黃色、褐色塊石砌成的四方型塔樓,狹窄的窗以及頂層的垛口、四角的圓形棱堡,很像一座古堡。塔是維多利亞時代哥特式建筑復(fù)興的產(chǎn)物,外立面處理其實很精細,不過要貼近才看得出。但除了西北角的八角形壁柱和塔頂林立的小尖塔外,華麗、注重細節(jié)的哥特風(fēng)格并不明顯,斑駁的石料和不夠清晰的輪廓線更使建筑顯得樸實而古拙,在低垂的濃云下越發(fā)肅穆凝重。這樣的風(fēng)格倒更符合華萊士平民英雄的身份和悲壯的命運。

                    突出于塔的西南角的,是高達15英尺的華萊士雕像。華萊士絡(luò)腮胡須,身軀強壯,穿著蘇格蘭短裙和披風(fēng),左手扶盾,右手高舉利劍,面貌冷峻,直視前方,是在指天明誓要光復(fù)河山,還是指揮起義兄弟向敵軍沖擊?雕像距地面約30英尺(9米),居高臨下,如同半空中一尊腳踏流云、馭風(fēng)而飛的戰(zhàn)神,給人以莊嚴、神圣之感。仰望雕像,心中油然而生崇敬之情,耳邊回蕩的山風(fēng)仿佛是他的呼喚——Pro Liberty(為了自由)!

                    塔底大廳里有華萊士簡介和紀念塔本身建筑的介紹。

                  image.png

                    沿著狹窄而封閉的旋轉(zhuǎn)樓梯盤旋而上,絕對不是件輕松的事,但絕對值得一試。

                    登上71級臺階,到達塔的第一層,是華萊士生平事跡陳列和斯特陵橋戰(zhàn)役的介紹。最顯著的是三維仿真的“華萊士在威斯特敏斯特大廳受審”場景。

                    華萊士的劍陳列在這里的一個墻角。這柄劍原來供奉在頓巴登(Dunbarton)城堡,紀念塔落成后移了過來。這是一柄當時很常見的雙手使用的闊劍,長約66寸(1676毫米),其中刃長約52寸(1321毫米),經(jīng)歷了700年的歲月卻依然光亮奪目。劍原是當時一件普通的兵器,沒有制造者的標記,打造的年代也不詳。從材質(zhì)上分析,是蘇格蘭國貨,而當時英國常見的武器大多產(chǎn)自弗蘭德或德國。1505年,蘇格蘭王詹姆斯四世給它重新裝了柄,為的是讓劍更能配得上英雄的名字。此舉是典型的貴族思維,認為只有華麗才算高貴。雖然出于對英雄的崇敬,但未免淺薄。

                    要把這樣一柄長大而沉重的武器運用自如,不僅需要膂力過人,還必須有足夠的身高。這倒能從側(cè)面印證關(guān)于華萊士身材高大的傳說。

                    第二層高64級臺階,1885年增辟為“英雄廳”,陳列著羅伯特·布魯斯、司各特(Sir Walter Scott)、伯恩斯(Robert Burns)、利文斯頓(David Livingston)、瓦特(James Watt)等蘇格蘭名人的大理石雕像和生平事跡,并以聲像手段展示20世紀的蘇格蘭名人。

                    再上行62級臺階,到達第三層,是一幅360度全景畫,描繪周邊景物,并標出不同歷史時期幾場大戰(zhàn)的位置,譬如1297年的斯特陵橋之戰(zhàn),1314年的班諾克本之戰(zhàn)等。

                    第四層是被稱為“王冠”的塔頂?!巴豕凇笔怯砂说来謮训墓叭w架而成的。每條拱券上都有三座小尖塔,拱券合龍的最高處也有一座。這種建筑風(fēng)格是哥特建筑在蘇格蘭的一個變種,模仿蘇格蘭王冠的形狀,代表蘇格蘭的民族性。類似的風(fēng)格在蘇格蘭的不少教堂方塔上也能找到,如15世紀修建的愛丁堡圣吉爾斯教堂的塔樓等,比起英格蘭那些又尖又高、嚴肅刻板的典型哥特式方塔,倒更多些人的氣息。不過,教堂的塔頂往往更輕靈通透,而紀念塔則厚重得多。

                    有券而無蹼,頂層是一個開放的露臺,視野極其開闊,是俯瞰古戰(zhàn)場的最佳立足點。

                    環(huán)視周圍,北面山腳下綠樹掩映的是斯特靈大學(xué)靜謐安詳?shù)男@,后面則是綿延的奧奇爾丘陵,如一道堅實的墻壁,拱衛(wèi)著后面地廣人稀的蘇格蘭高地。西面遙遠的山峰是高聳入云的羅蒙山。腳下的河谷是這兩大屏障之間唯一的門戶。福斯河在本來寬闊的谷底形成沖積平原,河道斗折蛇行,曼妙回轉(zhuǎn),劃出一個又一個水草豐美的河曲,上面星星點點漫步著雪白的羊群。河流向東綿延遠去,在遠處的河口地帶散為無數(shù)的港汊,浸潤出一大片濕地,最后由福斯灣流入北海。西南山腳下不遠處就是老橋,是十五世紀修建的,緊鄰曾經(jīng)是戰(zhàn)場的木橋遺址。兩岸已建起了密密的房舍。斯特陵城堡隔著河谷與這廂遙遙相對。城堡與愛丁堡相似,雄踞峭壁之上,俯瞰南面的市區(qū)。城池南面一望無際的綠茵,是蘇格蘭中部的低地平原。

                    真是龍爭虎斗的兵家必爭之地。

                    驀地,一屢陽光如同锃亮的劍鋒,刺破彤云直射老橋?;腥婚g,山谷間的房舍、公路、車輛、牛羊仿佛都不見了,滿眼盡是飛揚的旗幡、鮮艷的衣甲、嘶鳴的戰(zhàn)馬、耀眼的刀槍。

                    9月10日,起義軍先敵趕到福斯河北岸,占據(jù)了奧奇爾山上的有利地形,山頂?shù)目死赘裥薜涝撼闪酥笓]部。

                    蘇格蘭作為一個多山的農(nóng)牧業(yè)國,既沒有那么多的資源供養(yǎng)大規(guī)模的騎兵,也沒有他們的用武之地,正規(guī)部隊的主力是手執(zhí)15英尺長矛的步兵,軍事制度和技術(shù)同歐洲大國相比更要遜色很多。

                    此其時,蘇格蘭正規(guī)軍已經(jīng)不存在。來到斯特靈迎擊英軍的這支隊伍,簡直就是烏合之眾。莫雷的六千北方部隊情況稍好,有一些正規(guī)軍的底子,其中還有150名裝甲騎兵。華萊士的一萬人,則由臨時聚集的揭竿而起的平民組成,加上一些附義的小貴族,缺少軍官,裝備低劣,訓(xùn)練嚴重不足,幾乎沒有戰(zhàn)斗經(jīng)驗。盡管如此,他們的愛國精神都已經(jīng)到了狂熱的程度,渴望一戰(zhàn)。

                    瓦倫率領(lǐng)的英軍稍后也趕到了南岸,與斯特靈守軍會合。這是一支可怕的力量,共有一千重裝騎兵、五萬步兵、三百威爾士長弓手,不僅在數(shù)量上占優(yōu)勢,而且都是久經(jīng)沙場、戰(zhàn)無不勝的老兵,士氣高昂;統(tǒng)帥經(jīng)驗豐富、深孚眾望。他們蔑視對手,認為這些蘇格蘭人既沒勇氣又不團結(jié),缺乏紀律和戰(zhàn)術(shù),只是業(yè)余選手,他們的貴族軍官要么被老愛抓壯丁去了法國,要么有人質(zhì)在英軍手上而不敢露面,要么就蹲在監(jiān)獄里。

                    兩軍就隔著福斯河對峙。

                  image.png

                    這是一個宜守不宜攻的戰(zhàn)場。蜿蜒的福斯河兩岸,松軟的濕地令重裝甲部隊無法展開戰(zhàn)斗隊列,北岸雖有一段人工砌筑的堤道,但很狹窄。河上,僅有的一座木橋僅能容納兩名騎手并行,附近的河口淺灘只有低潮時才可以涉渡。不論哪一方,即便克服了這些困難,還要背水仰攻山上的敵人。因此,誰主動發(fā)起進攻,誰就把自己擺在不利的地位。

                    華萊士和莫雷看到了這一點,他們嚴格約束躍躍欲試的部隊,在距橋頭半英里外的山坡上列陣靜候,保持進可攻、退可走的有利位置,等待敵人。

                    瓦倫也看到了這一點,他還注意到起義軍的位置正好威脅著堤道的側(cè)翼。他的想法是將對手引到城下的開闊地,在這里重騎兵可以一展身手。這是他在頓巴戰(zhàn)勝康明時的故技。老瓦并不想蠻干,因為老愛已經(jīng)批準他退休了,只是接替他的費茨—艾倫(Brian Fitz-Alan)還在赴任的路上。

                    老瓦先派了兩個修道士過河勸降,聲稱可以既往不咎。華萊士的回答干脆利落,我們不是來和談的,我們要為國雪恥,你們來吧,我們正等著呢。

                    這一答復(fù)激怒了高傲的英格蘭騎士,他們紛紛請戰(zhàn)。在老瓦召開的作戰(zhàn)會議上,理查·倫迪爵士,一個在伊文投靠英軍的蘇格蘭貴族,謹慎地提議分給他500騎兵和一些步兵,從淺灘繞到蘇軍背后發(fā)起沖擊,然后主力再從正面過橋夾擊。出于輕敵、傲慢和對變節(jié)者的不信任,多數(shù)英軍將領(lǐng)對倫迪的見解不屑一顧,以不宜分兵為借口加以拒絕,并與少數(shù)支持者辯論起來,會場頓時亂成一團。地位僅次于老瓦的休·克萊辛漢站出來,責(zé)怪爭吵和拖延是“浪費國王給的俸祿”,聲稱要“去履行職責(zé)”。這番上綱上線的表白把老瓦和所有主張持重的將領(lǐng)都噎得直翻白眼:再堅持謹慎從事就等于自認懦夫。

                    過橋進攻的決定就這樣作出了。

                    時光回到了公元1297年。

                    9月11日上午。

                    英軍身穿華麗光鮮的鎧甲和戰(zhàn)袍,高舉各色旗幡,排成雙列縱隊,小心翼翼地跨過木橋。

                    華萊士和莫雷站在克雷格修道院的最高處,“檢閱”著敵人的武裝。他們要等待恰當?shù)臅r機發(fā)起沖鋒。不能等到英軍全部過河,那樣他們將面臨1:3的數(shù)量劣勢;也不能太早出擊,那樣敵人還有反撲的力量。

                    山坡上的一萬六千名蘇格蘭人努力抑制住廝殺殺的沖動,列隊等待首領(lǐng)的命令。

                    過了橋的英軍密密擠滿了狹窄、泥濘的橋頭。

                    11點鐘,進攻的號角吹響了。憋足了勁的蘇格蘭步兵,頓時爆發(fā)出“殺死他們!殺!殺!殺!”的吼叫,平端長矛,揮舞刀劍,高舉板磚,像山洪一般涌向山下。同時,一支精銳分隊殺開血路直奔橋頭,去封閉包圍圈。遭到攻擊的英軍驚慌失措,遍地的沼澤和泥塘令他們施展不開。起義軍的沖擊兇猛而迅速,措手不及的英軍立時被打亂了陣形,潰退到了堤道和橋頭東南的河曲,被緊緊地壓縮成一團。無法奔跑沖擊的騎兵只能笨拙地原地掙扎,被敵人的長矛刺成蜂窩。摔下馬來的騎兵和跌倒的步兵則被自己的同伴踩成了肉醬。僅少數(shù)重騎兵在木橋被拆毀前突出重圍,還有一些聰明的士兵脫去鎧甲泅水逃脫,直接跳下去的或擠撞中落水的則被沉重的鎧甲拖下河底。

                    站在南岸的老瓦驚駭?shù)赝鈾M飛的戰(zhàn)場,眼睜睜看著自己的部下像牛羊一般被驅(qū)趕和屠戮。他已回天無力:僅有的木橋已拆斷,高漲的潮水淹沒了涉渡場,留在南岸的英軍無法渡河解救身陷絕境的袍澤。老瓦手里本來有三百名威爾士弓箭手,如果他們沒有過河,至少還可以用致命的箭雨來滯遲和殺傷密集沖鋒的蘇軍,給同伴一些支援。

                  image.png

                    公元1297年9月11日午時

                    但他們現(xiàn)在也同樣被困在北岸的泥潭里苦苦掙扎,自身難保。

                    到12點鐘,眼看大規(guī)模的戰(zhàn)斗基本結(jié)束,魂飛魄散的老瓦留下少數(shù)人馬繼續(xù)防守斯特陵,自己率殘部狼狽逃走。他許諾十個星期內(nèi)帶援兵回來,但一路馬不停蹄,一直奔入約克,連頭也沒回過。

                    得勝的起義軍待潮水退去,從淺灘涉水掩殺過來,追亡逐北,一直打到頓巴附近才收兵。沿路的蘇格蘭人也聞風(fēng)而起,到處截殺敗兵。

                    是役格斃英軍5千余人,蘇格蘭人照例不抓俘虜??巳R辛翰為他的狂妄和莽撞付出了生命的代價。蘇格蘭人深恨這個刮地皮的家伙,從亂軍中找出他的尸體,剮了個粉碎。

                    斯特靈橋之戰(zhàn),后來被英格蘭人稱作“9·11”事件。

                    班諾克本之戰(zhàn)

                    1298年,愛德華一世親征,最終徹底粉碎了蘇格蘭的抵抗。蘇格蘭幾乎成為英格蘭王國領(lǐng)土的一部分。

                    威廉·華萊士在1305年被愛德華一世處決,當時蘇格蘭國王弟弟羅伯特·布魯斯繼承華萊士遺志。

                    1314年9月18日,英格蘭和蘇格蘭兩軍在班諾克本展開決戰(zhàn),雙方均動員了最大限度的軍力,英格蘭20000大軍對陣蘇格蘭約9000人(蘇格蘭人數(shù)雖少,但其中的6000名長矛兵的戰(zhàn)斗力十分強勁),結(jié)果英軍慘敗,被近萬人。時任英王愛德華二世僅率少數(shù)護衛(wèi)一路逃回英格蘭。

                    班諾克戰(zhàn)役后的十多年間,英格蘭再也無法組織大規(guī)模的征討軍,蘇格蘭贏得了第一次獨立戰(zhàn)爭的決定性勝利,這場戰(zhàn)役給蘇格蘭帶來的驕傲感一直延續(xù)至今。這也是為何蘇格蘭人會選擇在2014年9月18日舉行獨立公投,因為這距離第一次獨立戰(zhàn)爭的勝利整整700年。

                    1328年,愛德華二世的繼承者愛德華三世與蘇格蘭國王羅伯特·布魯斯簽訂了《北安普敦條約》,正式承認了蘇格蘭王國的獨立地位。

                    第二次獨立戰(zhàn)爭發(fā)生在1332年,當時蘇格蘭國王羅伯特·布魯斯已經(jīng)去世,5歲兒子繼位,英格蘭又開始進攻蘇格蘭,但因為1337年英格蘭與法國之間的糾紛升級為戰(zhàn)爭,主力軍隊被調(diào)回,此后幾番波折,英格蘭也無力再大舉入侵蘇格蘭,1357年,雙方簽訂和約了事。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沒有了 ———
                  編輯:阿族小譜

                  相關(guān)資料

                  展開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評論 {{commentTotal}} 文明上網(wǎng)理性發(fā)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wù)協(xié)議》
                  游客
                  發(fā)表評論
                  •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fù)' : '回復(fù)'}}

                    回復(fù)評論
                  加載更多評論
                  打賞作者
                  “感謝您的打賞,我會更努力的創(chuàng)作”
                  — 請選擇您要打賞的金額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賞成功!
                  “感謝您的打賞,我會更努力的創(chuàng)作”
                  返回
                  打賞
                  私信

                  推薦閱讀

                  · 威廉·華萊士
                  威廉·華萊士威廉·華萊士(英語:WilliamWallace,中古蓋爾語:UilliamUallas;現(xiàn)代蘇格蘭蓋爾語:UilleamUallas;1272年-1305年8月23日),是蘇格蘭的騎士、貴族、愛國人士,他在蘇格蘭獨立戰(zhàn)爭(英語:WarsofScottishIndependence)中領(lǐng)導(dǎo)了一支反抗武裝力量。1296年,英格蘭吞并蘇格蘭,他在一次口角后帶人攻擊并殺死治安官...人物生平1270年左右出生于一個士紳家庭。1297年5月,華萊士和一群約30名男子焚燒了拉納克并殺死了英國治安官后,然后他組織了平民和小地主的軍隊,攻擊了福斯河和泰河之間的英格蘭軍隊。1297年9月11日,位于薩里郡伯爵約翰德瓦倫的一支英格蘭軍隊在斯特林附近的福斯遇到他。華萊士的部隊數(shù)量遠遠超過了數(shù)量,華萊士獲得了壓倒性的勝利。1297年10月,他侵入英格蘭北部并蹂躪諾森伯蘭郡和坎伯蘭郡。1297年12月...
                  · 本·華萊士
                  籃球生涯華萊士在弗吉尼亞聯(lián)合大學(xué)打過籃球。作為一名沒有參加選秀的球員,華萊士以自由人身份在1996年10月2日加盟了華盛頓子彈。1999年,華萊士和蒂姆·萊格勒、特里·戴維斯、杰夫·麥金尼斯一起被交換到了奧蘭多魔術(shù),和他們交換的球員是??恕W斯丁。2000年8月3日,他和查基·阿特金斯一起被交換到了底特律活塞,魔術(shù)則得到了格蘭特·希爾。從此以后,他開始了自己的NBA防守專家生涯。2001-02、2002-03、2004-05和2005-06賽季,華萊士四獲NBA最佳防守球員榮譽。其中連兩個賽季他還成為了聯(lián)盟的籃板和蓋帽榜上第一名。2003年,他因支持者們投票成為了NBA全明星首發(fā)中鋒。他也成為了聯(lián)盟歷史上第一個沒有參加過選秀的全明星比賽首發(fā)球員。2004年9月21日,由于在奧本山宮殿引起斗毆事件,他被停賽六場。2006年,他以自由球員身份同芝加哥公牛簽約。2008年,作為三隊11人大交易的...
                  · 華萊士線
                  延伸與修正冰河時期海平面與各種生物地理分界線“華萊士線”這一名稱最早是由托馬斯·赫胥黎在1868年致倫敦動物學(xué)會的一封信件中提出,但是他延伸該線至菲律賓西側(cè)。此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生物地理學(xué)者一直嘗試劃出一條明確的界限,以區(qū)分亞洲與澳洲的生物相;許多學(xué)者在華萊士線的基礎(chǔ)上提出延伸或修正,如韋伯線(Weber"sLine)、里德克線(Lydekker"sLine)和赫胥黎線(Huxley"sLine)等。韋伯線:在華萊士線以東,通過摩鹿加群島和蘇拉威西島,帝汶與澳大利亞之間。界線以西,東洋區(qū)動物成分超過50%;界線以東,澳洲區(qū)動物成分超過50%。里德克線:從澳大利亞大陸北岸劃到新幾內(nèi)亞島的西方邊緣,基本上是莎湖陸棚(SahulShelf)的范圍。華萊士線與里德克線之間的區(qū)域稱為華萊士區(qū)。赫胥黎線:由華萊士線向北延伸,通過巴拉望島與菲律賓群島西部之間,并繞到呂宋島北側(cè)(也就是將除了巴拉望...
                  · 拉希德·華萊士
                  職業(yè)生涯華盛頓子彈波士頓凱爾特人波特蘭開拓者亞特蘭大老鷹底特律活塞波士頓凱爾特人美國當?shù)貢r間2012年10月3日,拉希德·華萊士重返賽場,正式簽約NBA紐約尼克斯。生涯統(tǒng)計常規(guī)賽季季后賽
                  · 邁克·華萊士
                  早期經(jīng)歷華萊士(原名MyronLeonWallace)在1918年出生于美國馬薩諸塞州諾??丝h波士頓郊外的布魯克萊恩鎮(zhèn)。他是他俄裔猶太移民的父母弗蘭克·華萊士和吉娜·華萊士的第四個也是最小的孩子。他父親早年的職業(yè)是批發(fā)雜貨商,后來成為一名成功的保險經(jīng)紀人。后來華萊士進入愛德華·德夫遜社區(qū)小學(xué),與比他大一歲的約翰·肯尼迪為校友。在布魯克萊恩高中(英語:BrooklineHighSchool),華萊士曾擔任校交響樂隊的第一小提琴手。以B-的成績從高中畢業(yè)后,華萊士在1935年進入密歇根大學(xué)學(xué)習(xí)。在密歇根大學(xué)學(xué)習(xí)期間,他曾任密歇根日報(英語:MichiganDaily)的記者,也參加過學(xué)校廣播臺的工作。職業(yè)經(jīng)歷廣播1939年從大學(xué)畢業(yè)之后,華萊士進入位于密歇根大急流城的WOOD-WASH電臺工作。之后在1940年,他作為一名播音員到位于密歇根底特律的WXYZ電臺工作,之后又以自由廣播節(jié)目撰稿人的...

                  關(guān)于我們

                  關(guān)注族譜網(wǎng) 微信公眾號,每日及時查看相關(guān)推薦,訂閱互動等。

                  APP下載

                  下載族譜APP 微信公眾號,每日及時查看
                  掃一掃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