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真的不斬來使嗎 什么情況下交戰(zhàn)雙方會對他們下手呢
還不知道:古代打仗不斬來使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
相信不少人在觀看過一些歷史類的影視劇之后都會對一句臺詞印象深刻,那就是“兩軍交戰(zhàn),不斬來使”,這句話非常好理解,就是字面意思,交戰(zhàn)的雙方都即便戰(zhàn)場上互相廝殺到血流成河,也不會去殺害對方派來的使者。這意思確實好理解,但是這行為卻有些讓人無法理解,既然是交戰(zhàn),怎么可能還會講規(guī)矩呢?殺使臣和殺士兵難道有什么區(qū)別嗎?其實歷史上這種故事還不少,但是“不斬來使”也并非絕對,因為有3種情況,這“使臣”的身份也不能讓你保命,運氣不好的話,敵軍就直接斬了你的頭來祭旗了!
很多人可能以為,咱們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禮儀之邦,所以在戰(zhàn)場上有這樣的行為也是理所當(dāng)然,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一句話:“兵者,詭道也?!闭f的就是打仗的時候任何事情都有可能發(fā)生,所以講規(guī)矩和不講規(guī)矩也許就在一念之間,那么到底哪些情況下交戰(zhàn)雙方會殺來使呢?
情況一:蠻不講理
就連我們生活中都會遇到不少蠻不講理的人,他們不按規(guī)矩辦事,很多情況下,道理都是講不通的,更何況是兩軍交戰(zhàn)之時。在明朝的時候就發(fā)生過這樣一件事,平定四川都掌蠻,蜀王想要派人招安,結(jié)果這都掌蠻根本就沒把蜀王放在眼里,以為這巴蜀之地易守難攻,你要打就打,結(jié)果就把使臣給殺了。
情況二:表明決心
第二種情況,其實兩軍到了要交戰(zhàn)的地步,是很少有可以周旋的余地的,一旦接受與對方交流的話很有可能讓自己處于被動的狀態(tài),因為兵不厭詐,你怎么知道對方是不是真心求和呢?萬一有詐,那還不如在一開始就下定決心,所以這斬殺來使也可能是為了斬斷自己的后路,跟對方死磕了!
情況三:殺雞儆猴,揚威
第三種情況也是最容易理解的,通常情況下,如果是弱的一方主動派使臣求和,那很有可能這個使臣會有去無回,因為強的一方占有主動權(quán),動不動你完全已經(jīng)是他可以掌控的事情,那殺了使臣也只是為了彰顯自己的實力,尤其對于一些游牧民族之的使臣來說,中原王朝若殺使臣,無非就是為了彰顯自己的國威!
歷史上殺使臣的事還真不少,曹操斬過吳國使臣,明朝朱棣“靖難之役”時也殺了自己侄子朱允炆的信使,其實殺使臣的意思就是沒有任何商量的余地,那就打吧。
使臣這種職業(yè)是個高風(fēng)險的職業(yè),等于是把自己的生命送到敵人手里,你會不會死,完全得看敵人的臉色,說偉大點是為國而死,說的卑微一點,你不過就是一塊試金石,然而用自己的生命去檢驗敵方的態(tài)度,對于使臣來說是不是有些過于殘忍了呢?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guān)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fù)' : '回復(fù)'}}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