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建祠堂,修族譜,是中華民族血液里的精神
1.價值宣言,形式上的光宗耀祖
改革開放30多年后,解決了溫飽,小康問題之后。農村人也有了更多精力、金錢來考慮精神世界的滿足。人是價值的存在。修祠堂、拜家譜,就是精神世界價值感的時空滿足:修祠堂,空間上展現了這種生命存在價值感;拜家譜,時間上展現了家族不斷代,流轉接續(xù),興旺發(fā)達。無論是修祠堂好,拜家譜也好,本質上是情感上鏈接與祖先的通道,展現成功的精神價值。
修祠堂、家譜,一般多由家族中有威望,事業(yè)成功的人擔任牽頭人,經費自愿認捐。不成文的規(guī)定是多捐者總能在形式上留下濃重一筆,或在祠堂牌匾上留名,或在家譜上留下重要位置。這何嘗不是一種榮耀。
2.祖先崇拜,民間信仰空間寄托
中國的歷史是官方的歷史,有家廟、天壇、孔廟、尚書廟等紀念活動場地;有史官記述歷史等。歷史以來是不允許民間公開建廟修家譜的。但一直以來,民間對官方的模仿體驗一直就存在。修家譜、建祠堂就是對官方信仰的民間模仿。
學術上稱呼民間信仰為中國第六種宗教。民間信仰包含了祖先崇拜、地方神靈信仰(如媽祖、臨水夫人、將軍廟、天后宮)等。所謂的宗教信仰必然是有程序化的儀式、宗教活動場所、成文經典教義書籍等內容。民間信仰中家譜就是文本,祠堂就是空間場所,逢年過節(jié)的祭祀拜譜就是儀式。
對祖先的崇拜古已有之,逢年過節(jié)祭祀祖先,合情理。今天的國家法定節(jié)假日清明節(jié),從法律上肯定了國家承認這種祖先信仰的合法性。讓我們對祖先追思懷念,珍惜當下。而修建祠堂、族譜,精神有所依托,行為有敬畏,是有利于社會穩(wěn)定的。而為了榮耀祖宗,必然在實際上發(fā)奮圖強,這也是有一定現世價值的。
3.文化傳承,社區(qū)公共生活再造
鄉(xiāng)土社會特征一個是熟人社會,一個是情感社會。邁向現代化,一個顯而易見的現象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系弱化,情感鏈斷裂,一切向錢看,由此而來的“文化震驚”,讓我們內心總是懷念過去。現代化意義對比按下不表,不做評價。值得肯定的是,現代化不是對傳統文化的否定,傳統文化的式微但不否認它的當代價值。
那人們懷念的過去,到底是什么呢?是文化。修祠堂,家譜作為一種傳統文化,有一定值得肯定價值。修祠堂家譜的系列活動,操作過程中,重新喚起社區(qū)居民對公共事務關心,重新凝結起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熱情,對社區(qū)的歸屬感增強。
4.家族情懷,凝聚力展演
戈夫曼認為,人生是個大舞臺,我們只是按照劇本在表演。而劇本就是生活場景,而臺詞就是規(guī)則。在人生的大舞臺上,我們努力工作認真生活,終究不過讓自己內心認可自己,讓別人承認自己。祠堂、家譜作為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傳承,有很強的范圍界定。修祠堂、家譜等于是樹立了大家族的形象與榮耀。這在農村意義很明顯,告訴其他家族我們是個大家族、有歷史的大家族。這也是一種安全感的需要。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