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士兵服裝上為什么會有“兵”和“勇”兩種不同的字?兩者有什么區(qū)別呢
現(xiàn)在大家都喜歡看古裝電影、電視劇,類型最多的就是清朝的戲了,遠有《鹿鼎記》、《還珠格格》、《康熙王朝》,大家熟知的還有《延禧攻略》、《如懿傳》等。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清宮戲里的士兵服裝上有很多寫著“兵”和“勇”字。雖然說很多觀眾往往都會忽略掉這兩個字,但還是有一些細心的觀眾提出一些疑問,比如:在清朝,“兵”和“勇”有差別嗎?
其實“兵”與“勇”這些人在地位和待遇上的差距還是挺大的,雖然都是國家的軍隊,很多方面都是有根本性的不同。研究過這方面知識的專家,就一針見血的指出來了,說他們的差別簡直就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根本不像電視上那么亂穿衣服、亂扮角色的,他們之間有著很嚴格的區(qū)分。在古代亂穿衣服是要受到嚴厲處罰的。具體情況是怎樣的呢?下面請大家和小編一起來探索一下這兩個字的秘密吧。
大家都知道,清朝是以滿洲人為主體建立的國家,他們最初的武裝力量就是八旗部隊。因為人口比較少,他們實行的是兵民合一的制度,管理非常嚴格。八旗部隊就是清朝最早意義上的“兵”,這當然是最嫡系的部隊啦。到了后來,清朝在入主中原的過程中吸納了很多蒙古人和漢人進入了八旗,建立了八旗蒙古和八旗漢軍,他們也都是皇帝直接掌握的“兵”。八旗蒙古和八旗滿洲騎兵比較厲害,八旗漢軍里有很多是明朝舊將,擅長使用火器,也是繼承了明朝的火器上的戰(zhàn)斗力。他們就是后世所稱的旗人。是清朝最核心的力量,是立國之本,也是地位最高的“兵”,當然也是擁有著國家正式編制,吃皇糧的武裝力量。
后來隨著地盤的不斷擴大,八旗兵的數(shù)量太少無法面面俱到全部掌控全國,同時又不能無限制擴軍,因為無法保證八旗核心的戰(zhàn)斗力。這時候就組建了另一種國家的正規(guī)軍,也就是“綠營兵”,他們是僅次于八旗兵的“兵”,他們是清軍入關之后在各地吸納的以漢人為主體的武裝力量,主要責任是在地方鎮(zhèn)守。為了保證旗人對部隊的掌控,綠營兵的主要將領都是旗人。八旗兵和綠營兵都是國家直接掌控的武裝力量。同時,在八旗兵、綠營兵的軍事行動中還會招收一些人作為臨時武裝,對他們進行簡單的武裝訓練,在目標任務完成后就會解散,這些人就被稱為“勇”。可以說就是國家的臨時工,也可以和我們現(xiàn)在的各類“協(xié)管員”相類似。
隨著清朝承平日久,八旗軍和綠營兵都逐漸腐化墮落,喪失了最初的戰(zhàn)斗力。特別是八旗軍在康熙朝就不堪大用了,連三藩之亂都是主要依靠綠營兵。等到白蓮教起義、太平天國起義的時候,八旗兵和綠營兵都是一觸即潰,所謂的國家正規(guī)軍已經無法擔負起保家衛(wèi)國的重任了。
這時候“勇”就開始在清朝歷史舞臺上嶄露頭角,特別是像以曾國藩、李鴻章為代表的朝廷大員,親自在家組織鄉(xiāng)訓練鄉(xiāng)勇,農民起義,戰(zhàn)斗力比之前的正規(guī)軍強多了,使清朝政權恢復了穩(wěn)定。而且,“勇”的待遇也提升了,訓練他們的官員向朝廷要了很多好政策,也擁有了和正式編制一樣的待遇,有工資更有晉升的機會。但因為“勇”是官員自己組織的,他們雖然拿著國家的錢,卻往往效忠官員個人。沒錯,這就是清朝軍閥產生的開始,以后的北洋軍閥就是延續(xù)。
“兵”和“勇”雖然在最初的時候,地位和待遇差距巨大,一個是正式工,一個是臨時工。但這個世界最終講究的還是用實力說話,武裝力量的試金石就是戰(zhàn)爭。如果戰(zhàn)爭打不贏,就算你是尊貴的“兵”也會像夜壺一樣被扔掉。相反,“勇”如果能夠屢戰(zhàn)屢勝,就能夠得到承認,得到更好的發(fā)展。這就告訴我們,不要過于在乎身份,一定要努力提高自己,有實力才會在關鍵的時候發(fā)光,實現(xiàn)命運的華麗轉身。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