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國中最小的政權:南平是怎么發(fā)展起來的?
南平,924年-963年,又稱荊南、北楚,高季興所建,為五代十國時期的十國之一,也是十國中最小的政權,南平都城為荊州,轄荊、歸、峽三州。
907年,高季興任荊南節(jié)度使。當時,南平所轄的10州為鄰道侵奪,只有江陵一城。高季興到任后,招集流亡,民漸復業(yè),又收用一些文武官作輔佐,暗中準備割據(jù)。
924年高季興受后唐封為南平王,建都荊州,史稱南平或荊南。后唐滅前蜀以后,高季興得到了歸、峽二州。他本欲奪取夔、忠、萬等州,終不敵后唐而作罷。
南平雖地狹兵弱,但卻是南北的交通要沖。其時南漢、閩、楚皆向后梁稱臣,而每年貢奉均假道于南平;因此高季興便邀留使者,劫其財物。至南漢、閩、楚各稱帝后,高氏對南北稱帝諸國,上表稱臣,以獲取賞賜和維持商貿往來,由是被諸國視為“高賴子”。
高季興去世以后,其長子高從誨繼位。 南平的國策從這一時期趨于完善和定型,在治理南平期間,高從誨逐漸確立了奉事中原王朝的政策。而且,手段更為高超和巧妙。
對外政策上,高從誨開始奉行“事大以保其國”’和交好鄰道的雙重主張。他上表向后唐明宗李嗣源請求重修與后唐的臣屬關系,得到后李嗣源的準許。 于是自稱前荊南行軍司馬、歸州刺史,上表請求歸附后唐,并進獻三千兩白銀贖罪。李嗣源任命高從誨為荊南節(jié)度使,兼任侍中。從當時的形式來看,中原王朝無疑是相鄰政權中實力最為強大的政治實體,所以順理成章地成為高從誨“事大”政策的目標。
高從誨在位時期,南平也沒有忽視與其他勢力的交往,主動與相鄰政權建立和睦相處的關系,與吳、南唐、馬楚和后蜀間鮮有戰(zhàn)事發(fā)生。比如對南平東面代吳而立的南唐,高從誨較早就已經(jīng)看清形勢,在吳國的權臣李昪尚未登基之前,即勸他早日上位,這樣的舉動果然為后來南平與南唐,建立良好關系莫定了基礎。
高從誨的對外政策以“事大,為核心,而輔以交好四鄰的原則,與其父成策確實更為理性和務實,也更加靈活和開放。這種政策的執(zhí)行,大大解除了長久以來籠罩在于南平之上的戰(zhàn)爭陰云,帶來了較長時期的和平穩(wěn)定局面,南平政權的延續(xù)確立了良好的基調。高從誨的后繼者,莫不踵行其策,以保其國。
高保融、高保勖、高繼沖在位時期,與之前兩位相比已經(jīng)遜色許多,南平呈現(xiàn)衰退之際,導致這種局面的原因很多,南平后三位國主的才干、智識不及前兩位國主以外,后周和宋朝初期,中原王朝日漸強大,統(tǒng)一趨勢的增長,也是關鍵性的要素。高保融等人的無所作為,單純保守也是必然的??偟脕碚f,三主統(tǒng)治期間,高保融在位時,南平勉強可以正常運轉有序。其后,南平的政治局勢一年不如一年。
960年,宋太祖即位之初,對南面的南平早已有吞并之心,由于南平貢奉甚勤,暫時沒有找到出兵的借口,貿然興師動眾,畢竟有損新建未久的趙宋政權形象,而且極有可能導致諸侯離心,甚至對將展開的統(tǒng)一戰(zhàn)爭產生障礙,此種局面有違宋太祖的初衷,但是,兼并南平的意圖已經(jīng)不可動搖。
962年十月,衡州張文表舉兵叛亂,周保權遣使求援于南平,并乞援于宋,963年,宋太祖討伐張文表,借此應援湖南的大好時機,宋軍以假道之計順便降服南平,高繼沖歸降于宋,高氏南平國除。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