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鄭和下西洋的目的 尋找的建文帝?
鄭和為什么要下西洋?義務(wù)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第93頁給出的答案是:“為了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lián)系”。然而,關(guān)于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原因是鄭和遠航的官方檔案,被明朝官員劉大夏隱藏而了。劉大夏(1436—1516),(本文章由天天愛養(yǎng)生網(wǎng)整理發(fā)布),湖廣華容(今屬湖南)人,官至兵部尚書。他為官清廉,但思想保守,因反對鄭和下西洋,就將鄭和繪制的航海圖藏了起來。
派遣鄭和下西洋的皇帝,是明成祖朱棣。就是這個朱棣,發(fā)動了“靖難之役”,篡奪了自己的侄兒建文帝(惠帝)的皇位。但是,朱棣在攻下南京之后,建文帝就不知所終了。于是,各種傳言鵲起,有說建文帝在南京宮殿大火中被燒死的;有說大火撲滅后,建文帝從暗道逃出后到了海外的;有說建文帝流落到民間當了和尚的……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早在元末明初,東南沿海一帶就有不少中國人逃往海外謀生,朱棣懷疑建文帝也逃到了海外,于是,就派鄭和下西洋,去追尋他的下落,以徹底消滅自己的對手。
網(wǎng)絡(luò)配圖
派鄭和下西洋 去追尋他的下落
這個史實在清乾隆四年(公元1740年)張廷玉纂修的《明史·鄭和傳》中有記載:“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此外,《明史·姚廣孝傳》《明史·胡傳》里也寫道:朱棣當上皇帝后,曾命人尋訪建文帝的下落,鄭和下西洋就是為了“蹤跡建文”。說明鄭和的船隊確實擔負著尋找建文帝的使命。
鄭和先后七次下西洋 三次“出?!?/strong>
為了找到建文帝的下落,鄭和先后七次下西洋,三次“出?!?。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他出使暹羅(泰國),永樂二年他出使日本,永樂二十二年他又出使舊港(印度尼西亞),為的都是這個目的。
由此,我們得知了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尋找建文帝的下落。這應(yīng)該屬于明成祖的政治目的。那還有沒有其他目的呢?明成祖派鄭和下西洋還有一個目的,就是從斯里蘭卡迎回“佛牙”。斯里蘭卡最大的寺廟叫佛牙寺,佛牙寺內(nèi)供奉著一顆佛牙。佛牙是佛教的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火化后遺留下來的牙齒。據(jù)傳說,釋迦牟尼的牙齒只有兩顆流傳到人間,一顆珍藏在北京西山八大處的佛牙塔內(nèi),另一顆供奉在斯里蘭卡的佛牙寺內(nèi)。
關(guān)于這僅存的兩顆佛牙,佛教界盛行的說法是,在釋迦牟尼圓寂(僧尼死亡)后,左犬齒在印度一度落入印度教徒手中,他們用大鐵錘敲擊佛牙,結(jié)果碎的不是佛牙竟然是鐵錘,于是印度教徒只好將其送還佛寺。所以,佛牙被佛教徒們奉為珍寶。
網(wǎng)絡(luò)配圖
朱棣是篡奪自己的侄兒建文帝的皇位而上臺的,他興師動眾迎回佛牙,主要用意就是為了證明自己的正統(tǒng)地位,以平息民間的不滿和反抗情緒。這一做法,前代帝王就曾使用過。
從斯里蘭卡迎回“佛牙”,應(yīng)該屬于明成祖的個人目的。
除此之外,明成祖派鄭和下西洋的目的,還要“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以招徠諸番來朝,發(fā)展與諸番的友好關(guān)系,希望以外交手段來的帝位,換句話說,就是宣揚明朝的國威。這是明成祖派鄭和下西洋的軍事目的。正因為這樣,鄭和在執(zhí)行明成祖交付的重任──暗訪建文帝的下落之余,他還“遍歷諸番國,宣天子詔”。
明成祖也曾宣稱,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為了“宣教化于海外諸番國,導(dǎo)以禮義,變其夷習(xí)。”可見,他這樣做,是為了防止外來威脅。實際上,對中國歷朝政權(quán)造成威脅的,大多來自陸地上的北面,明成祖就曾數(shù)次親率大軍北征。
除了“東洋”日本的倭寇騷擾我國沿海外,無論是“南洋”還是“西洋”,鄭和下西洋所到過的海上諸國,從未對中國造成威脅。說明明成祖對海外的威脅做了錯誤的估計。明成祖對海外的威脅做了錯誤的估計鄭和下西洋還有商業(yè)的性質(zhì),即經(jīng)濟目的,是要拓展海外貿(mào)易。明史專家吳晗,在其《明初的對外政策與鄭和下西洋》一文中認為,鄭和下西洋“是從國際貿(mào)易的收入上來解救當前的”財政困難的。對海外朝貢國實行開放政策
網(wǎng)絡(luò)配圖
持續(xù)三年之久的“靖難之役”使天下百姓疲于兵旅,社會經(jīng)濟殘破不堪,而明成祖又急于封賞靖難功臣,增設(shè)武衛(wèi)百司,以鞏固新生的政權(quán)。不久又發(fā)兵80萬,攻打安南(越南的古稱)、大興土木遷都北京等等,財政耗費甚巨。為了彌補財政虧損,明成祖除了加緊盤剝?nèi)嗣?,派人到全國各地開采銀礦外,就是繼承明太祖的遺訓(xùn),對海外朝貢國實行開放政策,鼓勵他們來華朝貢,以求輸入更多的海外物品。
這些海外物品在當時的贏利是非??捎^的。以胡椒為例,明政府給貢使的定價是每斤鈔2貫,而支付給京師文武官員充作俸祿的是每斤100貫,一進一出,贏利50倍之多。所以明成祖才會采取各種措施,招徠海外諸國來華朝貢,甚至不惜巨資,派鄭和下西洋,攜帶敕書及精致手工業(yè)品,遍賜海外諸國。“欲國家富強,不可置海洋不顧,財富取之海洋,危險亦來自海上?!边@是當年鄭和勸說仁宗皇帝保留艦船時的諫言,可謂字字千鈞,把海洋與國家富強,國家安危聯(lián)系在一起,反映了當時社會高漲的海洋意識。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guān)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fù)' : '回復(fù)'}}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