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化—吳地風物—撐班船的阿姨
吳文化—吳地風物—撐班船的阿姨,舊時無錫,在旱路交通不暢的年代,水路上的班船對運輸起了很大的作用牞出現(xiàn)了以撐
舊時無錫,在旱路交通不暢的年代,水路上的班船對運輸起了很大的作用牞出現(xiàn)了以撐班船謀生的行當。我家在南門鄉(xiāng)下,村后面有一條小河,我家沿河有一淘米汰菜洗衣的踏砣(即石駁碼頭),每當下午四五點鐘,即有一對中年夫妻搖著班船,徐徐靠到我家碼頭上,系好纜繩,將船歇好,上岸歇息去了。
這是五十多年前每天在我家踏砣上出現(xiàn)的一幕。
撐班船阿姨是大家阿姨,不論年長年幼,大家都叫她阿姨。每天清晨,他們夫妻倆早早吃過早餐,拿好扁擔繩索,還有一面小鏜鑼就上船,男的搖船,女的敲著小鏜鑼,清脆的聲音傳得很遠。沿河道兩岸的人家,聽見班船的鏜鑼聲,知道班船來了。
他們沿途歇幾個固定的碼頭,女的撐住船頭,歇好船,放好跳板。村人有的要他們帶回豬飼料,有的要他們帶回油鹽醬醋等等。有的要他們帶回山地貨、蔬菜、山芋、蘿卜等。每逢夏秋兩熟,許多人家會托他們將谷麥運到南門清名橋米行里去,換幾個錢回來。逢著稻、麥兩熟的登場,班船生意特別好。還有就是逢年過節(jié),所帶物品亦很多。許多農(nóng)戶養(yǎng)了豬賣給城里肉墩頭上,亦要托班船帶上去的。以前農(nóng)村中買包自來火都要上街去買的。除運貨物之外,班船還帶客上城或回鄉(xiāng)下,無論走親訪友,上城請醫(yī)撮藥,都乘著班船,班船在當時起了大作用。
后來陸路交通漸漸發(fā)展了,阿姨的班船退出了歷史舞臺,小河中長滿了草。我家的石駁岸還在,每當回老家見到石駁岸,總會想起一條班船及撐班船的阿姨來。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沒有了 ———
編輯:阿族小譜
文章價值打分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當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觀點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賞犒勞一下作者~
打賞作者
“感謝您的打賞,我會更努力的創(chuàng)作”
— 請選擇您要打賞的金額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賞成功!
“感謝您的打賞,我會更努力的創(chuàng)作”
返回
打賞
私信
24小時熱門
推薦閱讀
· 吳文化—吳地習俗—梳頭阿姨
三四十年代,無錫城里有一個行當是專門給女人梳頭的。這些被稱為“梳頭阿姨”的,多為四五十歲的中老年婦女,她們在“美發(fā)”方面有一手好手藝,往往固定有幾家雇主,每天挨家上門服務。舊時婦女多長發(fā),普遍梳發(fā)髻,一般不上理發(fā)店。請梳頭阿姨到家里來梳一次頭,換換花樣,梳一個“橫愛司頭”什么的,在當時相當時髦。那年代美發(fā)的化妝品除了刨花水就是凡士林,花費不大。梳頭阿姨也給女人“絞面”,就用一根白棉線,手指頭上繞那么一繞,就能將女人臉上的汗毛一下一下絞得干干凈凈。這種做法不科學,違反自然,后來不再流行。隨著社會的進步發(fā)展,城市婦女漸漸盛行短發(fā),理發(fā)店又推出了“奶油電燙”之類的美發(fā)技術,梳頭阿姨們就“失業(yè)”了。
· 吳文化—吳地風物—吳地清明習俗
清明是我國民間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每逢此時,我們吳地也有踏青、掃墓、插柳、拔河、放風箏、蕩秋千等活動。此情此景,在文人墨客的詩中多有展現(xiàn),別具情趣。踏青即郊游?!段淞峙f事》載:“清明前后十日,城中士女艷妝飾,金翠琛縭,翩翩游賞,畫船簫鼓,終日不絕。”宋人歐陽修的“南園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青梅如柳柳如眉,日長蝴蝶飛”的詞句,宛如一幅清新又迷人的踏青風俗畫。陽春是放風箏的大好時光。放風箏,作為一種古老而有生命力的文娛形式,在古代文人筆下留下了不少詩詞?!都t樓夢》中的“游絲一斷渾無力,莫向東風怨別離”就很有名。清人高鼎《村居》:“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這首詩生動地描繪了柳綠鶯啼的陽春兒童喜放風箏的情景。讀罷這首詩,使人想起丘遲《與陳伯之書》中的名句:“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备械浇巷L光美不勝收。吳地古時清明節(jié)當日,許多人家的門楣上、灶頭...
· 吳文化—吳地風物—“陸”的由來
江南地區(qū)的鄉(xiāng)鎮(zhèn),一般都在鎮(zhèn)上較為偏僻處設有固定的“陸”,農(nóng)民們在那里進行仔豬交易活動,因而稱為“豬陸”。豬陸多為十天一期,各鎮(zhèn)(特別是毗鄰的鎮(zhèn))“陸”的日期不在同一天,一般以農(nóng)歷每旬逢三、有的逢四、有的逢五為“陸”,這一天稱為“陸上”,固定不變,互相錯開,便于交流?!柏i陸”一般都為仔豬交易買賣,也可將牛、羊、農(nóng)具等拿到陸上交易。豬陸上都設有公證人員,負責交易事宜。成交后由賣方支付傭金。“陸”是怎樣來的呢?原來,我國古代以“日中為市”,進行物物交換,但由于沒有固定的日期和地點,余缺難以調(diào)劑,而且交換時又沒有統(tǒng)一合理的標準可供參考,因此,人們都希望有一個定期的公平合理的交易方式出現(xiàn)。漢朝初年,有兩位著名的政治家陸賈和陳平,他們看到了這個問題。于是明令規(guī)定各個村鎮(zhèn),每旬逢“三、六、九”或“一、四、七”為集市日期,集市上設有公證人唱價評議,買賣雙方自行決定,拍板成交。后來,隨著貨幣的流通,不再物物...
· 吳文化—吳地風物—菱角
又是菱角飄香時。菜市場、街頭巷尾又聽賣菱聲,又聞菱角香。那脆甜鮮嫩的沙角菱、殼薄如玉的小白菱、紅皮白肉的小紅菱,甜嫩嫩、水靈靈、香噴噴,可謂物之嬌嬌;賣菱人婉轉的賣菱聲,可謂言之娓娓。文人墨客不僅愛嘗菱且喜詠菱。白居易詠姑蘇水紅菱道:“菱池如鏡凈如波,白點花稀青角多”;楊萬里描繪菱曰:“蟾蜍翹立蝶飛起,便是菱花著子時”;清人沈謹學曰:“菱兒個個相依生,秋水有情總覺冷。”菱角是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的果實,主產(chǎn)于我國南方,品種繁多,有青、紅、紫等色,有大頭、牛角、元寶等形,有四角、三角、雙角、無角菱。不掌握吃菱之法,往往一不小心就會被菱角刺痛。肉如玉的菱角似乎有點吝己身惜己玉,引得人們憐香惜玉不止。乾隆下江南小住姑蘇時,泛舟太湖,只見碧波浩淼,眼前菱花飄香,一時饞涎,命人獻菱。曾被白居易贊美的小紅菱一點不給皇帝老子面子,尖尖的菱角刺破了龍唇,頓時龍顏不悅。但是,怒歸怒,不便發(fā)作,乾隆只得對著菱角...
· 吳文化—吳地風物—吳地“蓋碗茶”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蓋碗茶是大西北地區(qū)回族人民的一種傳統(tǒng)飲茶方式。在江浙地區(qū)也有此習俗,叫做“泡茶”。早在宋元時期,江南的“泡茶”已頗負盛名了。《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中有一段飲用“泡茶”的描述:“翠蓮聽得公公討茶,慌忙走到廚下……煎滾了茶,復到房中,打點各樣果子,泡了一盤茶。”茶中有“兩個初煨黃栗子,半抄新炒白芝麻,江南橄欖連皮核,塞北胡桃去殼子。”可見,飲用沏入干果、蜜餞的茶,在宋元時期已成為江南人民的一種家常飲茶方式。在文人雅士聚會時,泡茶又成為一種巧藝。不僅沏成了甜茶式樣,連注水時也高下疾徐,令湯水漚成字畫等物象,更平添了泡茶的樂趣。茶室中的堂倌傾壺注水也有各式各樣的方式和技巧,做到了快而不澈,滿而不溢,其技其巧,與大西北的“蓋碗茶”巧藝有異曲同工之妙。據(jù)說,江南各地這種飲茶方式民間還時有所見。蘇州、無錫人家的女兒出嫁,男方要送給女家荔枝、桂園、胡桃、蜜棗和上好的茶葉作泡茶款客之...
關于我們
關注族譜網(wǎng) 微信公眾號,每日及時查看相關推薦,訂閱互動等。
APP下載
下載族譜APP 微信公眾號,每日及時查看
掃一掃添加客服微信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