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区中文,国产精品91高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能播放

                  族譜網(wǎng) 頭條 歷史文化

                  中原訪古—尋古探幽—鐘靈毓秀藝術寶庫龍門石窟

                  2018-01-24
                  出處:族譜網(wǎng)
                  作者:阿族小譜
                  瀏覽:794
                  轉發(fā):0
                  評論:0
                  中原訪古—尋古探幽—鐘靈毓秀藝術寶庫龍門石窟,龍門石窟位于洛陽老城南12.5公里伊河兩岸山崖間,是我國古代三大石刻藝術寶庫之一

                  龍門石窟位于洛陽老城南12.5公里伊河兩岸山崖間,是我國古代三大石刻藝術寶庫之一。龍門名稱,周秦時代多稱“闕塞”或“伊闕”,西漢以后有龍門和伊闕并稱;隋唐以后稱龍門居多,也有“鑿龍”、“禹門”之稱。自古以來龍門就是洛陽的南方門戶和重要關隘,也是宗教活動場所和游覽勝地。

                  龍門密如蜂房般的窟龕分布在東西兩山崖壁上,南北綿延長達1公里?,F(xiàn)存窟龕2100多個,佛像10萬余尊,碑文題記3600多品,石雕多種形式佛塔40余座。

                  龍門石窟開鑿于北魏太和年間,中經(jīng)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庸、五代、宋諸朝,前后400多年,其中大規(guī)模雕造累計長達150年,石窟中北魏造像占三分之一,全部在西山,最有代表性的洞窟有古陽洞、賓陽洞、蓮花洞、石窟寺、魏字洞、藥方洞、火燒洞等。唐代造像幾乎占三分之二,大部分在西山,武則天時移至東山。最有代表性窟龕有潛溪寺、奉先寺、萬佛洞、極南洞和東山看經(jīng)寺及大萬佛洞等。


                  古陽洞位于西山南部,是龍門石窟開鑿最早、內容最豐富的一個洞窟??邇仍煜耦}記稱該窟為“石窟寺”,現(xiàn)在名字由洞內西北角明清刻字所定。洞進深13.5米,寬6.9米高11米。


                  窟頂穹窿頂,平面呈馬蹄形。正壁雕造1佛、2菩薩。主像釋迦牟尼,高4.8米,身著袈裟,結迦趺坐于方臺上。二菩薩頭戴寶冠,身著長裙,飾瓔珞寶珠,立于蓮花座上。南北兩壁各賺鑿三列琳瑯滿目的佛龕,多達數(shù)百,龕額裝飾圖案繁復華美。北壁窟頂造像題記有:高太妃、候太妃、北海王元詳、比丘道匠、比丘慧成、尉遲、解伯達、一弗、比丘慧成、魏靈藏、楊大眼等品。南壁有候太妃、鄭長猷、安定王元燮、高思鄉(xiāng)、比丘法生、孫秋生、齊郡王元佑等品。在南壁中層還有龍門石窟最完整的浮雕佛教故事畫面。內容以悉達多太子成道為中心,兩側有乘象人胎、游園、樹下誕生、步步生蓮、九龍灌頂、報喜、阿私陀占相、立為太子、山林之恩、遣散仆子等場面。象這樣完整聯(lián)貫的佛教故事,為龍門石窟所珍奇。古陽洞是北魏皇室貴族發(fā)愿造像最集中的洞窟,早期造像較多,衣著還帶有明顯的外來形象粉本,與云崗石窟有直接繼承關系。

                  龍門碑刻是我國古碑刻最多的一處,尤以北魏《龍門二十品》為魏碑上乘。“二十品”,是指龍門石窟中北魏時期的20塊造像題記,其中19品在古陰洞(另一品在老龍窩崖壁上慈香窟內)。康有為將二十品分為沈著勁重、端方剛正、勁骨妙氣、峻巖奇?zhèn)ニ捏w,給予極高贊譽。龍門二十品書法,字形端莊凝重,氣勢剛健質樸,是漢隸向隋唐楷書過渡演變的一種新字體,在我國書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賓陽洞位于龍門西山北部,是北魏宣武帝為其父母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做功德開鑿的,歷時24年,是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后最有代表性的洞窟。賓陽洞分中南北三洞,中洞最富麗堂皇,進深12米,寬10.9米,高9.3米,造像為三世佛的完整布局,穹窿頂,馬蹄形平面,地面雕飾蓮花圖案。窟頂中心為盛開的大蓮花,周飾流蘇,8個伎樂天和兩個供養(yǎng)天人飛繞其間。

                   本尊釋迦牟尼,高8.4米,面部修長,溫和清秀,火焰紋背光,著褒衣博帶袈裟,二弟子侍立蓮臺,二菩薩手持法器,頭戴寶冠,身飾寶珠瓔珞,分立二弟子旁。南北二壁各雕1佛、2菩薩??邇惹氨谟兴膶痈〉?第一層為維摩變,第二層為佛本生故事,第三層為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帝佛圖,第四層是十神王浮雕。浮雕大部分被盜,其中最精美的優(yōu)秀作品帝后禮佛二圖是1934年美國人普愛倫勾結民族敗類岳彬盜往美國,現(xiàn)陳列在紐約市藝術博物館。洞口南北兩壁分別雕刻4頭4臂、l頭4臂護法天王,為龍門石窟所僅見。

                   賓陽北洞可能是宦官劉騰為宣武帝開鑿的。洞進深12.60米,寬10米,高10米,穹窿頂,地面雕飾蓮花圖案。主佛阿彌陀佛,身高7.55米,結迦趺坐于由4個托重力士承托的方座上,火焰紋佛光里雕飾葫蘆紋飾。2弟子、2菩薩初雕于北魏,完成于初唐。洞內前壁浮雕天王,于持金剛杵,雙腳下踏夜叉,為龍門石窟唐初最早的天王形象。洞口門檻的獅頭門墩系龍門首見。

                   賓陽南洞始造于北魏,后經(jīng)隋、唐兩代續(xù)成。進深11.80米,寬8.70米,高9.80米。造像5尊,主佛阿彌陀佛,高約8米,袒胸,著褒衣博帶式袈裟,結跏趺坐于疊澀方座上,2弟子、2菩薩側立兩旁蓮臺。前壁浮雕十神王群像.南北兩壁列龕眾大部分為唐太宗貞觀年間所造。有曾5次出使印度的洛陽人王玄策公元665年造像記,是中外交流的銘記資料。

                  蓮花洞位于龍門西山,因洞中藻井為一精美的高浮雕大蓮花而名。開鑿于北魏孝昌年間(525~527年),是北魏后期雕鑿的大型洞窟,窟高6.l米,深9.6米,寬6.15米??唛沟耧棡榛鹧娣偶夤靶?中央浮雕鋪首.窟頂碩大美麗的蓮花分3層向4周展開,邊帶飾連續(xù)忍冬紋圖案,再外圍浮雕6個供養(yǎng)天人??邇戎飨襻屽饶材嶂虏紧卖?立于臺上,兩側為2弟子、2菩薩,主像及弟子阿難。2菩薩部分被美國人普愛倫盜鑿破壞。兩壁大小佛龕很多,龕楣裝飾華美繁復,其中南壁下層自東向西的第二個佛龕最為典型。龕額為一啟開的帷幕,兩側為“維摩變”。帷幕下龕楣為尖拱形,上雕刻飄帶飛舞的供養(yǎng)天人和伎樂天各4個。龕楣兩側下端飾口銜蓮花的游龍。主像釋迦背光兩側有佛教故事和飛天,左側及右側為悉達多謝絕頻毗婆羅國王相讓王位、決心出家修道的故事。畫面人物10余人,背景及飾物復雜多樣。另外兩壁上方各有僅高2厘米的小千佛。

                   奉先寺位于西山南部山腰處,是龍門石窟中規(guī)模最大、最有代表性的摩崖佛龕。進深38.7米,南北寬33.5米。主像盧舍那佛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19米,結跏趺坐于束腰須彌座上。佛像頭飾螺紋發(fā)髻,身披通肩袈裟,面容豐腴秀雅,肅穆慈祥。弟子迦葉嚴謹持重,阿難文靜虔誠。文殊、普賢2菩薩身飾寶珠瓔珞,華麗端莊,身高13.25米.左右二天王高10.5米,身披鎧甲,足踏夜叉,威武有力。二力士上身袒露,肌肉隆起,雙目怒睜,兇惡猙獰,高9.75米.二供養(yǎng)人高6米,梳雙角髻,著長裙,足穿云頭鞋,文溫靜雅。奉先寺造像群布局嚴謹,高大奇?zhèn)?氣勢磅礴。金元時期,依龕增建術構建筑9間保護,故又有“九間房”之稱。在盧舍那佛座左側束腰部有唐開元十年(722年)補刻的《河洛上都龍門山之陽大盧舍那佛龕記》.碑文曰:“大唐高宗天皇大帝之所建也。佛身通光座高85尺,二菩薩70尺,迦葉、阿難、金剛、神王各50尺。粵以咸亨三年壬申之歲四月一日,皇后武氏助脂粉錢二萬貫。奉敷檢校僧、實際寺善導禪師、法海寺主惠目柬法師、大使司農(nóng)寺卿韋機、副使東面監(jiān)、上柱國樊玄則、支料匠李君瓚、成仁威、姚師積等,至上元二年乙亥十二月卅日畢功?!_元十年十二月十二日,史樊宗牒,尉員押?!笨芍钕人聻槲鋭t天時期的作品。奉先寺群像身份各異,神情有別,達到了以形寫神、形神兼?zhèn)涞木辰?在中國美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世界石雕藝術的一大奇觀。

                   藥方洞位于奉先寺與古陽洞之間,因洞門兩旁刻有古代藥方得名。洞高4米,寬3.65米,深7.6米。造像為1佛、2弟子、2菩薩,頂做蓮花藻井,周圍環(huán)繞4身飛天.主像結跏趺坐于方臺座上,造型敦實厚重,鼻短而翼寬,面部渾圓。2菩薩體軀挺直粗壯,兩肩寬平,身掛瓔珞,衣服寬松,褶紋稀疏,為北齊時雕造。藥方為唐代所刻。保存藥方140多個,包括藥物及針炙療法。病名40多種,制劑有丸、散、膏、湯等,分屬內、外、婦、兒、五宮、神經(jīng)等科且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石刻藥方。


                   萬佛洞位于龍門西山中部。洞作平頂方形,上雕一大蓮花,周圍有“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等紀年。窟內龕高5.8米,寬6.9米;外龕深2.2米,寬4.9米。內龕主像阿彌陀佛,高4米,結跏趺坐于束腰八角蓮花座上,高肉髻呈波狀發(fā)紋,面相豐滿圓潤,雙手施無畏印。兩側為2弟子、2菩薩,菩薩與弟子間各雕1供養(yǎng)人。主像背后有54枝蓮花,每朵蓮花上坐1供養(yǎng)菩薩,形態(tài)各異。南北兩壁基各有一條高0.35米、長5.4米的伎樂飾帶,有樂伎5、舞伎1。南壁依次為吹笙、擊銅鈸、彈琵琶、彈箏和擊腰鼓翩翩起舞的坐部伎。北壁依次有吹笛、擊腰鼓、擊銅鈸、彈箜篌和揮袖曼舞的坐部伎。外龕南北兩壁上刻15000個小佛,故稱此為萬佛洞。南壁上方有一觀音像龕。觀世音菩薩為立像,高0.85米,臉部豐滿圓潤,體態(tài)豐腴,左臂下垂,手掂凈瓶,右臂持廛尾搭于右肩之后,神態(tài)文靜祥和,造像比例合適,是龍門唐代菩薩造像的優(yōu)秀作品。

                   看經(jīng)寺位于東山萬佛溝北側,為東山最大的洞窟。窟作平頂方形,進深13.9米,寬11.2米,高8.3米。窟頂浮雕蓮花及飛天,洞內東、南、北三壁浮雕羅漢像29尊,高1.8米左右,皆身著袈裟、足穿云頭履??唇?jīng)寺29羅漢與《歷化法寶記》云“西國二十九代”相合,應是佛教中所謂“二十九祖”。該窟開鑿年代約在武則天時期。另外在窟內放置有宋代圓雕坐佛3尊,南壁雕造9排小千佛像,北壁除幾排小千佛像外,還有一些蓮花供養(yǎng)菩薩。

                   伊闕佛龕之碑又名禇遂良摩崖碑,位于賓陽中洞與南洞之間。碑通高3.65米,寬1.90米。刻于唐貞觀十五年(641年)十一月,螭首,龜趺,額題書《伊闕佛龕之碑》篆書。岑文本撰,禇遂良書。碑文是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為其死去的母親文德皇后孫氏造像的一篇發(fā)愿文,楷書、32行,行51字。碑文清秀端莊,瘦勁有力,是標準的初唐楷書。禇遂良,字登善,錢塘人,曾任起居郎、諫議大夫等,后封河南郡公,任尚書右仆射。其書法初學虞世南,后習王羲之,與歐陽詢、虞世南、薛稷并稱唐初四大書法家。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沒有了 ———
                  編輯:阿族小譜

                  相關資料

                  展開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評論 {{commentTotal}} 文明上網(wǎng)理性發(fā)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xié)議》
                  游客
                  發(fā)表評論
                  •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回復評論
                  加載更多評論
                  打賞作者
                  “感謝您的打賞,我會更努力的創(chuàng)作”
                  — 請選擇您要打賞的金額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賞成功!
                  “感謝您的打賞,我會更努力的創(chuàng)作”
                  返回
                  打賞
                  私信

                  推薦閱讀

                  · 中原訪古—尋古探幽—殷墟:人類文明的寶庫
                  河南安陽小屯村的殷墟,是人類文明的寶庫。在今年7月13日于立陶宛召開的第30屆世界文化遺產(chǎn)大會上,中國殷墟以高票通過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這是對她在世界文明史上所占重要地位的承認與肯定。甲骨文與殷墟的發(fā)現(xiàn)三千多年前的晚商都城殷虛(古人稱高丘為“虛”,建都之地多為丘虛之處),是一片“車行酒,馬行炙”的繁忙景象和“酒池肉林”的不夜天。但自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大戰(zhàn)牧野以后,商紂王兵敗登鹿臺而死,從此繁華的殷虛都城成了一片廢墟。兩年以后,投降西周并被封在朝鮮的商王室貴族箕子“朝周”路過此地時,這里已是“麥黍漸漸,麥秀離離”的荒涼景象。面對此景,箕子真是“欲哭無淚”,殷虛成了真正的殷墟。600多年的商代歷史,被深深地埋入地下。自此以后,商王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的所在地,退出了歷史的舞臺。除了秦末農(nóng)民大起義時,項羽曾與秦朝敗將章邯盟于“洹水南,殷墟上”,此后直至明朝建立小屯村,此地就不再有...
                  · 中原訪古—尋古探幽—堯池
                  沁陽市捏掌村有“堯泉池”,面積約100平方米,池周處處有泉,掬手可飲。池后建有堯帝廟?!吨匦迗驈R碑》載:“帝堯巡特至此,困息思漿,求無獲濟,睹斯境潤澤,帝龍指按捏,醴泉應手泉涌,為此池之所由來也。”清范照黎《堯池泉》詩:“處處清泉繞綠疇,帝堯遺跡著千秋;堯池流出舌渟水,小沁城東合沁流?!奔疵鑼懘颂幮蝿?。
                  · 中原訪古—尋古探幽—鎮(zhèn)國塔
                  鎮(zhèn)國塔,又名靈應塔,明代,1987年公布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河南省衛(wèi)輝市城外東南隅,距城二百米處,占地面積一萬平方米。該塔為明萬歷十三年(公元1585年)衛(wèi)輝知府周思宸所建。鎮(zhèn)國塔為七層樓閣式磚塔,平面呈六角形,高約34.5米,直徑為8.7米,每邊4.85米,整體成錐狀,每層有望窗,共有望窗36個,每層設有塔心室,塔心室共各鑲嵌有石碣一方。正北面石碣上書“護國保民”,正南面石碣上書“靈應塔”,均為篆刻,上款為“衛(wèi)輝知府周思宸建”,下款為“大明萬歷十三年口月”,自第一層塔門入室,登塔道盤旋上至第七層,在塔頂內部砌有八卦圖(乾、坎、艮、震、巽、離、坤、兌),中部有柏木剎桿,頂部用孔雀藍色琉璃瓦覆蓋。鎮(zhèn)國塔形體高大,氣勢宏偉,反映出我國古代匠師的高超建筑技巧和卓越的藝術才能,對于我們研究歷史、科學、建筑藝術以及地方史等方面提供了重要實例。
                  · 中原訪古—尋古探幽—文廟
                  位于新鄉(xiāng)市紅旗區(qū)人民政府院內,創(chuàng)建年代無考,北宋熙寧六年(1073年)廟廢,元祐四年至五年(1089-1090年),邑令李久在原址重修,有講堂、齋室、皰廚等40余間。金大定八年(1168年),又建大成殿,不久毀于戰(zhàn)亂,明·洪武三年(1370年)復建。文廟自元右年間重建后,金代、明代和清初曾屢次擴建、重修,計建有大成殿、東西廊廡、欞星門、戟門、崇圣宮、明倫堂、泮池等。今僅存大成殿、明倫堂舊址、《大觀碑》、《重修新鄉(xiāng)縣儒學記碑》及《重修文廟記碑》等殘碑若干。大成殿為文廟主體建筑,廡殿頂、覆蓋綠琉璃瓦,坐北朝南,面闊5間22.2米,進深3間12.3米,原殿面脊筒均在“”時期被拆除。大成殿三面環(huán)墻,墻厚80厘米,為大磚壘砌,方磚長48厘米,寬24厘米,厚14厘米,上有明代“正德拾年武陟縣造”和“懷慶府修武縣窯造”字樣。大殿內無神道,均為木主(用木為之,書死者姓名以供祭祀,木主即神牌),早已無存。大...
                  · 中原訪古—尋古探幽—白雀寺
                  白雀寺位于寶豐縣李莊鄉(xiāng)古城村西父城遺址之上。白雀寺始建于后秦姚萇白雀年間(公元384—385年)。古人以白雀為瑞應的象征,白雀集而吉祥至。相傳白雀年間白雀群集于父城故址——古槐之上,人們以為祥瑞而建起寺廟稱白雀寺。白雀寺所在的父城故址在春秋時代稱城父。城父是楚平王的兒子太子建的封邑。太子建是楚莊王的曾孫。太子建守城父期間曾設莊王祠,四時祭祀,所以后人就將城父楚莊王祠視作楚莊王故宅。明《正德汝州志》載:“白雀寺在父城保,世傳楚莊王故宅,有白雀之瑞,異槐一株?!彼^異槐者,是說白雀寺中古槐高大,人們從中抽出一板,上密布雀形圖案。白雀寺自十六國時期建成之后發(fā)展很快,成為汝州著名寺院。隋朝年間,大畫家展子虔、董伯仁都曾在白雀寺作佛教壁畫?!懂嬍贰贩Q:“展畫汝州白雀寺?!闭棺域瘹v北齊、北周、隋,官至朝散大夫、帳內都督。展子虔善作佛教經(jīng)典故事人物畫,天下名寺皆有其畫。世人譽為“展子虔畫人物描法甚細,隨...

                  關于我們

                  關注族譜網(wǎng) 微信公眾號,每日及時查看相關推薦,訂閱互動等。

                  APP下載

                  下載族譜APP 微信公眾號,每日及時查看
                  掃一掃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