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文化—浙江九千年—跨湖橋文化(序)
2004年12月17日下午,北京大學文博學院教授、中國考古學會副理事長、國家文物局專家組成員嚴文明代表參加“跨湖橋遺址考古學術研究會”的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8所大學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故宮博物院等11家權威的博物館和考古研究機構的35位專家學者,宣布跨湖橋遺址所代表的文化類型為我國東南沿海地區(qū)一種獨立考古學文化——跨湖橋文化。
這意味著“跨湖橋文化”作為一個全新概念,成了中國考古界的一個共識,與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馬家浜文化等全國數(shù)十個考古文化概念并駕齊驅。浙江文明史因此前移1000年,杭州成為中華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從而將浙江先民的文明史推進到8000年前。
跨湖橋文化中最神秘的一點,就是它作為文化的獨特性,與河姆渡文化等有沒有傳承關系?這些浙江人的先祖從哪里來?遭遇海侵后又去了哪里?
湘湖地區(qū)的考古發(fā)掘中,以釜、缽、圈足盤、罐為代表的陶器群,不見于江南其他新石器遺址的特殊性器物如線輪等,都說明了跨湖橋文化類型的獨特性。其土的陶器,甚至比晚了1000年的河姆渡更為先進。它所在的蕭山湘湖地區(qū),與河姆渡文化只有百里之遙,但兩處文化偏偏沒有傳承關系,這超出了原有對東南沿海地區(qū)新石器時代文明的理性期待。
下孫,真的讓浙江文明早了1000年。它還透出隱約的信息告訴我們,人類文明的秘密,將是一個難以預測的話題。
錢塘江南岸,有名邑蕭山,屬古越地。西漢元始二年(公元2年)建縣,稱余暨,東吳黃武年間改為永興。相傳越王為強吳所迫,只剩少數(shù)兵卒駐留在縣西一里的西山上,四顧蕭然,所以稱該山為蕭山,又叫蕭然山。唐以山名號邑,蕭山縣名由此而來。
蕭山中部,有一個著名的湖泊,叫湘湖。湘湖地處兩列西南、東北走向的山系之間,東列曰石巖山、蕭山,西列曰石檀山、東山頭、美女山、城山。其跡始載于《水經(jīng)注》,又叫西城湖。湘湖的南、北部還有相互通連兩個湖泊,為臨浦和漁浦。三湖南承浦陽江之瀉泄,北有杭州灣海潮侵襲,人類在此生存繁衍,治水防澇為必用之功。萬歷《紹興府志》載,這一帶的堤塘“從古有之,不知其始”,盛唐詩人稱臨浦為“陂澤”,即其一證。湘湖曾為低洼農(nóng)田,但經(jīng)常受浸,史稱北宋政和二年二年(公元1112年)圍堤成湖,僅可視作一次確鑿可靠的記載,凡此幾度,不可考也。
跨湖橋遺址發(fā)現(xiàn)于湘湖湖底,從疊壓在遺址之上數(shù)米厚的湖相淤積層判斷,遺址直接因水淹而廢棄。前面我們對千余年以來這一帶的環(huán)境變遷作了大致梳理,其中的水文特征或可推至新石器時代,這對我們了解跨湖橋遺址是有益的。
人事滄桑,大千變幻。當明人張岱來到僻處蕭然、舟楫罕至的湘湖,驚嘆其“靦腆羞澀,猶及見未嫁之處子”時,這位意氣雋永的讀書人大約不會想到湖底沉埋著一處遠古遺址,否則肯定不會生出如此風雅之思,倒有可能誕生另一部《桃花源記》了。
那么,讓我們開始跨湖橋的故事。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