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歷史 壯族獨特的巖葬是怎樣的
壯族歷史壯族獨特的巖葬是怎樣的,巖葬是壯族的一種喪葬方式。巖葬,就是人死之后,不埋入士,而是斂尸入棺,在
巖葬是壯族的一種喪葬方式。
巖葬,就是人死之后,不埋入士,而是斂尸入棺,在懸崖峭壁土鑿孔插樁置放棺木;或是在懸崖上鑿洞,納棺其中;或就巖石的裂隙和天然巖洞,將棺木抬進去,凌空懸置。
廣西西部地區(qū)石山聳立,巖洞遍布,所以,當地壯族多選在下臨江河的懸崖峭壁上的天然巖洞入葬逝者。巖葬棺木多為圓木,剖開為二,然后挖空而成,也有用六塊木板鑲成長方體的。
壯族巖葬的起止年代大約在東漢時期,直到民國年期還在部分壯族地區(qū)流行,大部分的壯族巖葬主要是明、清時期的。
古代壯族為什么要耗費這么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將棺木懸于峭壁上的巖洞中呢?
這是由壯族經濟生活與宗教信仰所決定的??脊刨Y料證明,在遠古時期,由于生產力低,壯族先民多是居住在巖洞里,在他們的思想意識中。
人死之后仍與活著的人一樣進行生產與生活,同樣要衣、食、住、行。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巖葬就和人類居住的巖洞聯系在一起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沒有了 ———
編輯:阿族小譜
相關資料
文章價值打分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當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觀點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賞犒勞一下作者~
打賞作者
“感謝您的打賞,我會更努力的創(chuàng)作”
— 請選擇您要打賞的金額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賞成功!
“感謝您的打賞,我會更努力的創(chuàng)作”
返回
打賞
私信
24小時熱門
推薦閱讀
· 壯族歷史古代壯族“都老制”內容是怎樣的
都老制,亦稱村老制或寨老制。它是壯族先民進入父系氏族公社后,祖祖輩輩奉行,一直到1949年前夕還較完整地保存下來的一種村民自我管理制度。首先由壯族村寨的民眾民主選舉產生“都老”,再由“都老”行使自己的職權,維護壯族村寨的秩序和村民的權益的一種村寨制度。“都老”必須具備這樣的條件:上了年紀的男性;辦事公道,作風正派,肯為群眾服務,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和魄力;有群眾基礎等等。如果喪失了這些條件,隨時都可以被撤換,如果能夠保持這些條件,也可以終身任此職務。具體職責如下:1、領導村民制定村規(guī)民約“都老”具有召開長老會議和村民會議來制定村規(guī)民約的職責,以利于安定社會秩序,進行生產、舉辦公益事業(yè)和維護公眾利益等等?!岸祭稀笔紫日匍_長老會議擬定村規(guī)民約草案,然后召開村民大會進行討論,作補充修改,再表決通過。最后由“都老”貼榜公布,使家喻戶曉,并督促大家遵守。2、維護村中社會秩序都老必須負起督促村民執(zhí)行村規(guī)民...
· 壯族歷史壯族文字在近代是怎樣發(fā)展的
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根據壯族的意愿,創(chuàng)制了統一的拼音文字。拼音文字在創(chuàng)制過程中有過“老壯文”和“新壯文”兩種方案?!袄蠅盐摹笔?955年12月由中國科學院少數民族語言研究所和廣西語委根據壯族地區(qū)47個縣52個點的壯語方言材料,以拉丁字母為基礎創(chuàng)制的。這個方案共設32個字母,其中有11個是非拉丁字母。方案經兩年試用后,于1957年11月獲國務院批準,正式在壯族地區(qū)推行使用。到1959年底,廣西建立了52所壯文學校,參加壯文學習的群眾達290多萬人。1966年以后,由于“文革”的沖擊,壯文的推行被迫中止。1980年5月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黨委根據群眾的要求,決定在壯族地區(qū)恢復使用壯文。但由于原有壯文方案中所夾雜的11個非拉丁字母影響了整個文字形體的一致性,因而造成壯文在學習、打字、印刷以及電子計算機運用方面的困難。因此,壯文必須統一字母形體,實行全盤拉丁化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和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谶@...
· 壯族歷史古代壯族的變遷史
僚是壯語、布依語RAEUZ(我們)的漢語譯詞,中國古代嶺南和云貴地區(qū)一些民族的泛稱,系百越的一支,《魏書》稱為古南蠻的別種。在嶺南地區(qū),僚常和俚并稱。在云南、貴州一帶,僚常與濮相混。自漢至唐分布于今廣西、貴州、四川、云南省和自治區(qū)的部分地區(qū)。漢武帝開西南夷時,在夜郎境內的民族大部分為“夷僚”。漢初在夜郎地區(qū)設置的牂牁郡17縣,都有僚人分布。東晉時,居住在今廣西和貴州境內的僚人部分北上進入四川,分布“自漢中以達于邛笮”的廣大區(qū)域內。南北朝時,僚人常被漢人掠賣為奴。其俗有住干欄、臥水底持刀刺魚、鼻飲、鑄銅爨、死者豎棺埋藏等特點。唐初,僚人與烏蠻、白蠻和蠻等交錯雜居。南詔(649-902)、大理(937-1253)時期,云南僚人的一部分與濮、鳩僚分化組合為金齒、茫蠻、白衣等族,部分仍保留僚的名稱。廣西的僚人也產生了分化和聚合,出現了西原蠻、黃峒蠻等稱謂。貴州境內出現了葛僚、仡僚等名稱。四川東部的...
· 壯族文化銅鼓是壯族怎樣的一種藝術
銅鼓是我國南方濮、越人創(chuàng)造的一種打擊樂器。是我國藝術寶庫中之瑰寶。迄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歷史,以廣西數量最多,分布量最廣。最初銅鼓是作飲器之用(即釜),后才演變?yōu)榍脫魳菲?。不管銅鼓派何用途,作為一種綜合性的藝術欣賞品,其融注著駱越人審美意識的屬性始終不變。銅鼓的外形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造型藝術。無底腹空,腰曲胸鼓,給人以穩(wěn)重飽滿之感。鼓面為重點裝飾部分,中心常配以太陽紋,外圍則以暈圈裝飾,與鼓邊接近的圈帶上鑄著精美的圓雕裝飾物,最多的是青蛙,其次有騎士、牛橇、龜、鳥等。造型夸張、雄強、有力、莊重耐看。鼓胸、鼓腰也配有許多具有濃郁裝飾性的繪畫圖案。鼓足則空留素底,造成一種疏密、虛實相間,相得益彰的效果。這些圖像都在模坯上用鏤刻或壓印技術制作而成,采用線地浮雕的技法,畫像傳神簡潔,線條剛勁有力。畫像紋飾大抵分物像紋飾、圖案紋飾兩類。物像紋飾有太陽紋、翔鷺紋、鹿紋、龍舟競渡紋和羽人舞蹈紋等;圖案紋飾...
· 壯族舞蹈壯族的紙馬舞是怎樣跳的
紙馬舞又名跳紙馬,是流傳于文山、馬關、硯山等地的壯族祭招性喪葬舞蹈。在文山縣,又主要流行于攀枝花下寨、水車寨、新平壩、高末一帶的壯族土支系居住區(qū)。紙馬是用竹篾扎成馬的形狀,再以紙裱糊繪制而成。紙馬有頭有眼有耳有嘴有身有尾卻無腳。舞前,舞者從紙馬的腹部空心處鉆入,把紙馬套在腰間,雙手提著紙馬的腰作舞。參加舞蹈者,多為8名成年婦女。其中,舞紙馬者兩人,舞大刀者兩人,舞小刀、舞鬼面具、舞手巾、舞獅子者各一人。舞時,以單腳起跳,雙腳落地為基本動作。每當左腳起跳時,右腳向左前方側跨步,右腳起跳時,左腳向右前方側跨步。跳到第三拍子時,跨步的掌還要在地上點兩下。在繞場跳動時,戴鬼面具的舞者應與前后的舞者互相照應,起跳的左右腳和步伐都必須一致。舞蹈中,馬對馬,獅子對手巾,鬼面對小刀、大刀對大刀,作互相拼斗動作。舞紙馬者,還要依從步法、節(jié)奏、有節(jié)拍地左右搖動馬頭,讓兩“馬”作互相咬、踢、廝斗。舞場上馬鈴叮當...
關于我們
關注族譜網 微信公眾號,每日及時查看相關推薦,訂閱互動等。
APP下載
下載族譜APP 微信公眾號,每日及時查看
掃一掃添加客服微信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