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文化—民族風(fēng)情—“落草”與育兒之俗
滿族稱嬰兒降生為“落草”,逐漸“落草”之俗也被黑土地上的其它民族人民接受。早年的滿族孕婦生產(chǎn)前,要把炕席卷起,在土炕上鋪上谷草,讓孩子生在谷草上,所以稱嬰兒降生為“落草”。這種習(xí)俗帶有濃郁的狩獵民族古樸、粗獷的遺風(fēng)。
一個孩子的“落草”往往是全家的大事。婦女一旦懷孕,對孕婦有許多清規(guī)戒律,如:不準(zhǔn)坐鍋臺、窗臺、磨臺;不準(zhǔn)進產(chǎn)房;不準(zhǔn)祭祀祖先和參加別人的婚禮;禁食兔肉,怕生孩子三瓣嘴;不要多吃鹽和醬,惟恐孩子成“喉巴”。
如果生個男孩,就在家大門邊懸掛木制弓箭,俗稱“公子箭”。這并非真的弓箭,而是用樹枝煨成弓,用紅布纏三支箭,預(yù)祝孩子長大成名以后成為一名精騎著射的勇士。如果生個女孩,則在大門右邊掛一塊紅布條,象征吉祥。掛紅布條逐漸演變?yōu)楫a(chǎn)房的標(biāo)志。產(chǎn)房不許人闖入,因為生人會把奶水帶走,謂之“采奶”。
孩子生下第三天,請一位兒女雙全有威望的老太太給孩子。在大銅盆進行,內(nèi)置槐樹枝,艾蒿,熱水等。老太太一手托著孩子,一手給孩子。邊洗邊唱:“洗洗頭,做王侯;洗洗腰,一輩要比一輩高;洗臉蛋,做知縣,洗腚溝,做知州”。最后,老太太用一根大蔥連打三下嬰兒,邊十丁邊說:“一打聰明,二打伶俐,三打明明白白的”。打完后,孩子的父親將蔥扔到房上,親友們一起賀喜。孩子滿月后,將懸于門上的“公子箭”和紅布條收回栓在子孫繩上,放在西墻正中北側(cè)的子孫袋里,旁邊供奉著“佛托媽媽”,是保嬰之神,滿族人家每到春秋,要祭祀佛頭媽媽以求賜福。祭祀之時,把子孫繩從神位前拉到院里柳枝上,家族里未字男女和抱孩子的婦女跑拜案前,眾人叩首。薩滿用柳枝蘸水向灑孩子頭部,又讓孩子在香碟前熏一下,意在驅(qū)邪,隨后取下子孫繩上的五彩線,套在孩子的頸上。過三天把五彩線收回貯在子孫袋里。因五彩線稱為“鎖線”,此俗謂之“換鎖”。
滿族生育還有“采生”和“開奶”之說。嬰兒看到的第一個外人被稱為“采生人”,意為采生人將對嬰兒產(chǎn)生影響,有的還被認(rèn)為干爹干媽。開奶,是請多子女的婦女給嬰兒喂第一口奶,意謂消災(zāi)無病好養(yǎng)活。
做滿月,女客將兩個饅頭合在一起,拿著讓產(chǎn)婦咬一口,謂之“滿口”。從這天起,產(chǎn)婦要增加飲食,沒有什么禁忌了。設(shè)宴招待客人,以長面條為主款待客人,意謂綿綿不斷健康長壽。
“抓周”。孩子周歲時已初懂人事,傳說這一天可以測出孩子一生的情趣和志向,所以滿族人多有“抓周”習(xí)俗。嬰兒滿周歲之日,其家人將紙筆、書冊、弓箭、頂戴、樂器、煙酒、賭具等,放在炕上,讓嬰兒去抓。據(jù)說抓到什么,將來就要干什么。
“掛悠車”。滿族人生第一個孩子,滿月時,姥姥家要給孩子蒸“河咧”(長蛇型的面駒駒),俗謂吃了可多生發(fā)。為了避免孩子翻動從悠車上掉下來,也考慮孩子長大后射箭胳膊平直,騎馬腿的位置端正,便將孩子胳膊肘、腿膝蓋、腳脖處用帶子捆綁起來,孩子動彈不得只能仰臥。因此滿族少年身體多健美,很少駝背彎腰。滿族以扁平頭為美,因此多以小米或高梁裝枕頭,枕在孩子頭下,俗稱“睡扁頭”。其舅父在這天要送給一個悠車,并親手掛起來。悠車以經(jīng)人用過的為佳,俗稱“養(yǎng)活孩子吊起來”。親友要送小衣服和小鈴鐺等玩具。如嬰兒哭鬧,要邊推悠車,邊哼“悠悠調(diào)”。如《月兒圓》悠悠調(diào)這樣唱到:
月兒圓,月兒大,月兒已在樹上掛。
小妞妞,別哭了,額娘領(lǐng)你找阿瑪。
船兒搖,別害怕,長大嫁給漁老大。
魚皮鞋,魚皮襪,魚裙魚襖魚馬褂
……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fù)' : '回復(fù)'}}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