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名關是哪四個?
中國的四大名關:山海關、嘉峪關、潼關、友誼關。皆歷史悠久,氣勢雄偉。
1、山海關
萬里長城是世界奇跡。山海關是長城的起點,而山海關又有"天下第一關"之稱,是中國名勝古跡薈萃、風光椅旋、氣候宜人的歷史文化古城和旅游避暑勝地。
山海關古稱榆關,也作渝關,又名臨閭關,在河北省秦皇島市以東10多公里處,在市之北部。北依燕山,南臨渤海,東接遼寧,西近京津。自然區(qū)域面積180平方公里,人口12.5萬。境內(nèi)有石河、潮河、沙河等主要河流。氣候?qū)贃|部季風暖濕帶濕潤氣候。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雨量充沛,氣候宜人。年平均降雨量736毫米,最大積雪深度13毫米,最大凍結深度85厘米,空氣平均相對濕度62%。山海關的城池,周長約4公里,是一座小城,整個城池與長城相連,以城為關。城高14米,厚7米。全城有四座主要城門,并有多種古代的防御建筑,是一座防御體系比較完整的城關。
山海關歷史悠久,是古代軍事要塞,早在新石器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jīng)在這里勞動生息了。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中山王徐達奉命修永平、界嶺等關,在此創(chuàng)建山海關,因其倚山連海,故得名山海關。
山海關是國內(nèi)外著名的旅游區(qū),山海關長城匯聚了中國古長城之精華。明萬里長城的東邵起點老龍頭,長城與大海交匯,碧海金沙,天開海岳,氣勢磅礴,馳名中外的"天下第一關"雄關高聳,素有"京師屏翰、遼左咽喉"之稱;角山長城蜿蜒,烽臺險峻、風景如畫,這里"榆關八景"中的"山寺雨晴,瑞蓮捧日"及奇妙的"棲賢佛光",吸引了眾多的游客。孟姜女廟,演繹著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姜女尋夫的動人故事。中國北方最大的天然花崗巖石洞--懸陽洞,奇窟異石,泉水潺潺,宛如世外桃源。塞外明珠一燕塞湖,美不勝收。以長城為主線形成了"老龍頭"、"孟姜女廟"、"角山"、"天下第一關"、"長壽山"、"燕塞湖"六大風景區(qū),早已全部對中外游客開放,年接待中外游客300多萬人次,是中國旅游熱點城市之一。
2、嘉峪關
簡介
嘉峪關,萬里長城的西部終點,地處甘肅省河西走廊中部,嘉峪關市西南隅祁連山脈嘉峪山麓,因山兩名。明洪武五年(1372)修筑萬里長城時置。當時明征虜大將軍馮勝看中嘉峪山西北麓的險要地勢,選為河西第一隘口,開始筑城設關,以后經(jīng)歷一百多年時間擴建,才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防御體系。明弘治年間,為防吐魯番東侵,曾進行重修。這關雄偉壯觀,號稱“天下第一雄關”。
地理位置
萬里長城沿線分布著許多關隘,其中規(guī)模最大的有兩座:一座是東端的山海關,另一座就是西端的嘉峪關,而后者比前者猶有過之,所以嘉峪關是長城上的最大關隘,也是全國規(guī)模最大的關隘、但嘉峪關初建時不過是一座6米高的土城,占地250O平方米。而現(xiàn)存的關城總面積33,50O余平方米,比原來的大十數(shù)倍。它由外城、內(nèi)城和甕城組合而成,關城周長733米,就中內(nèi)城周長64O米,面積為原先的大小。內(nèi)城西寬東窄,略呈梯形,城高9米,東西開“光化門”和“柔遠門”兩門。門外各筑有甕城,城樓對稱,三層三檐五間式,周圍有廊,單檐歇山頂,高17米。城四隅有角樓,南、北墻中段有敵樓,一層三間式帶前廊。兩門內(nèi)北側有馬道達城頂。關城正中有一官井,舊有亭,今已廢。西門外套筑一道凸形城墻,構成一個羅城,這就是外城。外城比內(nèi)城高2.7米。外城正中大門額刻“嘉峪關”三個大字。門頂原有城樓,與東西二樓形制相同,三樓東西成一線,上懸“天下第一雄關”匾額。1924年城樓被毀。西面羅城磚砌,東、南、北有上筑圍墻,連接長城。城外有城,迭門重城,成并守之勢。東甕城外有文昌閣、關帝廟、戲樓,城內(nèi)靠北有游擊衙門府一座,都是清代建筑。新中國成立后,關城曾多次維修加固,至今保存完好。
歷史背景
嘉峪關所在地是甘肅省西部的河西走廊最西一處隘口(河西走廊繼續(xù)向西延伸)。甘肅西部已屬于荒漠地區(qū),河西走廊夾于巍峨的祁連山和北山(包括馬鬃山、合黎山和龍首山)之間,東西長達1000公里左右。一條古道穿行于祁連山麓的戈壁和沖積平原上,古代“絲綢之路”即此。道路本已艱險,到了嘉峪山隘口處,狹谷穿山,危坡逼道,就更險厄。嘉峪關踞此,形勢非常險要。東通古肅州(今酒泉),西通安西。這條古道是古都長安和西域聯(lián)系的紐帶。古代西域,初時僅指天山以南的新疆南部和東部,有許多在綠洲上發(fā)展的“城邦”,對內(nèi)地漢族政權時附時叛。到明代,東部的吐魯番日漸強大,常引兵進犯河西走廊各城,嘉峪山隘口為必經(jīng)之地。自建成嘉峪關后,這關便為西部邊防重地,對保障河西地區(qū)的安全起著重要作用。
明代,政府軍和吐魯番兵曾數(shù)次在嘉峪關作戰(zhàn)。明正德元年(15O6),吐魯番首領滿速兒,誘引哈密忠順王放棄明朝投往吐魯番,接著滿速兒就派兵占據(jù)了哈密。后來滿速兒歸還哈密,甘肅巡撫李昆卻怕他有變,把滿速兒的使臣作為人質(zhì)留在甘州(今甘肅張掖)。滿速兒大怒,又派兵取了哈密并進占沙州(今甘肅敦煌),自率萬騎進攻嘉峪關。李昆派游擊芮寧與參將蔣存禮前去抵御。芮寧率七百人首先在沙子壩與滿速兒相遇,被圍困。蔣存禮軍受到阻擊不能前去支援,芮寧全軍覆沒。吐魯番軍便攻下嘉峪關,進至肅州(今甘肅酒泉)城下。兵備副使陳九疇乘夜間率兵出城,襲擊滿速兒的營地。滿速兒戰(zhàn)敗,逃往瓜州,又被副總兵鄭廉截擊,最后逃回吐魯番。
正德十一年(1516),吐魯番兵又侵入嘉峪關,圍攻肅州,犯甘州,大掠而去。嘉靖三年(1524)再侵入嘉峪關,圍肅州,不久被擊敗,請降,且以哈密來歸。明朝廷卻“以哈密既殘破,且去邊遠,疲中國以存外夷非計也”,放棄了哈密。
后來,吐魯番兵又屢次來攻嘉峪關,都被明軍擊敗。滿速兒乃歸還哈密,與明通好如故。
嘉峪關矗立于大漠邊緣.顯得雄壯非凡?;哪貐^(qū)最怕缺水,嘉峪關卻城中有井,山上有泉,用水不患匱乏。嘉峪關的環(huán)境又很吸引人。廣闊的關城,橫臥戈壁灘上,兩側城墻與山相連。巍峨朱色的城樓昂然欲飛,襯托著祁連山如玉的雪峰,美麗如畫。登城樓遠望,萬里長城似龍游于戈壁灘瀚海間,天晴之日,或可見海市蜃樓。城下戈壁灘上駱駝隊的渾厚悠揚的鈴聲,使人想起古代“絲綢之路”上的商隊和旅行者,令人神馳!清代林則徐因禁煙獲罪,被貶新疆,路經(jīng)嘉峪關,見這關如此雄偉,有詩贊道:“嚴關百尺界天西,萬里征人駐馬蹄。飛閣遙連秦樹直,繚恒斜壓隴云低。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蒼茫入望迷。誰道崤函千古險,回看只見一丸泥?!睒O言這關的威嚴和雄偉壯麗。又云:“除是盧龍山海險,東南誰比此關雄。”指出這關真乃“天下第一雄關”。說來令人詫異,據(jù)說當年建這關時,匠師計算用料特別精確,最后建成時竟只剩下一塊磚。這是建筑工程上的絕招?,F(xiàn)在這塊磚還存放在西甕城門展的后樓臺上,供人觀摩。這座雄關和東部的山海關一樣,都為古代建筑工程的光輝點,具有重要的歷史文物價值,今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潼關
潼關位于陜西省渭南市潼關縣北,北臨黃河,南踞山腰。歷史悠久,聞名遐邇。為華北,中原,西北之咽喉要沖, 《水經(jīng)注》載:“河在關內(nèi)南流潼激關山,因謂之潼關?!变藳皼?,故取潼關關名,又稱沖關。古潼關居中華十大名關第二位,是關中的東大門,長安東去洛陽的必經(jīng)之路,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畿內(nèi)首險,三秦鎮(zhèn)鑰,四鎮(zhèn)咽喉,百二重關”之譽就是形容潼關。
潼關,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關隘之一?!渡胶jP志》記載:“畿內(nèi)之險,惟潼關與山海關為首稱。” 關位于關中平原東部,雄踞秦、晉、豫三省要沖之地,潼關的形勢非常險要,南有秦嶺。東南有禁谷,谷南又有12 連城;北有渭、洛二川會黃河抱關而下,西近華岳。周圍山連山,峰連峰,谷深崖絕,山高路狹,中通一條狹窄的羊腸小道,往來僅容一車一馬。過去人們常以“細路險與猿猴爭”、“人間路止潼關險” 來比擬這里形勢的險要。杜甫游此后也有“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艱難奮長,萬古用一夫”的詩句。潼關八景,是潼關能夠欣賞的八處勝景。八景是雄關虎踞、禁溝龍湫、秦嶺云屏、中條雪案、風陵曉渡、黃河春漲、譙樓晚照、道觀神鐘。
旅游信息
潼關歷史悠久,聞名遐邇。古潼關居中華十大名關第二位,歷史文化源遠流長。馬超刺槐、十二連城、仰韶文化遺址等名勝古跡星羅棋布;風陵曉渡、譙樓晚照、秦嶺云屏等潼關八景,引人入勝。清代大詩人、大書畫家張船山《潼關》云:"時平容易度雄關,拍馬河潼自往還。一曲熏黃瓜蔓水,數(shù)峰蒼翠華陰山。登陴版牌丁男壯,呼酒烹羊守吏閑。最是綠楊斜掩處,紅衫青笠畫圖間。"
4、友誼關
友誼關,位于廣西省憑祥市西南邊境兩山對峙險坳處,扼中越交通之咽喉。距市區(qū)18公里,距越南涼山16公里,是中國九大名關之一,與平而關,水口關合稱“桂邊三關”。聞名中外的鎮(zhèn)南關大捷和孫中山領導的鎮(zhèn)南關起義就在這里打響,歷代為軍事要地,均設重兵把守。
歷史背景
友誼關有著悠久的歷史。據(jù)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6月,廣西通志館油印的蒙起鵬編纂的《廣西通志稿》記載,漢朝時,郁林郡轄之雍雞縣(今憑祥市和龍州縣城及上金一帶)設有雍雞關。后經(jīng)滄桑演變,關名不斷更改,先后改名雞陵關、界首關、大南關(簡稱南關),到了明朝,據(jù)(明史紀事本未)二十二載:“成祖永樂”......五年......五月(公元1407年)改雞陵關為鎮(zhèn)夷關?!泵骷问四?1539年)記:“安南國頭目莫方瀛遺使臣阮文泰等奉命詣鎮(zhèn)南關請降?!笨梢娒餍谛氯曛良尉甘四觊g(1428年——1539年)又由鎮(zhèn)夷關改為鎮(zhèn)南關。鎮(zhèn)南關一直延用到新中國成立后。
1953年10月更名睦南關。1965年1月,國務院批準睦南關改名為友誼關,3月球日,在關口舉行睦南關改名儀式。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人民政府副主席鐘楓主持了友誼關命名儀式。
據(jù)史料記載,明朝時,關上設有昭德臺,關后建有關帝廟,關兩旁筑城墻分聯(lián)兩山之麓。到了清朝,建關樓一層,兩重門,貫以通道,外門額書“南疆重鎮(zhèn)”,內(nèi)門額書“鎮(zhèn)南關”。中法戰(zhàn)爭期間,關樓曾經(jīng)被毀。蘇元春督邊時,又重建二層關樓,關后曾建昭忠祠。1896年,南關對訊建立,則拆去關帝廟和昭忠祠,改建一座法式樓房用以辦公,人們慣稱“法國樓”??谷諔?zhàn)爭時期日軍入侵,關樓再次被毀,僅剩底層拱門。
建筑特色
解放后,曾在城門上建一層樓閣,琉璃瓦頂,木柱檐廊,廂房四周開有欞窗。1957年廣西省政府撥款重修后,就是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友誼關。關樓四層,高22米,占地面積180平方米,底層全部用長方形料石砌就,城門為圓拱頂,高10米,前窄后寬,底面前寬7.25米,后寬8米,長22米為通道。關樓除了以它厚實的城墻以及城墻上棱角分明的齒形墻堞,透出雄渾無比的陽剛之美外,整個樓體極富民族特色。石欄桿雕刻精細,圓拱形門窗構圖精美,鑲嵌彩色玻璃,玲瓏典雅,門框門板雕花刻意,古香古色。二樓為展覽廳,陳列自中法戰(zhàn)爭鎮(zhèn)南關大捷以來發(fā)生的重大事件的圖片及文物。三樓為中越外事會晤室。四樓正面上方塑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樓頂高高的旗桿上五星紅旗迎風招展。城門上鑲嵌著用漢白玉雕刻的扁額“友誼關”為陳毅先生筆跡。字體渾厚,蒼勁有力。關樓兩旁,城墻百余丈,直伸山麓,氣勢磅礴。
關后的“法國樓”雖已歷經(jīng)百余年,但其淡黃色的墻,淡紅色的機制瓦及法國式建筑風格依然如故,成為人們研究歷史及建筑學的又一景觀。
關樓前廣場寬闊,兩旁木棉挺拔,松柏常青,左側有棵千年古榕,傘形樹冠,綠葉婆娑,仿佛對游人訴說友誼關那古老而悠久的歷史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