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化—人物春秋—直聲亮節(jié)的孫繼皋
孫繼皋(1550—1610),字以德,號柏潭。無錫雙河尖人。明隆慶元年(1567),18歲時中了秀才。萬歷元年(1573),24歲的孫繼皋參加 鄉(xiāng)試,中了舉人。次年二月,孫繼皋去北京參加會試,后得中殿試第一。
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階級矛盾激化,明王朝開始崩潰。朝廷為了挽回這種局面,向參加殿試的人策問治國的對策,殿試的題目為“問典學立政之要”,孫繼 皋胸有成竹,一揮而就。他在試卷中這樣答道:“以典學之本,在于純心之道,而立政之要,在于任人之道。典學立政,相輔相成。學以基政,政以顯學。純心以為學,而 任人之本即存;任人以立政,輔學之資有賴”。孫繼皋引經據典,議論恢宏,條理清晰地把典學與立政的重要性,及其相互關系闡述得十分透徹。接著,他又強調:“人主 端其本以為學,而后可以立天下之治厚;審其要以出政,而后可以弘天下之治仕”。當時,明神宗繼位才兩年,因此,孫繼皋在對策中又強調了人主繼位之初,典政立學尤 其重要,以此勉勵神宗皇帝。他的對策博得朝廷的贊賞。這次殿試有299人中進士,孫繼皋為一甲第一名,即進士第一,一甲戌科狀元。
孫繼皋中狀元后,任翰林院修撰。他歷任經筵講官、右春坊、右諭德、翰林院侍讀學士、少詹事、禮部侍郎等職,不久又改調吏部任職。
孫繼皋是個直聲亮節(jié)的明朝官吏,他為官清正,敢于直諫。他看到神宗皇帝沉湎酒色、不理朝政,就上疏力諫神宗要把國家大事辦好,結果,遭到斥責。萬歷二十 四年(1596),因為神宗不親送太后之喪,他又再次上疏極諫,神宗大怒,把他的奏疏擲到地上。從此,神宗開始疏遠他。孫繼皋不想看到官場的黑暗與腐敗,在萬歷 二十五年(1597),稱疾辭官,回到家鄉(xiāng)無錫,在東林書院講學。萬歷三十八年(1610),孫繼皋病逝,享年61歲,追贈為禮部尚書。孫繼皋生前,曾親自選定 墓地,萬歷四十二年(1614),墓建成,葬山軍嶂白茅山西麓(今無錫市大浮鎮(zhèn)白旄村東山坳)。其墓于“文革”時遭到破壞。1985年10月由無錫市文管會修
復,1986年7月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舊宅在城中小河上(今崇寧路)的“少宰第”(今已拆毀)。
孫繼皋的詩文皆雍容恬雅,有明朝初年的臺閣體遺風。遺著《孫宗伯》10卷。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