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隴文化—古跡建筑—切木爾切克鄉(xiāng)石人、古墓群
切木爾切克墓葬周圍地勢平坦,地表為荒漠戈壁。墓葬分布面積大,延續(xù)時間較長。其分為兩種葬法。一種為單棺葬,墓前有一個面東而立的石雕人像;另一種是雙棺葬,墓場一周有石墻圍護,石墻多為一米左右的稍事加工的條石,這些條石垂直埋入土中,下埋六、七十厘米,地表僅露出三、四十厘米。石墻一圈長寬十數(shù)米不等,在正中左右對稱地埋葬著兩個石棺。石人都是就地取材鑿雕而成,有半身像,有整身像,大都不足一米高。大致分做四個歷史時期的產(chǎn)物,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年左右的塞人文化,而多數(shù)是唐代人活動的遺跡。切木爾切克墓葬是阿爾泰草原歷史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2001年“切木爾切克石人及石棺墓葬群”被國務(wù)院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除古墓群外,阿勒泰地區(qū)還有神秘的鹿石,顧名思義,鹿石即刻著鹿的石頭,但這只是一個概稱,有很多名叫鹿石的各類形狀的石碑上并沒有鹿紋。鹿石的分布極廣泛,橫跨蒙古高原、俄羅斯圖瓦共和國、南西伯利亞和我國新疆阿勒泰地區(qū),經(jīng)過吉爾吉斯坦、哈薩克斯坦、黑海沿岸,直到歐洲的德國和保加利亞等地,幾乎遍及整個歐亞草原?,F(xiàn)在世界上已發(fā)現(xiàn)可稱鹿石的碑狀石刻有近600通之多,尤以蒙古國最為集中。它歷史悠久,最早可上溯至3000年前,俄蒙學者認為更早,有3500至4000年的歷史。鹿石一般呈長方形石碑狀,最上端刻有一圓圈,稍下刻有一直線或點線紋,線以下一般有鳥喙狀鹿群,頭朝上向圓圈作飛翔狀。
其中最典型的是刻有圖案化鹿紋樣的,所謂的圖案主要表現(xiàn)在鹿嘴雕刻成鳥喙狀,鹿的頭也有些像鳥首,可以說是一種鳥首鹿身的動物。這些鹿石碑體修整很規(guī)范,在新疆發(fā)現(xiàn)的碑石主要是刀形和方柱形。關(guān)于鹿石,有神秘學研究者認為,它是圖騰柱,始祖祭祀柱和神人拴馬樁,有人則認為它是世界山、世界樹和男根。
在中國社科院民族研究所出版的《薩滿教研究》一書中認為,把鹿刻在石碑上可能與游牧民族把鹿作為通靈崇拜有關(guān)。后一說法與新疆博物館考古專家王博先生所著《新疆鹿石綜述》中表述的觀點不約而同。他說:鹿石可能是用來表現(xiàn)溝通天地與人聯(lián)系的石刻,將它立于墓地除有崇拜紀念意義外,還能起到巫術(shù)的作用。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fù)' : '回復(fù)'}}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