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客家風情—興國山歌與客家跳覡的風俗
興國,是客家主要聚居地之一,興國的客家文化十分豐富,其中興國山歌和興國的跳覡風俗流傳最為廣泛。筆者在興國山歌劇團工作多年,從學習興國山歌的角度,對興國山歌與興國的跳覡風俗進行了一些粗淺的調(diào)查,現(xiàn)對其二者的關(guān)系發(fā)表一管之見,與專家和讀者磋商。
興國山歌同其他形式的民歌一樣,來源于勞動,是歷代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jié)晶。山歌是山野之歌,越是山高林密的地方,山歌越是風行。古代興國蒼山如海,森林密布,有著得天獨厚的對歌自然環(huán)境。相傳秦始皇時期,有大批“木客”在興國崇山峻嶺中伐木,于是伐木歌起,山鳴谷應??上?,漫長的封建社會里,山歌屬山野俚語,不登大雅之堂,沒有留下文字記載。
跳覡相傳為西漢茅盈三兄弟(俗稱茅山道士)研究而成雛形并逐步在中原大地流行,后隨著中原漢民南遷,客家先民們也把這一風俗帶到閩西一帶。跳覡風俗傳至閩西以后,在福建省古田臨水宮陳家莊又有陳奶娘、林奶娘、李奶娘將這一風俗進一步完善,后又由福建傳至興國。
姓有族譜,覡有覡譜,跳覡的師派據(jù)說與道士相同,他們的師派是:“守道明仁德,傳真復太和。志誠宣玉典,忠正演金科。沖漢通元韞,高弘鼎大羅。武當俞興振,福海起洪波。”現(xiàn)興國蓮塘的覡公師傅從天師立派算起,已是第二十三代傳人。遺憾的是覡譜已多年失傳,現(xiàn)已無法找到了。
“跳覡”本來是一種祈告攘兇的迷信活動,有它一套完整的獨特程式,如裝壇、請神、札灶、開角、取水、接師、行罡、上文表、祭將、斬煞、藏禁、送神等。這些程式非??菰餆o味,為吸引觀眾,便往往在正規(guī)程式之外增加一些載歌載舞式的娛樂活動——首先是把深受群眾喜愛的興國山歌融會到跳覡活動中去,充分運用興國山歌即興而歌,風格多樣,形式靈活的特點,在不同的場合,不同地點進行即興性口頭創(chuàng)作,以取悅觀眾,并慢慢形成自己獨有的特點、風格,用男扮女裝的方式,演唱不同的人物和故事,使這一單調(diào)的祈福禳災、降妖驅(qū)鬼的民俗活動變得豐富多彩。值得一提的是,時至今日,跳覡這一古老的歌舞活動竟成了尋找興國山歌最原始形式的唯一途徑。
跳覡活動到了興國,興國山歌又發(fā)生了一個很大的變化,形成了鮮明的興國特色。由于覡公師傅除掌握一整套跳覡活動的程式外,更重要的是專門拜師學習演唱興國山歌和民間小調(diào),把一些歷史故事、科學知識、生活哲理編成山歌,同時把一些篇幅短小的山歌進行擴展、充實,形成具有歌頭、歌腹和歌尾等完整的結(jié)構(gòu)形式的山歌,使其跟其他文藝作品一樣,具備鳳頭、豬肚、豹尾的藝術(shù)效果。特別是歌腹,要像豬肚那樣有油水,讓聽眾聽得津津有味,由于覡師掌握了民間豐富的語言并積累了創(chuàng)作的經(jīng)驗,所以能夠出口成章,即興而歌,內(nèi)容可以自由添減,添不顯其多,減不見其少,運用自如……
今天,興國山歌漸漸發(fā)展演變成兩大流派:一種是山野田間高亢激越的唱和,基本句式是四至六句,我們稱之為謠唱體山歌;另一種是以“覡公”、“覡婆”為代表的職業(yè)歌手演唱的有人物、有故事情節(jié)且在室內(nèi)演的山歌,我們稱之敘事體山歌。
由此可見,興國覡公師傅其實就是職業(yè)山歌手。興國山歌與興國的跳覡活動互為影響,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形成了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guān)資料
展開-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