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萊士線
延伸與修正
冰河時期海平面與各種生物地理分界線
“華萊士線”這一名稱最早是由托馬斯·赫胥黎在1868年致倫敦動物學會的一封信件中提出,但是他延伸該線至菲律賓西側(cè)。此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生物地理學者一直嘗試劃出一條明確的界限,以區(qū)分亞洲與澳洲的生物相;許多學者在華萊士線的基礎上提出延伸或修正,如韋伯線(Weber"s Line)、里德克線(Lydekker"s Line)和赫胥黎線(Huxley"s Line)等。
韋伯線:在華萊士線以東,通過摩鹿加群島和蘇拉威西島,帝汶與澳大利亞之間。界線以西,東洋區(qū)動物成分超過50%;界線以東,澳洲區(qū)動物成分超過50%。
里德克線:從澳大利亞大陸北岸劃到新幾內(nèi)亞島的西方邊緣,基本上是莎湖陸棚(Sahul Shelf)的范圍。華萊士線與里德克線之間的區(qū)域稱為華萊士區(qū)。
赫胥黎線:由華萊士線向北延伸,通過巴拉望島與菲律賓群島西部之間,并繞到呂宋島北側(cè) (也就是將除了巴拉望島以外的菲律賓群島劃入澳大拉西亞區(qū))。又被稱為新華萊士線。
華萊士線與冰河時期
20世紀起隨著科技的進步、聲納的發(fā)明,人類開始對海洋進行海底探測,逐漸對海底地形有更多了解,其中發(fā)現(xiàn)華萊士線與海平面下降約120 ~ 150米的陸地海岸線一致。推測在冰河時期,海平面下降,因此婆羅洲及巴厘島等島嶼曾經(jīng)與亞洲大陸相連,新幾內(nèi)亞和鄰近島嶼則曾與澳大利亞相連;而華萊士線劃過的地方仍然有海洋的阻隔,如婆羅洲與蘇拉威西、巴厘島與龍目島之間。由于動植物多以陸行方式散布遷移,因此即使距離較近,多數(shù)動植物也無法跨過海洋的阻隔。
其他應用
馬六甲海峽最淺處僅深25米,巽他海峽更淺,僅深20米,巨大船舶的擱淺事故時有發(fā)生;由于龍目海峽與望加錫海峽水深均遠深于馬六甲海峽,因此華萊士線經(jīng)過之處也可供24萬噸級 (Malacca-Max) 以上的超級油輪通行。
參見
華萊士區(qū)(英語:Wallacea)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